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研究

2015-12-28 21:36刘明亮刘丽英柴志军王云霞韩雪冰孙来军曲伟
学理论·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教学改革

刘明亮 刘丽英 柴志军 王云霞 韩雪冰 孙来军 曲伟

摘 要:根据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对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实践课教学模式,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评价体系,实行有效激励机制,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电子电器类的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就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4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在2014年12月4日举行的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透漏,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比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22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在近一段时期内,特别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形势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饭碗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黑龙江大学担负着国家和地方人才培养的重任。电子电气类学生是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电子电气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任务。

就电子电气类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两者之间应该是双向选择,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无法找到适合的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就业需求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使得其就业形势格外严峻。其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当前的大多数大学生既希望得到舒适工作,又希望有较高收入,工作定位在一线城市、大企业。不愿去基层就业,不愿去条件相对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即使进入大城市,许多大学生又不愿去私有企业或非国企工作。就业后部分学生角色适应时间长、转换慢。部分毕业生自我定位偏高,与社会大众化的就业需求互相矛盾,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2.大学生专业技能欠缺。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熟练程度的能力[1]。目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陈旧,亟待更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重专业轻基础,束缚了学生的视野,造成了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校教学理念陈旧,不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脱钩于市场需求,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精。

3.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2]包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3]。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希望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希望新员工能马上工作,节约人力成本。但应届本科毕业生应聘时,几乎没有工作经验,最多参加过实习。由此,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不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又一重要的因素。

4.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不够。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4]才刚刚起步,处于单纯的学生時代向社会时代转型的转折过渡。但是,当前社会的需求却不等待学生来过渡,职业适应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能否适应当前社会的一项核心内容,职业适应能力不但能够提升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影响就业后的发展前景。

5.缺乏整体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从小家庭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群居生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导致他们缺少在团体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和特点,缺乏合作意识、交际能力有限、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欠缺等。

2013年12月,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对10届参与实习的30余家毕业生实习单位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首先是实干精神和工作态度;其次是沟通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理解判断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说服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调查还表明,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的迅速适应和持续发展所需能力训练不足、专业性实习实训仍然不够、实践教学人均投入经费较少等。因此,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广泛研究,具有较大创新空间的重要课题。

二、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1.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电子电气类专业强调应用型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贯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5]的十二字方针,构建和优化电子电气类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增强就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更加合理,结合电子电气类的培养目标,联系社会实际的需要,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结合市场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系统分析知识传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的方式方法,研究理论传授、实验课程设置、实践活动设计、社会实践协调开展的措施,形成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实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拓展实践教学途径,构建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以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化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教学的平台基础之上,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备。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构架课堂、实验室、实践基地有机互动,建立切实有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实践模式。使教学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建立以提高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培养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

4.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校和企业各自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合作培养在校大学生。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增加实习训练机会、大力建设实习基地和硬件设施。在办学过程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高校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引入专业理论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的课程教学,通过合作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四方多赢的成果。

5.加强创业教育,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

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向创业人才的培养,把创业课程引入高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之中。在课程设置中,从“刚性”变为“柔性”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提高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將社会观察、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准创业的环境中,体验创业的艰辛与快乐,磨炼创业的意志和品质。

三、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改革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宽就业教育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实践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为使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必须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在找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突出重点。

1.积极建设适应电子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资源平台。围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修订电工电子基础中心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加快课程开发,合理引进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特色课程,构建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课程资源体系。要进行毕业论文改革,突出和强化专业应用性训练。

2.建设适应电子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开放式、多功能实验教学中心。大力开发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尤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建设适应电子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课外锻炼平台。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大学生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项目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此强化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4.建设适应电子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平台。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将围绕人才培养的要求,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形成机制,促进大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

5.建设适应电子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以学生质量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6.建立和完善电工电子基础中心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形式、学分与工作量、经费与教学条件支持、对导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考核与成绩记载、时间安排、计划的管理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

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是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以光学专业学生为试点,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符合本中心实际的特色明显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长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导方针,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具有创业、创新、创造才能的电子电气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建林,杨海荣.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4(1):98-101.

[2]Christopoulos AD, Jarrow RA, Yildirim Y.Commercial mor-

tgagebacked securities(CMBS) and market efficiency with respect to costly information[J]. Real Estate Economics,2008,36(3):441-498.

[3]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5(4):31-34.

[4]宋之帅,尚广海,冯兰.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4(5):80-84.

[5]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4):68-70.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教学改革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