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非通用语发展战略高地

2016-01-13 00:52彭龙
神州学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一带

彭龙

非通用语发展需要战略思考

随着中国从一个地区大国崛起为世界大国,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战略空间不断拓展,国家利益不断延伸。国家战略利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而是越来越多地扩展到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这一形势对中国的外语教育及外语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型的外语人才不仅要通晓当地语言,熟谙当地文化,还必须与一定专业相结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

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在全球战略布局和利益拓展过程中都把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欧盟等一直注重通过外语政策提高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力,促进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理解等。据调研,美国哈佛大学开设有90多个语种,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开设有80多个语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设有160多个语种,莫斯科大学开设有120多个语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90多个语种。我国当前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比发达国家少得多,且覆盖面严重不足,有些关键地区和国家的语言还尚未涉及。这不仅与中国的大国身份不符,也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如何适应国家顶层战略发展需求,调整非通用语种的学科布局,大力加强非通用语种的学科建设力度,对于中国拓展国家利益,增强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因此,我国的外语专业学科布局及专业发展迫切需要战略思考。

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目前我国语种最多、历史悠久、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建校70多年来,北外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特别是在非通用语种数量和覆盖面,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经验,非通用语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10年来,为了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北外一直把“多语种”作为办学的主要方针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北外加大了外语语种建设的力度。目前学校共讲授67种外国语言课程,其中22个非通用语种为全国唯一专业点。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外开设的外语语种将达到近100种,全面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自建校以来,北外为国家培养了近9万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他们活跃在外交、外贸、外宣、外事等各个领域。仅以外交部为例,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近1000人,北外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北外的学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很好地承担起“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大国崛起的今天,我们理应提出“让中国深入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目标。

纵观国际形势,从长远看,非通用语高端人才培养和非通用语区域国别研究对于中国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拓展国家利益,以及提升公共外交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意义。结合人才成长多元化的特点,北外确立了多元化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和储备中国对外战略布局、拓展外交、外宣工作急需的非通用语人才;二是培养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发挥大国影响力急需的非通用语区域国别研究的专家;三是培养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创造和平发展环境急需的国际传播人才;四是培养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增强话语权急需的既懂非通用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组织的官员和非通用复语同声传译人才;五是培养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急需的掌握非通用语的中方管理人员、师资和各类研究者。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通用语人才成长的需求,北外从“十一五”直至“十三五”将不断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新课程体系,加快教材建设,设计教研、科研项目,为高素质非通用语人才的成长提供不同的路径。

围绕亚非确立学科布局重点

纵观我国战略利益拓展的范围与我国高校已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情况,可以发现,在非洲、南亚、中亚及高加索、南太平洋这些地缘战略十分重要的地区,我们所开设的相关语种非常有限,甚至是空白。在与我国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周边国家,也存在着语种的缺口。因此,北外经过充分讨论,考虑到欧盟的所有官方语言学校已经全部开齐,决定把亚洲语言和非洲语言作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科布局的重点。

自2013年以来,中国把握亚洲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打造“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议。这些重大新战略旨在增加亚洲话语权,促进中国与亚洲各国互联互通,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繁荣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再看非洲,未来数十年,非洲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尽管我国与非洲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但我们对非洲的文化和知识储备,包括语言人才的储备显然远远落后于欧美,我们对非洲有限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欧美的文献。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亚洲和非洲无疑都是我国政治权益、经济诉求、文化合作、安全利益多方位拓展的重要核心地区。大量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水平(包括通用语和非通用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出众、通晓国际规则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包括北外在内的全国外语高校应当承担的重任。北外将主动把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持续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种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参与推动文明多元化进程。

找准服务国家战略的着力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覆盖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和北非等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有近50种。“语言互通”也必然是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的基础。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语言文化优势,可以争取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筑牢对外交往的民间基础、民心基础。且随着相关建设项目的落地推进,急需大批涉外人才。这既对外语院校提出了主动担当的国家使命,也为外语院校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和拓展空间。

外语院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着力点:

一要加强国家战略急需的“丝路语种”建设,凸显出语言战略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我国2010-2013年外语专业招生的20个“丝路”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不足100人,其中波斯语、土耳其语和斯瓦希里语3个语种在50-100人之间,希腊语、希伯来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和菲律宾语等8个语种均不足50人。语言人才匮乏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制约瓶颈。

二要加强复语型、复合型“丝路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基础交通、信息技术、能源开发、贸易投资、货币金融、生态保护、区域治理、人文交流等。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8月,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同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665份,新签合同额544.4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5%。随着大量资本注入和项目落地,必然呼唤大量既懂语言又懂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当前外语院校开展相对单一的语言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促使外语院校将已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至非通用语种,完善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化人才。

三要加强“丝路智库”建设与交流,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智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是国家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智力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的新要求。外语院校应发挥区域国别研究及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优势,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习俗、政策法律、投资环境、宗教文化、地缘政治等相关研究,为中国企业及相关参与主体提供理论和文化支撑平台;着眼“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语言问题,加强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能力、语言管理等攻关研究;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从全球史观和全球化视野出发,系统梳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交流轨迹和基本规律,为构建新时期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经验和实践模式;利用语种纽带优势,积极开展与对象国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间的对话;树立大数据思维,促进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将质性的个案研究与量化的大数据研究有机结合,建立多语种特色专题数据库,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目标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专门文件,其中明确提到重点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非通用语种新专业,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充分的信任与殷切的希望。

下一个目标,不言而喻,我们要把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对象国研究、区域研究紧密结合,拓展学科发展的内涵,逐步完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并储备非通用语紧缺人才,打造国家非通用语发展的战略高地。(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一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