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策略探究

2016-01-07 23:34王洪玲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采用文化翻译的视角,针对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分析和归纳分类,以不同类别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把翻译过程作为文化涵化过程的基础上,注重翻译作为文化交际和沟通的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翻译策略,强调翻译对文化推介的重要作用,试图丰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翻译视角,延展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文化翻译 网络流行语 翻译策略 文化涵化 文化推介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内特(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Lefevere)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当中首次指出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基因达到文化共享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间的转换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译和文化的关系探究在其内容、领域、深度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斯内尔霍恩比(M. Snell-Hornby)将翻译界定为“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国际语境下的跨文化信息传递”。虽然学者们的研究在国别、角度、方法以及成果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其共识即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翻译涉及的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从文化翻译视阈来审视翻译活动,归根结底为传达文化信息,促进文化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融汇。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文化推介诉求的增强,中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向着深度和广度迅速递进。而互联网的运用,自媒体形式和意识的发展,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着变化,新闻事件、网络评价、社交网站等使部分网络用语迅速发酵,网络流行语也顺势而生。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诞生于网络载体或主要流行于网络载体上的语言,其在经过网民的不断传播持续发酵后,可以在短时间内繁衍出各种变体和节支,并最终被主流文化吸纳同化,成为常态语或淹没在新一轮网络流行语中。本文中将以2012至2015年网络流行语排行榜中出现的网络用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部分具有稳定性、已经达成共识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作为研究主体,试图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视角,提供更多翻译策略分析和研究。

二、文化涵化和文化推介

由于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是其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涵化的现象。《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一书中将“涵化”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发生变迁的过程。文化涵化的前提是“文化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使接触的双方都发生一定的变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的推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本以文化的“他者”存在,既可以是审美文化的喻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来追求。译者在基于自我的文化先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文化想象,以文化传真或文化折射为文化预设,选择翻译策略。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往往会在翻译策略中寄托自己对文化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想象之中,翻译完成了对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翻译活动在历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克服不同民族语言的误解和误释中实现文化的认同。而网络流行语作为时代发展和实时事件的催生物和语言载体,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其所折射出来的众生百态正是经济文化现象的典型凝练和浓缩。网络流行语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新闻事件,如“有钱任性”,“中国式XXX”等,折射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情势,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预设译文读者的审美和文化结构。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要尽可能的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对于一些文化空白词,则可以采用加注,加释的方式进行翻译。2015年7月湖南卫视《花千骨》剧的热播,使“玛丽苏”一词被网民频繁引用,但是由于该词属于直接借用,对于多数受众来说,其概念存在着的缺失,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以解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正确对待文化的预设、语境、合理处理好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折射。文化认同不可忽视原语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涵化作用,合理调整自己的文化想象,以便于文化的推介、沟通和交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三、网络语的类型分析

本文以《咬文嚼字》杂志、中美新闻网等媒体机构所提供的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内容,结合百度检索,以2012至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排行(2015年选取部分)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对近百条网络流行语进行筛选分析,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吸纳和借鉴的基础上,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模糊分类。本文选取的流行语分析对象除了依据流行度(网络转发频率、纸媒的出现频率等)外,主要涉及一些目前已被主流文化所认可吸纳的,符合语法表意习惯的,较为稳定并具有文化传播和推介意义的词形、涵义及使用上有新意的词。下表中选用的是综合各个网络和媒体资源信息,相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

在对网络流行语分类过程中由于新闻事件和娱乐文艺等存在交互性、反映同一事件的衍生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并不存在精确的类别。总体而言,在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中,源自于新闻事件的网络用语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对其贴切、干净、利落的翻译可以使文化信息得以顺畅传输,实现文化的沟通和推介作用。在翻译中对于涉及重要新闻事件和国际知名人物等原语的翻译,译者要合理利用文化预设,根据文化折射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而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如方言衍生类,由于其所固有的文化负载或文化空缺,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对上述2012至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归纳和分析细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流行语,从文化翻译的视阈来审视,为了实现翻译的文化推介和沟通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文化的传真和文化的预设,对于译者而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想象以及其文化涵化的属性都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不能仅仅就是语言符号的,而是一个更复杂,更宽泛的一种文化活动。

基于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缺失,外媒体也会主动创设新的词汇来描述相关的事件,如BBC创词Dama(2013年)等介绍中国的特定人群,tuhao等。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选取2012年至2015年间具有影响力和持续性,对文化推介和文化交流有影响力的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文化翻译的视角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其对文化预设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分析

