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种不同的固定法对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导管固定的效果对比

2016-01-17 08:23丁小凤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4期
关键词:口气移位乙组

丁小凤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福建 福州 350004)

经口气管插管是指将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患者的口腔置入其气管的一种技术。此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患者气道的通畅,并能防止其出现误吸等情况。相关的研究表明,进行经口气管插管已成为临床上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抢救的必要措施。目前,临床上对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导管固定的方法较多,但用常规导管固定法对此类导管进行固定的牢固性不强,安全性差[1]。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用改良的四头带固定法对此类导管进行固定的效果较好。为了比较用常规的固定法和改良的四头带固定法对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导管固定的临床效果,我们对近年来在我院ICU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ICU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00例患者。这些患者均具有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的指征,且其家属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在甲组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为31~73岁,平均年龄为(54.3±4.1)岁。其中,有呼吸衰竭患者20例,有休克患者12例,有脑血管疾病患者9例,有消化道出血患者9例。在乙组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其年龄为32~71岁,平均年龄为(53.5.±3.8)岁。其中,有呼吸衰竭患者22例,有休克患者13例,有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有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相比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我院对甲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固定法进行导管固定,具体的方法是:将导管和牙垫置入患者口腔的正中间位置,用长度为40cm左右的透气胶布将导管的一端粘贴在患者的左脸颊上,然后将胶布的另一端绕着导管缠绕2周,并将其粘贴在患者的右脸颊上。再取一条长度为40cm左右的透气胶布,用此胶布将导管的一端粘贴在患者的右脸颊上,然后将胶布的另一端绕着导管缠绕2周,并将其粘贴在患者的左脸颊上。最后用一条长度为80cm左右的寸带将导管系在患者的颈部。

1.2.2 我院对乙组患者采用改良的四头带固定法进行导管固定,具体的方法是:选用两根宽约1cm、长约80cm的棉寸带,在两根寸带的中间经患者的口腔为其插入导管,然后将两根寸带在患者口腔的上部系一个死结,使结头向上。将两根寸带的四个头往前拉,用宽约1.2cm、长约5cm的医用橡皮膏将结头包裹住,并将其固定在导管的管壁上。最后将两条寸带分别经患者的左、右耳进行打结,并将活结固定在患者不易压到的位置。寸带的松紧度应以能伸进一个指头为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对两组患者进行导管固定的效果。我院将对两组患者进行导管固定的效果分为未移位、轻中度移位和重度移位三个等级。未移位:导管与患者门齿之间的距离未发生改变。轻中度移位:导管与患者门齿之前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但改变的距离不超过1.5cm,且其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重度移位:导管与患者门齿之前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且改变的距离超过了1.5cm;或患者发生了非计划性拔管事件[2]。

1.4 统计学方法[3]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经口气管插管24h后,乙组中未发生导管移位的患者有26例,占52%;发生导管轻中度移位的患者有24例,占48%;没有患者发生导管重度移位。甲组中未发生导管移位的患者有2例,占4%;发生导管轻中度移位的患者有46例,占92%;发生导管重度移位的患者有1例,占2%。乙组患者发生导管移位的情况较甲组患者明显严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导管移位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是临床上对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必要措施之一。在此过程中,若患者发生导管脱出或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就会严重影响其治疗的效果。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的“八”字固定法对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导管固定。但有研究指出,用此方法对此类导管进行固定的牢固性不强,安全性差。另外,用此方法对此类导管进行固定还需在患者的面颊上粘贴较多的胶布[4],这就会使其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感。近年来,临床上用改良的四头带固定法对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导管固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此方法对此类导管进行固定既能将导管牢牢地固定住,同时又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从而可有效地降低其导管脱出或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发生导管移位的情况较甲组患者明显严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与用常规的固定法相比,用改良的四头带固定法对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导管固定的效果更好,可有效地改善其导管移位的情况。

[1] 张培根,谢蓉,郭佳琳.咪达唑仑镇静在急诊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92-112.

[2] 张小文,周丰华,唐映莲.ICU护士预防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培训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60-165.

[3] 柳瑞丽.经口气管插管105例口腔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2):268.

[4] 侯平志,李慧丽,郑红梅.介绍一种专用有氧气管插管管芯[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5):23.

[5] 袁艳,郑汉阳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除现况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4):28-30.

猜你喜欢
口气移位乙组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松了口气
松了口气
微小移位的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保守治疗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