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公平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及实现路径

2016-01-15 04:03彭芳梅
关键词:代际公民文明

彭芳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代际公平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及实现路径

彭芳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生态上文明上的问题,很多地区为实现高速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导致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这使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备受关注。基于代际公平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对我国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并随着经济体制及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提高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代际公平的理念不仅是代际间的资源分配与利益分配,同时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基础,所以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坚持“代际公平”理念,以此实现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的完善、教育效果的提高、教育范围的推广及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生态文明观教育;代际公平;科学发展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代工业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普遍性的生态问题层出不穷。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并首次就“生态文明”之一主题进行了单篇论述,对科学发展观战略前提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提出了新阶段的要求。这表明,代际公平目的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本文在对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生态文明教育观的传播路径提出了初步建议,以推动生态环保理念的内化和代际公平理念的实现。

一、代际公平理念的内涵分析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这一国际未来学研究为宗旨的民间学术团体在长期的实业性调研之后,得出了“资源极限”的结论,而其随后所提出的“增长趋势改变前提下的确立长期生态稳定的条件”的理念也被视为是最早的代际公平理论的雏形。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其“满足当代人发展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定义,则对代际公平理念与可持续发展观间的关系做出了经典界定,代际公平的理念不仅是代际间的资源分配与利益分配,同时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代际公平理念呈现出三个层面的特性:一为时空结合性[2]。这一特性基于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状态的二维考察,即人类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维度上取得共同发展的协调问题,而由此引发的代际信息差异的问题也被视为是代际矛盾出现的根源所在。二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代际公平理念已经具有了指导社会实践的意义,即已经突破了一般理论的“应然”限制,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了在“实然”角度的指导意义。三则为继承与规范的结合性。尽管从现实意义上而言,后代的群体并不能直接表达其利益诉求,但是,这并非代表着“代际继承”的理念不能实现,从该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代际公平”理念已经具有了传统的“伦理性”规范的限制,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3]。

二、我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观教育分析

观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先导性内容,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综合性的作用,而社会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代际公平理念的实现以及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施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整体来看,生态文明观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呈现出以下两点特出特征:

一方面,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相对完善。与其他社会通识观念相比,生态文明观的内容较为复杂,且必须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诸多要求相适应,已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容体系,主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将理论上的生态文明观内化为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强化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才能激发其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进而为实现持续性的生态平衡创造条件。目前,生态道德意识的教育主要以自然价值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为主要内容。第二,生态道德规范。制度性规范的建立对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保障。其基本规范即对于生命、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充分尊重。当前,我国的生态道德规范主要以控制合理消费与人口数量,推动生态平衡与资源保护为主要内容,且已经在区域性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三,生态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以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为前提,同时又是意识与规范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个人道德情感的提升、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十分突出的价值。由于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多的体现在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与自我约束,需要长时间、持续性的教育与培育,因而其在我国的发展程度相对缓慢[3-4]。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效果尚不明显。党的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观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目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等原因,使得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效果尚不明显。与其他社会价值相比,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基本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还涉及到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当前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者,均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持续性,使得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的水平整体较低。

(二)我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存不足

第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象范围较窄。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而对其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民教育”模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美国作为最早较早开始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国家之一,其不仅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了形式较为多样的环境教育课程,而且开创了通过立法来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保障的先河。而我国的中小学并未开设相应的生态文明课程,这不利于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与培养。同时,与高校开设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先比,我国目前有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比例较低,而教学内容则集中于爱国主义和学生的人格培养上。此外,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教材也较为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课程组成 ,而在这些课程中并未对生态文明进行单章介绍,而仅仅将其作为了解性内容出现,且目前所实施的生态文明教育多集中在生态道德理念的传播阶段,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内容如生态道德规范等方面则较少涉及,使得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尚不明显。

第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手段较为单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的重要途径,从行为方式上来看,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直接目的即为促进生态观念的“知”与“行”相结合,通过观念教育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社会日常生活相融合。然而,通过对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的现状考察不难发觉,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过于倾向于对抽象环境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注。同时,对于环保理念的培养也远远多于动态的环境实践活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大部分生态文明观的受教育者无法真正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目的,更无法将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同时也对美丽中国的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代际公平目的下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体系化发展

