阅读,另一种追寻

2015-12-25 18:39肖克文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语名师读书

肖克文

一个人的灯火通明

1992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邹城西南最偏僻的一所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农村学校的夜晚特别漫长、寂静,在这样的夜晚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读书。从读师范那时起,我就一直保持着手不释卷,悦读不辍的习惯,但那时是一种随性的阅读,博杂散乱,囫囵吞枣。现在想来,我真正进入理性阅读的时候,还是从1992年8月开始。那时,是《血色黄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这三本书,照亮了我的生命,其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林胡、于连在人生的困境中,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挣扎中,敢于直面人生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之后,我阅读了《平凡的世界》《毛泽东传》等一些人物传记、励志书籍,这不仅给了我文字的积淀,而且凝聚了我为人为师的精、气、神。

考试向左 ,读书向右

1994年,我在全镇教师节会议上做了一个典型发言,并为此洋洋得意好长一段时间。几年之后的某一天,我正自得其乐地讲着《丰碑》一文时,发现一位学生竟在桌底下偷看《故事会》,当我点到他名字时,他居然没听到!课后我不住地问自己:那位学生为什么那么专注?书里究竟有什么魔力那么吸引他?之后我做了一次小调查,发现竟然有一半多的课文学生不喜欢,还有些学生流露出不喜欢语文课的情绪。我开始怀疑自己课堂教学的价值,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刺痛了我的心:考试向左 ,读书向右。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为了寻找答案,我订阅了多种语文教学杂志,沉潜其中,阅读思考。那段时间,我经常自问:在语文教改的热闹世界里,我的位置在哪里?

2006年4月,我在济宁一中聆听了王财贵博士有关“儿童经典诵读与学习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报告之后,真正开始思索语文教育问题,思索到底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之后,我又陆续聆听了几堂名师的教学课,自感眼界大开。我开始认真审视自我,规划自己,努力去追求幸福的人生。

我开始大量阅读教育经典,后来,又扩大阅读范围,诵读《诗经》《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这些阅读,让迷惘与苦闷之中的我打开了眼界,走出了心灵的阴霾。我开始安静下来,告别“小我”“旧我”。

我开始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编一本书,我开设“绿色阅读课”“小古文课”“古诗词日诵课”“咬文嚼字课”等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及时的引导教育。我给孩子们开列书单,让他们阅读各种读物,每天早晨和傍晚站在校门口迎送学生时,问的最多的就是“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突破了一学期只学一本教科书的模式,精选并整合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阅读课程资源。为了保证孩子们的阅读时间,我建议孩子们不带书包回家,周末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在与学生共读中,我不断思考、确立定自己要追寻的方向。在名利与梦想的碰撞中,在批判与建设的交叉中,借助阅读的翅膀,我终于看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曙光。在我的影响和建议下,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安放了开放式的“书吧”,成为当地学校的一大亮点。我和同事创办了校园阅读周报《凫山之星》,深得到学生和家长赞誉。

写作,一种救赎

我喜欢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读着,品着,我笔下的文字渐渐有了底气和灵气。每当静下来时,我就心潮腾涌,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驱使我去思考、回望、联想与此相关联的文字,并记录下来。

1995年,我的一首小诗刊发在《山东教师报》上,这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之后,我的一些散文、诗歌和小小说陆续刊发在《诗刊》《济宁日报》等报刊上。1997年的一天,我在《山东教育》上读完“为进步奖叫好”一文后心想,自己在几年前就已在教学上运用进步奖鼓励学生了,这让我意识到应该把 “读”“思”“行”“写”结合起来,于是有了我的第一篇教育感悟文章《让学生也写试卷分析》,刊发在1997年的《济宁教育》上。这是我教育写作意识的萌芽。

2006年是我教育写作的真正开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几乎每周有一篇教育文章见诸报刊。

在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教育阅读和写作的同时,我期待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种合适的东西,来唤醒我身上的正能量,使我不至于为了所谓荣誉、名利而堕入平庸的泥淖中去。2012年6月,我主编的《中小学教师小课题开发的策略与应用》一书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要特别感谢重庆的钟发全老师,是他的鼓励督促和他创办的教育原规则群,使我完成了从平庸的生活里脱身的飞跃。

2013年4月,我又有幸结识了彭敦运老师,并在他的鼓励下,加入了“彭敦运团队核心群”,还参与了他主编的《怎样钻研你的学科》。之后,我又得到了朱蒙、郑立平等越来越多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广泛关注与鼓励,合著和参编了多本书稿并一一出版。在诸多名师的鼓励下,我的写作给我架起了一个成长的阶梯。

上下求索,只为一段共鸣

2009年5月,我初入网络,开始领略网络的威力,从一个农村教师闭塞的世界,来到了真正广阔的原野。

如果说自己多年来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一种底层的、独立的、肤浅的层面,那网络让我结识的人教社周国华老师,《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张以瑾,《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山东名师孙明霞等等一大批阅读同路人的谋面或教诲,才让我与阅读真正有了至深至爱的书香之缘,有了对阅读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2012年,齐鲁名师郑立平老师组建全国班主任心语研究学会,让我远离“怀疑与恐惧”,开始走向“新我”。这年3月,学会“读书组”组长方煦老师邀请我加群,之后我接受了《陶行知传》的读书交流任务。 5月31日晚8点,心语朋友们齐聚中国教师研修网心语沙龙大讲堂,参加我的读书视频会议。三个小时短暂而美好的时光转眼即逝,山东师大的路书红教授的评论,各位心语朋友对焦点问题的碰撞、思维火花的闪现,无不让我心潮澎湃。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QQ群平台,我与群友们共同共鸣经典、分享精品、同述感动。很多时候,我放弃陪伴家人,在电脑前守候几个小时,仅仅是为了寻找一段同读经典的情感共鸣。

2012年12月,郑立平老师带我去德州临邑参加班主任成长论坛,并做了《野百合也有春天》交流。那是我第一次面对600多人的会场,是郑老师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真诚的关注,对农村一线教师的特别的关爱,让我的讲座获得了领导与老师的好评。正是有了这次历练,才有了后来到全国多个城市的多次交流。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已摸打滚爬20多年,如夸父般追寻着心中的理想教育。在阅读中沉淀另一种神圣而沉静、儒雅而大气。

(作者单位: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山东济宁 27351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心语名师读书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浅议"名师"
邦尼心语
邦尼心语
绿豆发芽了
我们一起读书吧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