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政策篇(二):方向已明确 细则待落地

2016-01-25 04:11◇施
种子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补贴玉米政策

◇施 维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政策篇(二):方向已明确 细则待落地

◇施 维

近年来,关于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2007年以来,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特定历史阶段,这一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家收储行为客观上也造成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市场价格信号被扭曲,对加工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尤其近两年随着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外国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加之国内丰收,玉米消费需求下滑,库存不断增加。双重挤压下,不仅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补贴负担,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保护。

改革玉米临储制度,建立新的收购和补贴机制,既是市场倒逼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的这一只“靴子”已经落地,眼下,人们更关注另一只“靴子”——“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将如何展开。

首先,国家收购主体退出后,市场收购主体是否能够有效进入?如何避免市场失灵可能造成新一轮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收储退出,将有利于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回归市场化竞争。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玉米加工企业主体普遍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前国家收储客观上抬高了原料成本,另一方面也和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近两年,玉米淀粉、酒精等深加工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终端市场需求不旺,客观上导致玉米深加工行业需求不足。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不能简单地把收购任务完全交给市场,必须要通过信贷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大面积卖粮难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急预案。

其次,如何建立新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补贴的资金从哪里来?中央能给各省多少补贴?地方如何将补贴兑现到户?是与承包面积挂钩还是与实际玉米种植面积挂钩?补贴的额度、方式、区域这些细则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可以预想,临时收储取消之后,玉米价格可能会有一个向下的波动。这个时候,如何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不受太大的损失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拿多少钱去补贴农业、农民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性课题。可以说,取消玉米临储制度只是开了个头,后续相关配套措施能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是市场信号还是政策信号都很明确,玉米种植结构已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玉米种植户、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做好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农业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333万hm2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这是减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加法。事实上,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粮食生产并不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劳动生产率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做好加法。调结构不只是面积的简单增减,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切实把劳动生产率搞上去,农业才有出路,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猜你喜欢
补贴玉米政策
政策
政策
收玉米啦!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助企政策
政策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