当前,国内对于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更多的集中于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知识教育层面,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则较为不足。而公民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则更多的需要体系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实现,因此,推进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体系化发展对于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推动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应当规制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关内容,不断提升其针对性。如可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年龄、性别、职业等内容为分类标准,进而科学测试各社会群体生态文明理念的整体水平。在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时,应当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参与度以及未来的期望等问题,并将其与个人的基本情况联系起来。而在对首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应依照原因与结构等评价要素对统计数据进行分类,不断提高基础性数据的可利用程度。具体而言,在对公民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的部分,应主要包括公民对生态文明观念相关概念的了解等内容,并将其与生态责任的承担进行联系;而在涉及到公民的参与程度等相关问题时,则应当将公民对环保组织,特别是本地环保组织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作为评价标准,通过类型化的问卷调查,将不同层次的社会民众区分开来,并针对其不同需求开展更加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4]。

另一方面,应当扩大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受众范围,逐步加强其系统性。系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分为形式系统与内容系统两部分。其中,形式性的系统化即为教育方式的系统化,也即通过网站传播、书籍阅读等方式开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作为社会发展生力军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系统化主要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置、相应社团活动的组织以及以教师带领的生态文明课题研究等。而内容的系统化则是指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向层次性及连贯性发展。首先,应当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以认识自然价值和生态美为内容的生态意识教育,使公民能够在正确衡量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自觉的欣赏生态之美,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良好风尚。其次,应当树立普遍性的绿色消费观及适度消费观,逐步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小的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应当开展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创造意识教育,借鉴国外生态运动的相关经验,将生态理念和思维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努力加强生态旅游区及其他设施的建设,将生态创造活动纳入到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去[5]。

(二)提升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

作为生态文明意识的集中体现,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观应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具有的一种价值选择,需要国家予以充分重视。为此,如何从政府公共措施的角度出发,在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从制度和政策上为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就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公民听证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充分实现。完善的制度保障对于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听证制度作为我国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对公民参与度的持续性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应当立足与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在对生态以及环保相关的项目进行考察和实施时,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听证会,为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制度性、规范性的实施渠道。第二,加强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专业性民间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一直以来,民间环保组织作为官方组织的重要补充,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已成为我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而由于历史发展和现行体制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发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应当逐步加强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政策扶持,适当改革其注册与管理制度,放宽其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第三,拓宽公民的参与视野,逐步提升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和品位。由于专业及能力所限,大多数公民尽管对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但是其对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则更多的局限于环境保护等较为层面,且普遍具有较强的被动性,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较弱。同时,由于不同公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保护环境,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都会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整体效果产生较大影响[6]。为此,应当逐步拓宽公民的参与视野,引导公民将参与和关注焦点投向更加广泛的生态领域,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地位,有针对性的实施各项扶持性政策,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教育活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帮助其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的持续性转变,同时,还应当扩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心由个人利益逐步向公共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转变。

[1]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93-95.

[2]翁伯琦,张伟利,雷锦桂.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视阈与实践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0(4):96-101.

[3]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4]谭花蓉.生态危机语境下的林业院校生态伦理教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7-39.

[5]姜赛飞.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进课堂的必要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158-159.

[6]李 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11-12.

The Status Quo of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PENG Fangmei
(College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a lo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issue, many areas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ign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society, leading to ecological damage, which mak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based on and with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our citizens.The concept of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is not only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but als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so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concep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erfe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diversification,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methods of education ran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ergenerational fair;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205

A

1673-9272(2016)06-0015-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6.004 http://qks.csuft.edu.cn

2016-09-12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观教育对发展观的变革研究”(XJK015QFZ002)。

彭芳梅,讲师,硕士;E-mail:25055340@qq.com。

彭芳梅.代际公平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及实现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6): 15-18.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代际公民文明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请文明演绎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漫说文明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