1.归化与异化。德国语言学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认为,翻译策略只有两种:译者尽量不干扰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拢;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基于此,韦努蒂(Venuti) 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归化法注重译文贴合译语的语言、文化等特征,用流畅、自然的译语去表达原作的内容,尽可能的贴近译语读者的接受和审美习惯。而异化法则尽可能的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等特征,使译语读者如身处异国环境,颇有陌生感,体现的是“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在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都是为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为了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解读,因此对于那些具有文化承载意义或文化空缺现象,体现鲜明文化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可以采用异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方言类,网民自创类网络流行语等),如:“不差钱”比较认可的翻译为“Money is not a big deal.”较好的体现了方言中对金钱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也用加注、加译等方式来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度,以保留网络流行语中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对于那些存在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的词汇,包括在文化习惯、接受程度、审美范畴等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不同民族文化翻译中,如果直接照搬翻译,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读。因此可以尽可能的采用归化法。例如“高富帅&白富美”(2012年4-6月流行)的翻译,相比较于“The tall, rich and handsome men”这个译文来说,译语读者可能更容易接受“Golden bachelor”,或 “gorgeous and wealthy men”这样的译文。其在创设文化想象空间的同时,能够保留源语中的特定人物的期待。在大多白人说英语民族中,“白”并非代表美,而小麦色才被认为是健康的肤色,因此,“白富美”如译为“white, wealthy and beautiful women”不如译作“ladies from a decent family, who are fair-skinned and attractive”更符合英语民族对“女神”的普遍心理期待。为了实现文化的认同,在针对存在显著文化意象差异两种民族语言的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法可以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读、误释和误译,使网络流行语能够得更好的利用。

2.功能对等和语用对等。在论及“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时,奈达(Nida)强调“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注重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实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对信息的接受和吸纳,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也必须得以忠实的体现。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群体标识的交际用语,渗透着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新生代网民追求新异性的特点,为了以经济省时省力的方式实现沟通和交流寒暄等功能,常常会创设一些特殊的日常交际用语。如“呵呵,点赞,拉仇恨,虐死”等。有时为了实现情感宣泄,会采用戏谑、夸张等语言来表达群体的无奈、愤怒等心理诉求。对于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在追求词汇意义上的对等,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的基础上,更要充分考虑文化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同时注重原语和译语的使用的语境、实现语际和语用的对等。例如针对具有多重语用内涵的“呵呵”的翻译,基本采用“LOL”(大笑),该词在英文中同样具有语焉不详但涵义丰富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的语境、各种场合、针对异同的对象来使用。对于拉仇恨可译为 “courting envy”,“虐死”译文“kill you”等都实现了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3.忠实于原文与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采用的是忠实于原文的策略还是进行创造性的叛逆也一直是翻译界普遍存在争议的内容。从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忠实和通顺”到钱钟书的“化境说”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到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皮卡的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忠实和叛逆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译者既可以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也可能涉及创造性叛逆。对于语言表达较严谨规范的新闻报导类网络流行语,译者应尊重原语中的语言文化信息,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语内容。如2014年3月底文章出轨事件中的“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BBC的译文为:“Being in love is easy, being married is not. It is to be cherished.”译语与原语无论在语言、结构还是风格等方面都再现了原语,干净利落,句式结构紧凑,译笔庄重,不失为较为优秀的译文。

同样在2012年的新闻当记者采访一位市民关于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是,对方回答:“我能说脏话吗?在得到否定回应时,那市民又说:“不能吗?那我无话可说了。” “No? then no comments.”“Can I spit four-letter words?”译文把原语中的市民的愤懑、不满甚或无奈较为直接的表现出来,能够在译语受众中起到较好的共鸣和文化的认同。

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中,存在着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些纯中式表达,甚至是在中文中都不符合语法表达习惯的流行语如:“十动然拒”,“你行你上”(译语:You can you up.),“不作死就不会死”(译语:No zuo no die)等,不地道、甚至是完全不符合译语语法和表达规范的误译等经过媒体的膨胀使用和引用,竟然也得到了译语国的认可,并不断被外媒在报导中使用。类似的还有:“人山人海”“people see people mountain”,“好久不见” “long time no see”等。这些创造性语言给其他民族语“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在不否认网络媒介的推介作用以及译语受众的文化包容性的基础上,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地位和文化认可度的提升。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还应遵循译语主动创设意识,如Dama 这个词,在目的语中已经有了主动的创设,并通过现代媒介对积极对受众进行传输和渗透,已为目的受众所接受,就采用固有性原则借译(亦可称之为回译)。

五、结语

由于网络媒介的传输性特征,网络流行语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传播、扩展、变异和渗透,为了其更好的交际和沟通,对其翻译本身也具有更多的延展性。在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文化的内涵,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对其他民族的想象和认同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以文化的传播和流畅的沟通以及高效的文化交际为目的,考虑读者受众的文化能力,合理实现文化的预设,从而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既不拘泥于归化和异化之争,也不流于仅仅是语用和或语际的对等,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过程。鉴于目前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在实践中进行翻译能力提升和理论的凝练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译林出版社.2013.

[2]儒风.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08(5).

[3]苏珊·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文化构建:文化翻译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媒,2011(12).

[5]宁敏,薛文.从“给力”的英译看汉语新词翻译原则[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

[6]翟蓉菲,谌莉文.中文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理据和翻译策略[J].语言应用研究,2012(6).

[7]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Pinter Publisher,1990.

[8]Atan,D.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9]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本研究获得2014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14SJB694。

作者简介:王洪玲,女,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