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通人才”培养是一次创新与改革

2016-01-13 00:51王一兵
神州学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象国高素质人才

王一兵

独特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国在贫困和积弱中度过了100多年以后,在几十年时间内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惊羡、质疑和个别守成大国千方百计的挤压、阻扰。化解这些不利因素,赢得最广泛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是我国继续平稳向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外交理念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越来越多地在民间和官方使用非通用语言和重要民族语言,即官员和草根民众都能听懂和理解的语言,所产生的亲和力,所表现出来的大国风度,以及对弱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在新中国的外交历史上已经一再得到证明。

1972年,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访华,她坚持要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用本民族语言——也是斯里兰卡国语——僧伽罗语发表演讲,周恩来总理接受了她的要求,也使我有机会随着班夫人第一次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人民大会堂大厅第一次响起和回荡着僧伽罗语的声音。班夫人觉得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国家得到了尊重,演讲后情绪甚高并对周总理一再表示了感谢。

可以说,培养足够数量的掌握1门甚至2门、3门非通用语言、知识广博、活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我所熟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马来语和僧伽罗语的2位教授,依靠娴熟的语言技能,因使用该语言在对象国形成的亲和力,对对象国政治、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深刻了解,以及很强的社交活动能力,赢得了该国民众、文人、官员乃至总理、总统的赞赏和尊重,成为两国沟通、友好、合作的一座特殊的民间桥梁。

“非通人才”对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人所共知,非通用语人才专业面较窄、适应性差,所面临的人生和职场变化与挑战会更多,非通用语人才需要有更强的适应性,要付出更多,要有更好的思想的、意志的、能力的、素质的准备和潜力。

人生变化难以预料,在人才的培养、分配、使用均由政府统包的计划经济时期尚且如此,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与国际变幻紧密相连的职业更是如此。我的生涯与职业变化就有很重的时代烙印。我学的是僧伽罗语专业,但工作几经变动,离我原学的专业越来越远,我尚能适应几次变动的岗位,都还做得可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的一些做人、做事、求知、思索的基本素质或者叫综合素质。当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多语种、复合型,如能加上较高的综合素质目标,既有利于增强学生毕业后发挥非通用语独特功能的活力和能力,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应对未来多变社会和多变人生的能力和潜力。

改革与创新

作为过来人(北外第一届僧伽罗语专业学生、教师和一段时期的教学负责人)和后来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专家,我深知,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以下几件事可能至关重要:

转变理念。要坚决改变传统观念,即语言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所学专业语言的能力。要拓宽视野,从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全球化社会过渡,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出发,根据不同语言、不同对象国、不同周边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多语言、复合型和高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要素、要求。如果说非通用语包括联合国使用的6种官方语言以外的所有语言,则从上亿人使用的印地语、印尼语到一个小岛国几十万、十几万人使用的语言都可包括在内。无疑,不同语种及相关国情、周边状况差别极大。因此,坚持一定的同一性的同时,不同语种、不同专业在贯彻多语种、复合型、高素质办学理念时,应当允许甚至要求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色。这既是学校、学院的事,更是每一个专业的事。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也需更新。只有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上述理念、目标和要求才能落到实处。至少每隔2年,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审视、改进、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非通用语课程安排、学生选修不同课程需要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学校和学院一级的课程安排应给非通用语种专业一定的机动余地,以彰显其特色。学生应该学习1门与专业语言关联性较大的通用语言和至少1门邻近的非通用语言,并达到能用或基本能用的程度。如能专门为非通用语学生开设一些必要的必修课,尤其是有关国情、地区及次地区形势、相关热点问题等方面的选修课、定期讲座,并能做到有计划、制度化,效果会更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包括利用假期安排他们到国内外相关机构、企业实习。一些在小国和并不富裕的国家使用的非通用语,相关的专业图书资料很少,如有专项经费,用于在相关语种建立使用方便的小型图书音像资料室,问题会有很大改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尝试建立互联、互通、立体、高效的学习平台、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

建设多语言、复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培养多语言、复合型、高素质的学生,必须首先有一支已经达到这一要求的师资队伍。由于种种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必须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制定切实的师资队伍补充、优化、培训、提升的规划,包括必要的激励措施,争取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大部分教师能达此目标,并在专业方面各有侧重和所长,至关重要。鉴于非通用语的基础弱、特殊性、服务国家战略的紧迫性和专业建设的开拓性,实行特殊政策就很有必要,例如可放宽非通用语的教师编制数,以利于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参与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的良性循环,以便较快地提升水平。北外马来语、僧伽罗语等语种的经验也说明,在普遍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注意发现、培养1位人品好、学问好、活动能力强、在本专业和在对象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样重要。

大趋势的观察与研究。当今世界,研究不应当是某几所研究型大学的专利。知识、技术、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变化越来越快,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没有一点研究能力和一点研究成果会愈来愈感到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办好。非通用语办学要取得长期主动,实践者不能不注意国内外大趋势的观察与研究。非通用语人才的多语种、复合型、高素质的内涵一旦成型,就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必然且必须随着国内外大趋势的变化而进行适时、适度而必要的调整。注意大趋势,反映大趋势,办学理念富有前瞻性,办学就能始终处于主动,就一定会使学生获得应对社会和人生变化的潜力、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的形成、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全球化浪潮和大国关系、国际关系的演变与趋势,中国崛起的道路、模式、经验、教训和对外关系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安全、环境的影响,对象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概况、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等,都不可不予以关注,并适时反映到课程结构、教材内容和各种相关活动中去。

应当说,国家审时度势,要求加强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决策,是一次非通用语教育工作者渴求多年而不遇的历史性机遇,又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挑战。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非通用语数量上的一次跨越式扩展,而且是一次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设师资队伍,有相当深度和难度的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通过为我国培养掌握多种语言、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面广、活动能力和适应性强、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国际化人才,更好地助中国崛起一臂之力。(作者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专家)

猜你喜欢
对象国高素质人才
人才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巴基斯坦 头发创汇160万美元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