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的预警报告:玉米产能过剩,市场形势严峻

2016-01-25 04:11◇鸿
种子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面积

◇鸿 缘

来自一线的预警报告:玉米产能过剩,市场形势严峻

◇鸿 缘

本世纪以来,除了2001年及2005年外,我国玉米种子库存量一直没有低于过5亿kg。2015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22.8万hm2,同比增加16%,收获种子10.96亿kg,同比增加8.5%。期末有效库存达到7.5亿kg,2016年春播玉米种子总供给量18.46亿kg,预计用种量11.5亿~12亿kg,剩余种子6.46亿~6.96亿kg,占需种量的56%~58%。

2016年,西北玉米制种基地整顿了三无人员,许多不规范的小公司被挤走,但大中型企业继续疯抢制种面积,西北制种基地产能过剩的局面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张掖新气象,喜忧参半

张掖市2016年管得严,但大公司之间却争夺激烈,制种面积不容易落实。地方管理部门严格源头管理,严厉禁止非法转基因品种和侵权品种落地,严厉禁止无证、无资质经营。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基地确实“干净”了许多,一些3 000万元资质以下的小户和个人被清理出局,要么偃旗息鼓,要么远走他乡。

但据笔者了解,一些无品种、无资质、无资金的三无人员挂靠大公司落实面积的现象还是不少,屡禁不止。

与张掖市毗邻的武威市,由于2015年央视曝光和集中清理整顿,2016年春外来客户较少。一些乡村因农民不满,无奈适当放开,违规操作的比较多。一些过去面积较少,往年只作为替代基地的区域,比如白银市,2016年面积猛增。

新的危险即将来临,需高度重视

因个体和小公司退出,张掖的许多大公司原本应该平稳操作,最近却风云突起,竞争激烈。3月初给农民承诺保产值2 400元/667 m2,而后短短20 d时间,已经飙升到2 700元/667 m2。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在增加面积。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12年,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扩张面积,到了第4季度出现严重的资金承付危机,农民上访、商家缩头,当地公司灰头垢面、狼狈不堪。当年许多公司倒闭,一些大公司库存积压消化了四五年才得以消停。

笔者对此深感忧虑。为民族种业计,各方面都要理智地评估过去几年的野蛮式发展,今后不要盲目扩大面积,不要误判市场形势,不要陷入恶性竞争,也不要给政府制造麻烦,更不要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审慎思考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是源头,开源而节流,调剂合适会稳定市场走向,抑制恶性竞争,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作为供给侧的一部分,西北种子生产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张掖市为例,生产面积也就7万hm2左右,但各个公司加工设备生产能力却是3~5倍,许多公司的设备利用率很低,甚至多年不用,只是为了应付管理部门的检查和办理相关证件的需要。

无独有偶,笔者在黄淮海、东北和西南地区发现,当地大大小小的种子公司也都是这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河北某公司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每年只满足市场75%的需求,他们持续10年产销两旺,发人深省啊。

生产面积严重过剩,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蝴蝶效应反馈到市场,必然导致年年供大于求,价格忽高忽低,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西北基地的稳定。

笔者认为,2016年市场形势仍然是积压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各公司要谨慎决策,不可盲目扩张。按照市场需求量从严安排制种面积,宁缺毋滥,宁少勿多。种业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只有撑死的,未见饿死的。

如此疯狂为哪般?甘肃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竞争激烈异常,也很有特点。2016年无资质的小公司和个人全面退出,有资质的大公司之间展开了近乎疯狂的基地争夺战。是不是误判形势?尤以国企为甚,不知道节制。在大企业带动下,一些较大企业的赌博心态也跟着膨胀。市场供给侧严重过剩,责任就在生产单位。

不要出现灯下黑

甘肃是管住了,但如果其他地区不加强管理,市场形势仍然混乱,反过来也会破坏甘肃基地的管理成果,最终殃及全国种业市场。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不能在甘肃生产的违规组合,尤其是转基因或侵权品种,转移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陕北。国家管理部门应及时向有关省区发出预警。

从企业方面来说,结构性积压很严重。主要是郑单958、武科二号、浚单20和芽率较低的先玉335(2015年低温冻害),还有一些仿冒先玉335的改良品种等。

总之,2016年制种面积只增不减,这很危险。

给热心种业人士一些上升空间

有专家认为,是由于品种审定“大跃进”造成产能过剩和积压,笔者认为这个理由不成立。产能过剩和积压恰好说明品种审定程序繁琐复杂,不公平、不透明,大家没有耐心等待和创新。如果能够以平等努力获得尊严,谁还会去以身赴险?

种子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要再低一点

上市途径艰难,使人们断了持有和炒作上市种业公司股票的兴趣,只好在浅层次私繁滥制。如果资本市场的眼光盯着股票而不是种子,中国种业就是新的高档水平了。

企业上市难度大,造成市场层次低;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加上地方保护主义,这些是种业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但只要能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种业的元气就能迅速恢复。

产权的归产权,市场的归市场。

避免重蹈覆辙

地方政府要汲取历史教训,及早预见和预防种子生产后期可能发生的资金承付困难甚至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给农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种子管理部门要研究供给侧,适时推出新政策,引导企业激活沉淀资产,建立种子生产加工的第三方服务方式。

品种审定条件再放低

品种审定条件严苛,程序繁琐而不透明,阻断了民间科研机构和个人价值上升的空间,损害了他们的创新积极性。目前管理部门的主要力量放在品种审定,却习惯于压抑创新积极性,而市场调研和监管的力量却很弱,没有人去研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与对策。

降低审定条件,才能使企业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在繁琐而落后的审定条件约束下,许多公司不可能谨慎地推行育种的流程(pipeline)管理,只要过了审定关,企业便非常浮躁地把品种推向市场,如果管理不当,这种典型的“新赌徒”心里将会越来越普遍。在今后的审定制度下,多数企业不可能科学严谨地开展品种的评估试验,多数企业会过于乐观地高估自己品种的市场潜力。这是造成2016年春季制种面积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浮躁热情将会在今后5年持续不减。

预计放开品种审定,将极大地激发育种家的创新热情。如果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将最大限度地保护优质企业的产权效益,同时激发投资积极性。

转变观念,逃离产能过剩怪圈

种业产能过剩掉进一个怪圈,越调控越过剩,越过剩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种子价格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尚未跌破生产的边际成本。若停产,投资均变为沉淀成本,损失更大。因此,继续生产比停产的损失更小。同时,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会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一些企业尤其国有种子企业为了摊薄单位产品成本,继续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种业产能过剩危机。

如果不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中国种业将不会有崛起的一天,种业安全也无从谈起。这是因为市场主体不是市场化选择和自由竞争的结果;国有企业可以依靠大股东的信用进行低成本的信贷扩张来盈利;而种子市场继续存在的低效、僵尸企业将会拖垮整个行业。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文明最本质的要素是公平的自由竞争促进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管理部门要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逐渐走向市场化。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确保制度和文化朝着有利于平等竞争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自主负责的市场环境。

企业不怕市场压力,但害怕制度扭曲造成的负激励。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面积
登海种业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巧用面积求坐标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蔬菜制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