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及其编纂实践范例

2016-01-06 00:59王馥芳
辞书研究 2015年5期

摘要 文章主要致力于探讨词典类型学新成员——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及其编纂实践范例。首先,我们主要探讨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重点在于揭示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其认知语义学基础以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其次,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互动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思想,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概念范畴。最后,我们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关键词 意义词典 释义词典 认知编排

一、引 言

基于“释义”和“体验意义”的本质区别,我们将词典的基本类型大致区分为两类: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本质上,前者属于用法词典范畴,而后者则属于概念化词典范畴。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词典类型学新成员——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及其编纂实践范例。首先,我们主要探讨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重点在于揭示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其认知语义学基础以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其次,基于互动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思想,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概念范畴。最后,我们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二、“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

1.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用法词典本质

词典类型学一直是词典学界的重要论题之一。基于语义学和语用学间的分立,词典学界的共识之一是词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Zgusta 1971)

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核心工作是处理释义。“释义”的字面意义是“解释(条目)意义”。鉴于词典本质上是一种释疑解惑的语言工具,词典释义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运用和产出各种语言表达式,而并非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深入透彻地理解语词所促发的各种概念范畴。因此,从意义描述的本质来说,传统的单语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本质上是意义用法词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词典。换句话说,词典释义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用法区分活动,而非是对语词促发的相关概念范畴的意义的深度刻画或者描述。

2.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

与结构主义将各种语言事实或者行为本质上看作“言语”不同,认知语言学本质上把各种语言事实或者行为看作是激活人类概念系统的“提词”(prompt)。更确切地说,认知语言学将每一个基本语言表达式看成是一个个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概念范畴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们所置身的物质世界或者环境的简单描述,它们更是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和世界经验的重构,甚至是再定义。

从词典编纂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把以语义学或者语用学意义上的词义描述作为主要处理对象的词典称作“释义词典”(包括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而把主要致力于描述概念范畴的“体验意义”的词典称作“意义词典”。前者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语词用法需求,属于用法词典范畴。而后者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概念化或者概念构建活动需求,属于概念化词典范畴。

3.意义词典的认知语义学基础

如果说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立直接导致了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分野,那么,认知语义学的兴起则为“意义词典”这一词典类型学新成员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基础。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认知语义学主张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融合。认知语义学反对“语文义”和“百科义”之间的区分而倡导“意义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意义植根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意义本质上是体验性的,是互动经验的体验;意义不但和身体所经历的感知活动有关,而且还受制于这些活动。

“意义体验观”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经典词典意义观。(王馥芳 2012:116—117)经典词典意义观把“意义”看成是形式逻辑运算的客观结果,是一个抽象的静态常项,其本质是纯理性的;而“意义体验观”则把“意义”看成是各种主观化视/识解机制,如隐喻、转喻(借代)、范畴化、原型、意象图式、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的概念化过程,是一个具有动态构建性质的层创过程,其本质是体验性质的。

基于意义体验论,“体验意义”不是语言义和百科义的复合、融合或者整合,“体验意义”被直接等同于语言概念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概念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人类概念系统的一切心理视/识解操作行为。“体验意义”在记忆中既不是被例示为特征,也不是被例示为抽象命题,而是一种意象图式表征。这种意象图式被认为是体验性的,它们主要源自对日常物理经验中反复发生的各种模式所进行的感知再分析(perceptual reanalysis)。“体验意义”不是传统词典学意义上的释义,而是由语词所激活或者促发的各种相关概念化过程。

4.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

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类型不同,理论本质迥异:

(1)就处理对象而言,前者关注的主要是对概念范畴之“体验意义”(embodied meaning)的深度描述,而后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对索绪尔(1959)意义上的“言语”使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而后者本质上是“以词释词”的“循环释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

(2)就处理对象的理论本质而言,前者所关注的“体验意义”本质上是体验性的,具有主观性和主体间性,而后者所关注的“释义”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语义”或者说“观念语义”。

(3)就基本方法论而言,前者把词汇项目看作是促发词汇概念范畴的“提词”;把意义等同于语言概念化。而后者把词汇项目看成是语义、句法和形态特征的复合性捆包(bundle),把释义看成是各种抽象的内指[1]语义特征的物理加总。

(4)就编纂目的而言,前者主要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我们的概念系统,而后者主要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运用和产出语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