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究

2016-01-15 06:46邹艳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双师型高职院校

邹艳荣

摘要:能否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简述了高职“双师型”培养机制的含义,接着阐明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最后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现状。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29-02

一、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含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指的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及外部硬件条件,为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提高以及理论与实践资格认证的取得而服务的一系列方式、体系和手段。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关系着广大高职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否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对高职院校来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建立健全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中,“双师型”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改革的主力军和主要依靠对象,是“产学研”的主体和纽带,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建立健全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提高竞争力。

三、国内外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德国“双元制”下的师资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基本上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结构的双元性。德国将师范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大学课程;第二阶段为预备性服务阶段,在此阶段,要成为正式的高职教师需要以预备性服务形式在公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和专门培训学校接受为期18个月左右的实践性教学培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通过国家考试。德国职业教育注重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进修制度。规定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保证教师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除此之外,对教师严格的考试考核、给予教师的优厚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都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使教师能够更积极、更热情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2.英国“三段融合”与“三方参与”模式。英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段融合”与“三方参与”模式。所谓“三段融合”指的是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培训“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职前的大学或师范教育,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者首先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入职时的教学实践辅导是对那些刚刚到岗的新教师进行心理上或实践方面的指导,以使其快速进入专业角色,融入新环境;职后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促使其不断更新教育学理论和知识,逐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所谓“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三方优势力量,发挥聚集效应,使得高职教师既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基础,还有很好的实训经验,积极推进高职教师培养的社会化。显然,第一个特点体现在结构上,第二个特点则体现在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主体上,前者蕴含并强调后者的精神。

3.美国高职教师培养模式。美国高职教师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接受过大学或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二是从其他教育类型改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三是从企业、社区中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首先,美国高职教师培养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些职业能力包括:评价学生的能力、合作能力、学术型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的整合能力、领导能力、适应能力等。其次,美国形成严密、系统的高职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一个非终身制的递进式的非常严密的系统,需要不断升级或更新才能获得最终的教师资质。最后,引入新教师入职培训机制。为初次任教的新教师或新转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提升其素质和能力。强调职后的职业能力或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培训内容与职教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培训课程设计缜密系统。

4.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培养模式。澳大利亚高职教育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培养方式灵活实效,主要有三种:大学培养、社会选聘和在职培训。专职教师通常由高等教育学院和大学来培养。澳大利亚高职教师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一是至少具备副学士及以上层次学历,二是获得职教教师资格证书,三是必须具备至少3~5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在高职教师培训方面有职教教师资格标准培训包,该培训包有8个能力模块,55个能力单元组成,既是考评职教教师上岗的标准,也是对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纲领。该培训包的8个能力模块分别是:教学环境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管理与质量服务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学校主导模式。即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提供或者联系一系列师资培养的媒介,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平台。这种模式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学校制定政策、学校提供培训、学校联络实践、教师积极参与的“3+1”模式。

首先,学校负责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政策、制度、资金帮扶等;其次,学校安排教师进修相关计划。学校对于有“双师”意愿的教师,每年安排职教师资培训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实施教师轮训,周期为3~5年。进修的类型根据受众的不同,分为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理论培训、特聘或兼职教师理论培训等)、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培训基地(校本)培训等。再次,学校为教师联系实践进修的企业和场地。学校根据各专业的性质以及教师群体的特点,为教师联系实践教学的场地以及实践培训的企业。最后,“教师积极参与”指的是通过绩效考核和制度约束,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双师”能力培训中来。

2.校企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目前运用的学校较多,范围也较广,概括而言是“教学在学校、实践在企业、教师在流动”的模式。具体说来,即在师资培养机制上,“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或者其自身的理论培训主要在学校进行,或者依托学校联系的培训基地开展。这类教师的实践教学或者其自身的实践培训直接在企业或者工厂车间进行,教师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工作一线中去。同时,对教师岗位制度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流通,学校根据专业性质,面向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能工巧匠到高等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引导本校教师听课学习,提高教师的“双师”素养和能力。

3.中外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在一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运用。其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心或基地,对合作项目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国外专业实践技能、国外专业理论研究等。這一模式的培训内容相对更广,加入了语言和国外知识的部分,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更为全面,但是要求也往往更高。

参考文献:

[1]谢勇旗.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机制研究[J].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2]孙芳.浙江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Abstract:It is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th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with high quality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double” training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then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lly,the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Doubl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wo aspec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training mechanism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双师型高职院校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