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神

2016-01-04 00:32陈荣邃
散文百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海神渔家彩灯

●陈荣邃

黄岐半岛元宵节游海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海神又是海峡两岸渔民共同的信仰之一。因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得到民俗专家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闻名遐迩。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渔家称“开彩”,渔民们就忙于选购各种色纸,劈竹筒、削竹签、剪色纸,细心扎糊各种彩灯。农历正月初九日,渔家称“天辰日”,大人们就着手扎糊海神灯,一般先用直径0.13米左右的毛竹,均劈八瓣,用竹圈套其中以固定,竹子、木条连接成骨架,扎成海神头像灯。海神像灯高约3米,宽近1米。海神头戴皇冠,脸部用白纸裱褙,线条用毛笔勾勒,饰以剪纸,眉目清秀,胡须似乎随风而飘。中空内装有灯泡,以电池为电源。头像在柔和的烛光、灯光的映衬下,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如今,工匠们更是与时俱进,在工艺制作上以LED作为装饰,使海神灯装饰更富有时代感。

正月十一日晚,是“海神”上岸入境之夜,渔家称“上纸夜”,黄岐半岛家家户户都备荤素盘菜,焚香点烛放鞭炮,以示恭迎。接下来的六天,即是游海神的日子。

晚19时左右,海神灯在凉伞的引路下,愈显尊贵和威严。出境牌、高照灯、乐队、高跷队、腰鼓队、各色花灯队等一路随行,沿着村主干道巡游。队伍中30面矩形的“骨排灯”,一面绘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像,一面写有“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等祝福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4盏花篮灯,花篮灯中空部分用竹、纸等材料做成立体造型,以传统故事中的二十四孝为内容,形象生动,灯光闪烁。村民们穿上各式各样的传统服装,扮演各种角色,穿行在游神队伍中。扛灯的工作人员统一着古典服装,整支队伍像一条灯火长龙,浩浩荡荡,徐徐向前。海神灯所到之处,村民夹道迎接,家家户户焚香点炮,备荤素菜恭迎,盛况空前。有的还边游边舞边唱“海神到你厝,明年就造厝”,希望海神能带来好运气,庇护渔民们出海平安、海上养殖大丰收。栩栩如生的海神头像、缤纷璀璨的花灯彩灯、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夹道狂欢的渔村百姓,构成一幅黄岐半岛渔民狂欢的热闹画面。

民俗活动大多伴随着神奇的传说,海神的故事在黄岐半岛代代相传。明朝时,黄岐湾的胡氏家族的一位渔民在海上捕鱼时,茫茫大海中漂来一个木制人头像,头戴黑色纱帽,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栩栩如生。渔民甚感奇异,遂带回家中。当夜梦见一贵胄模样的公子,神采奕奕,自称“吾乃玉皇三太子,因触犯天条被天帝腰斩三段,脚丢闽安,身置闽南,头投贵地。尔等如能尊吾敬吾、塑吾头像游境内各社,必佑尔等丁财两旺”。梦醒,胡姓渔民吓出冷汗。心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据梦中所见,用竹制其头像,装扮一新,黄伞遮盖,择族中耆宿敬捧头像、香案,由12人护卫抬着游遍境内,配以高照灯、锣鼓、唢呐等,热闹非凡。是年,善良勤劳的胡氏家族果然一帆风顺、添丁发财。从此,每年举办游神活动(俗称“游胡头”,也叫“游海神”)。后来,信仰的渔民越来越多,游神活动逐渐扩展到黄岐半岛苔菉、北茭以及马祖岛等地。

游海神的风俗始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黄岐半岛渔民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初五就开始制作海神头像,正月十一凌晨安置在妈祖庙内,经“开眼”后抬出游街,有时还配合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正月十五达到高潮。直到正月十七日早晨,在笙歌鼓乐中点焚彩灯,神像在海边火化“升天”,游神活动才告结束。

猜你喜欢
海神渔家彩灯
渔家网事
彩灯
河神与海神
元宵佳节点彩灯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惠东渔家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海神之海盗惊魂
有多少盏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