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白露后

2016-01-04 00:32吴安钦
散文百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白露生机节气

●吴安钦

清明前,白露后,

先栽花,再撒豆。

跨季相隔十五节,

百天收藏金不漏。

从这首民谚中,我们不难看出,节气与民生息息相关。每一个节气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和农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当祖先将一年划分为廿四个节气后,人们注意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气候节点,这就是“清明”与“白露”。“清明”来了,自然界的万物才真正走向复苏和繁荣。不仅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几乎土地上所有的植物都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就连树枝上的鸟类也轰然而鸣,啁啾不已,仿佛要把天地闹出个风云际会。可是,“白露”之风乍起,大地却呈现出另一副面孔。首先,太阳光变得苍白无力的蜡黄,气风变得干硬生涩,雨水也吝啬了,且失去了清澈和晶莹。夜里,露水加重,清晨可见如霜般的露花。接着,草木开始凋零、枯萎。连叫声最欢的老鹰的歌声也越来越小。它们也许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呼朋唤友,准备行装,去赶一个遥远的路程。

所以,在乡村人的日子里,索性将这首民谚浓缩成六个字,叫做“清明前,白露后”。

记得小时候,清明之前,大人绝不许我们上山砍拾柴火,就是拔兔草,都小心翼翼,避免伤及正在休整或者正待拔节的其他植物的生命。在我的家乡,从当年的白露起至翌年清明的十五个节气之间,约两百二十五天里,谁都不会去动自己祖宗的坟墓。即使是被风水先生勘测到墓地的向位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伤及后人大局等这样重大的难题之时,人们也不会轻易动手做搬迁的事情,一个镢头也舍不得在祖宗的坟地上动一下。他们认为,万物生机在于交互生息,而此刻的先人们也一定和天地间的动植物一样,在休憩,在过着他们最需要的安静恬然的日子。所以,这时候,镢头、锄头、鎯头是万万动不得的。连盖房屋、修屋子也不会选在这个时间段。

如果非要举起锄头,只能做播撒的事情,比如植树,比如种豆,还有栽果等等的活儿。因为大地不希望缺位,大地需要孕育,大地需要生机。

清明一到,土地上热闹起来了。它的热闹首先在于充沛的甘霖。这时候,大地上的花草树木果实已长得茁壮,长得茂盛,长得葳蕤,它们需要人类来采撷、来收取、来收藏。只有被采撷了,它们才能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长出更美的生机。

宋朝的黄庭坚曾有一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之后万物滋润生色的情景。他是这样写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要想“雨足郊原草木柔”,乡村人家都晓得这需要用十五个节气的沉淀和积蓄才能完成。

有意思的是,渔乡海生动物的生长时令似乎与山上植物的节气反其道而行之。

一进入四月,渔乡开始渔禁。再怎么贪婪的捕捉者,当时序步到清明至白露这九个节气约一百三十五天的日子的时候,就会自动放下手上大格小格的渔网,就会自动将渔船抛锚,找一只小小的舢舨去忙养殖的活计。比如,去种蛏,去栽蛤,去放苗……渔民们知道,倘若没有这九个节气的蓄养,何来年关鱼虾满仓的丰产丰收景象?

牡蛎也是如此,要是嘴馋,非要在清明至白露的这个时段里食它,那只能是烂脑的,乏味的,甚至是腐臭的。要是等到白露风起时,那牡蛎简直颗颗是金、粒粒如银,饱满,丰润,色香味俱在,吃起来清甜爽口。

再说,跳跳鱼、虾蛄、梭子蟹等等,只有过了白露,才有真味。尤其是青翠的紫菜,白露后的第一水菜,嚼在嘴里,那才真正叫清甜呢!

清明、白露,这两个真是神秘神灵的节气。

难怪,乡村人家都懂得珍惜这“清明前,白露后”。

猜你喜欢
白露生机节气
白露 秋分
让阳台焕发生机
生机暗涌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白露
白露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