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进入全球伙伴关系的新时代

2016-01-06 14:10曼努埃尔·赫特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8期
关键词:伙伴关系全球化大学

[葡]曼努埃尔·赫特

编者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发展的有机整体,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所著《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所述的那样,世界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在这种巨大的影响下,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变革与创新不断刷新着传统高等教育的面貌。为呈现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本刊特策划“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专题,以飨读者。

一、国际背景下的大学、产业与政府的关系

基于知识型社会的社会建构动力使得创新活动越来越趋于全球化。创新已经超越了国家创新体系层面,日益被卷入国际事务范围,并使得各国形成了一种全球伙伴关系。从以下展示的“大学-产业-政府”三个维度的变化,可以清晰地了解这种全球化现象。

(一)超越国家的创新体系

创新的中心轨迹日益呈分散式发展,也日益依赖于全球范围内不同机构与各类资源的联系。首先,跨国的商贸、技术与科学活动要求从国内政策向新的国际合作政策框架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型的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已初露端倪。其次,虽然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部门(比如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仍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同样重要。值得提出的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直接相关的新技术公司正在崛起,其作用日益明显,且呈全球化趋势。这就要求政府加强科技政策制定以及增加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资,建立多种公共和私人机构合作模式,并激发全球研究网络注重社会经济的弹性以及主动学习的机制。上述这些都是高新技术以及知识型环境下的主要特征,那么,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何处理如下的关系:公司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已有相关先例出现,如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项目已明确显示出,造成三者紧张关系的原因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跨国的外溢效应、国家主权受损和政治主权受到挑战。

(二)世界层面的“学术划分”(academic divide)

传统观点认为,科学是以情景为载体传播的,知识的传播是一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因此,创新需要强调“全纳性”的学习。换句话说,全世界任何地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当然,持续地学习他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是必要的。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思考创新体系的动力时,三螺旋理论把创新的动力理解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集合体。但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全世界许多地区的大学正在进行国际化运作,不仅努力吸引潜在的学生个体(这是传统的范型),而且日益注重与国外的大学、国外的地方当局和政府建立联系,以进行新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具体包括帮助他国建立、监控与评估新兴机构,传授组织管理技能,为教师和研究者开办培训课程。这些都为国外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也为国外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大学不再封闭于一国的“大学-产业-政府”这样的体系之中,而是一种需要我们注意的新的关系形态——“大学-国外的大学-国外的地方当局和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批青年为了获得高质量文凭,涌入国外的大学,同时期待留在发达国家进行工作和研究。

(三)知识型社会的社会建构动力

以全球的视野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的知识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有研究者提出用“学习经济”替代“知识经济”,二者本质的不同在于对社会动力机制的认识不同。“学习经济”的提出旨在强调,有的知识重要,有的已经不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只看知识的积累,而要思考知识的学习过程——既是创造也是建构。“学习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最近几年,全世界领先的学者和有远见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进行实践。最近,这种实践不仅仅开展于欧洲,也成为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热点。譬如,印度的科技部前任部长、新德里印度国际中心现任主席梅农(Meno)最近呼吁,为了科技的繁荣,需要采取“共同体化”的特别行动。无独有偶,麻省理工学院知名教授埃里克·冯·希普尔(Eric von Hippel)依据美国经验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包括公司与个人两种消费者)正日益具备依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显而易见,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创新还在突飞猛进。在许多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正成为“以制造商为中心的创新”的竞争对手。埃里克·冯·希普尔还指出了在信息产品应用中的“民主化创新”现象,换句话说,网络无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民主化创新”超越了基础设施,要求人们参与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中去。所有这些新的创新形式的出现,都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转换视角。一条可供参考的途径是,与其像当前这样过度强调部门、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竞争性战略,不如以强有力的合作来重新认识科学、教育与创新的政策。

二、大学全球伙伴关系的真实图景

大学和产业的国际化合作正在形成,并由此将社会发展推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学国际化已经是许多国家在国际层面激发创新性组织进行整合的途径。

许多案例显示,从加强学生的国际流动到知识整合型社区建设,是大学全球伙伴关系演进的轨迹。

(一)“欧洲模式”的大学全球伙伴关系:强调通过大学网络来提升学生的国际流动性

这种伙伴关系主要是在欧洲内,在最高的国际化水准下加强大学之间的联系,由此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使年青一代具备国际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见表1)。

(二)新兴的面向新经济形态的大学伙伴关系:基于知识整合的组织化合作

这种合作关系虽然也会牵涉到人员的流动,但更是一种在知识工作者之间产生的有组织的合作(见表2)。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伙伴关系全球化大学
至善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服务伙伴关系演化、本土化及治理之道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本 期 导 读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