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2016-01-06 07:08梁兴英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开发

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梁兴英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3)

摘要:山东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源开发却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农村的新发展。

关键词:节约型农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收稿日期:2015-03-1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研究项目(08CJGZ14).

作者简介:梁兴英(1959-),女,山东牟平人,中共烟台烟台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

中图分类号:F327.5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农村是能源、水、土地消耗的主体,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必须重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状况却不尽人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实施人力资源强省战略、推动山东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问题做一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1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其特点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的基础资源。山东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据《山东统计年鉴—2014》显示,截至2013年底,山东人口总量96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482万,占总人口的57%。目前,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文化素质不高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农村的学生考上大学已司空见惯,但他们毕业后很少选择再回到家乡。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却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指标。目前山东农村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山东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见表1)

表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资料来源: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另据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山东省还有475.73万的文盲、半文盲,这些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己经成为制约山东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2 科技素质偏低

所谓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是指农村劳动力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具体包含农村劳动力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的质量、数量及实际运用农业生产方面的熟练程度上[1]。山东省农村劳动力中系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数量不多,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占农村劳动力的 2.29%, 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人才 12 人[2]。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正规、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的人员相对较少,所以多数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能力较弱。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促进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但由于农村人力资源中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1.3 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型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低,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2万人[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分中,大多是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农民,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目前山东农村就业人口与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见表2)

表2 2013年年底山东省与全国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及比例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

通过数字对比分析可见,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明显偏少,比全国少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具有能耗少、资源消耗少、排放低的特点,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很高。由于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型,对资源的消耗就比较大。

1.4 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很多农村地区和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大多数年轻劳动力也进城务工。2013年,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课题组联合济南大学和聊城大学进行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活动,组织调查员分赴山东省的 17 个市(地)、116 个县(市、区)、589 个行政村做入户调查,形成了《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37.83%的劳动力集中在 40岁—49 岁,16岁—29 岁的所占比重25.11%,30岁—39 岁的所占比重为 20.81%;最少的是50岁—60 岁,所占比重为16.25%[4]。并且留在农村的人员中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30岁以下劳动力不足30%,年龄结构严重失衡。

2制约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原因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前提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良策。但是目前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山东省不少政府部门和农民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一方面,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往往对各种物质要素关注有余,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从而导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长期被排除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外;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由于受传统观念、文化素质低的束缚,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主动要求开发的意识不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规划意识。

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通向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在山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县乡一级的机构改革,山东省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发生了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技推广的组织与支持,科技推广资金在整个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尤其是县级还没有设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预算。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往往是依托于向上级部门争取的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局限于零打碎敲的临时性技术示范、培训和发放相关资料,不能立足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提供巩固的、持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的系统的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的设施得不到更新,基层农技人员在开展农技服务时,交通工具、现代化的科研示范设施严重缺乏。

2.3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不完善

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目前山东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培训主体过多。目前指导农民职业培训的规划和政策严重滞后,导致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资源分散、培训内容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的发生;二是培训对象积极性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老年农民和带孩子的妇女,由于这一群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有限,接受培训的主观意愿不强。三是培训机制任务化。由于农民的职业培训一般都是职能部门下达的,有时还跟着一些项目,因此培训的目的只是为完成项目任务,所以往往只流于形式,只重视统计培训人数,不注重实效。

3促进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针对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大力从外部引进人才,促进城乡人才良性互动,丰富农村的人力资源。具体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3.1 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本土,从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中去开发利用本地人才,建立有效的农村人才自我培养机制,为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人才。目前农村人才缺乏但并不等于没有人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努力挖掘本地人才,首先,要从留守农民中去发现人才。农村缺乏人才并不等于没有人才,只要善于发现人才还是有的,对农村中的人才,要鼓励支持他们创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致富能手。其次,政府还要想法设法留住农村现有的人才。只有发展才能留住农民,要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社区化的“新三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发展当地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如此就可留住“本地人才”。第三,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重视把农村中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通过“三培养”活动,催生党员致富能手,从而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

二是注重提高留守农民的素质。相对而言,留守农民是农村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低、经济基础弱等原因,不得已成为留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肩上,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充分主导作用,建立科学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留守农村的素质。首先,要研究留守农民培训需求,提供有效的培训。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需要培养。目前农村中留守农民的情况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的需求出发,根据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从业取向、年龄层次、性别不同进行分类、分层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留守农民文化、科技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村各层次留守农民职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需要。第三,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投资。许多研究都表明,促进农业生产量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5]。加强农民的职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政府、社会和家庭都要积极投资,切实提高对人力资源投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合格的职业农民。

三是积极动员农民工回乡建设。农民外出务工,接受了城镇的新事物、新观念,掌握了新技能,已成为农村中的精英。各级政府应认识到这部分人的重要作用,积极动员其回乡就业。第一,搞好宣传发动。利用农民工回家过春节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农民工回乡建设新农村。第二,出台优惠政策。政府要制定政策,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贷款等方面降低门槛,鼓励农民回乡就业。第三,提供优质服务。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另外,还要搞好农民就业培训。整合教育、农业、人社等培训资源,构建就业培训体系。

3.2 大力从外部引进人才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应坚持教育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农村与城镇差距较大,一方面农村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人才不愿意到农村,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多措并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选派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积极参与包村、到村任职。一般应选派选派40岁以下、有发展前途的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帮助村级党组织建班子、带队伍、谋发展、促和谐、保稳定,切实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抓好包村干部的考核工作,并将考核情况作为提拔晋级、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

二是支持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到农村任职。山东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都有一批干部因年龄原因退休,离开岗位后他们有余力,并且还有继续为党、为社会、为人民继续工作的意愿。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鼓励退休干部到村工作,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支持和倾斜,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引导城镇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创业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动力在人,关键也在人,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激活各类人才,鼓励支持各类人才下乡承包和开发经济项目,从事生产经营,为搞活经济、培养人才拓宽路子,也可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村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切实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四是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建功立业。目前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大中城市人才集中,求职困难,而农村求贤若渴,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这既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良策,也是大学生建功立业最好的舞台。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在大学生就业、资金、税收、户口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五是建立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当前城乡间的教育存在着很多不均衡问题,而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其关键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不足,是山东省义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应加大城镇中小学优质师资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或实行城乡学校间教师定期轮岗,同时还要推行学校校级干部城乡双向交流锻炼制度,促进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珩.山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与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11.

[2]徐建华.山东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5):10-12.

[3]张春晓,徐可彬. 山东省城乡就业已连续11年实现“双过百万”[N].大众日报,2015-1-17.

[4]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课题组.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调查研究报告[J].理论学习,2013(7):7-11.

[5]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51-56.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LIANG Xing-ying

(PartySchoolofCPCYantaiMunicipalCommittee,Yantai264003,China)

Abstract:As a great agricultural province as well as a populous province in China, Shandong has rich rural human resource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situation isn’t very positive,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pac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Therefor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in Shandong and facilita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both agriculture and villages.

Key words:conservation-oriented villages;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侯中岩)

猜你喜欢
开发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浅析彭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