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2016-01-14 19:31黄当玲李立祯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

黄当玲++李立祯

摘要: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多赢模式,文章对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BA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MBA;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28-02

工商管理硕士是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目的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MBA的培养机制。至2014年,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MBA作为新兴事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MBA师资力量不足,培养速度和规模跟不上,教育质量也没有保证等诸多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在这种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MBA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一种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各方优势,最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从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联合培养MBA研究生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定一名导师,校内导师偏重于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这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书本外的实践经验。该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实战能力。双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实践,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MBA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模式二: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业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这种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工厂等单位,加强同他们的合作的培养方式,对于MBA研究生来说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模式三:校企项目合作。这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因为这种模式程序简单、针对性强,所以被较多地应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就是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高校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符合项目需求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校企项目合作,对于MBA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在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中,更加明确学习和实践的方向和重心,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适的项目不太容易找到,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往往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具有连续性。

模式四: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养管理人才。企业会选派积极上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业务骨干进入高校深造,以期日后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企业委托方与高校培养方之间、企业委托方与接受委托方之间分别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委托生的培养经费和工资或助学金由企业提供,毕业后学生重回企业。这些学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还直接将来自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学校,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其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委培研究生,但是该模式往往会因为委培学生资质条件的参差不齐和攻读MBA的基础和动机等复杂原因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二、校企联合培养MBA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上述几大主要模式,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且具有互补性,但是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

首先,无论哪类培养模式都离不开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缺少连续性,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够有效得到配置,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对企业所紧缺的人才形成有效的满足,形成高校和企业存在对人才培养观念的较大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已经逐渐固化下来,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浪费现有的教育资源。

其次,联合培养模式都离不开导师,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他们对联合培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考查导师的培养水平,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考查。由于校内导师长期扎根于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工作一线,他们的业绩是比较容易考核的,但对于校外导师,他们的时间不固定,而且其科研及教学水平在短期内不易衡量,同时对于校外导师又不能强制约束,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很大的差别,要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培养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制度保障。

最后,校企联合培养MBA的动力不足,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缺乏有效的激励,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在联合办学体制还没完全成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处于被动位置,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而企业会基于某种考虑而被动答应。校企联合的双方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沟通渠道不畅通,遇到问题时没能有合适的运行机制来解决问题,导致合作培养名存实亡。同时,在进行双导师、共建培养基地或者项目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没有建立统一的联合培养标准,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不规范,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或缺乏校企合作特色等而造成课程执行不力、科研成果归属权等问题。endprint

三、校企联合培养MBA机制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培养MBA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且每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何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切实做到多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从全程入手,切实加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要注重把握研究生招生质量。为保证质量,研究生招生要宁缺勿滥,特别是注重研究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在招生之前应大力宣传招生规则,认真考核每个生源的入学条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入学成绩,还要从态度、认知能力、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二是慎重甄选校企合作伙伴。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和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应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考虑,选择注重实际能力应用型的企业,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关注企业的用人动向和用工标准,建立企业的人员档案,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课程或合作项目,既要发挥企业对培养基地或合作项目的建设作用,又能体现高校的科研能力,使得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达到高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问题,不能拿校内导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遴选标准可以先从简单的设置开始,再逐渐扩大到深层次的考核标准,比如导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或导师对科研成果指导的贡献等方面。对校外导师候选人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指导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创新型思维等方面的考核。密切关注其教学过程,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同时,提出意见让其修正,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建立导师评价体系。

四是狠抓各项日常管理工作。逐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好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关。应明确联合培养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除企业在核心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MBA模式的分析,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校企联合培养MBA模式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高校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也多种多样,高校在选择合作方式时应根据所处的大环境、自身的资源,以及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企业。同时在合作中,注重导师考核、课程创新、日常管理等,对培养高质量MBA毕业生、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以实现多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春,韦福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168-178.

[2]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3-105.

[3]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7):60-62.

[4]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
论昆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