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中的应用

2016-01-25 03:30杨文亮朱祠祯苏意寒
吉林医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急诊品管圈

丁 蕾,杨文亮,李 莉,朱祠祯,苏意寒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急救部,四川 成都 610072)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中的应用

丁蕾,杨文亮,李莉,朱祠祯,苏意寒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急救部,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急诊抢救室转运过程中患者发生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成立品管圈,调查现况,分析原因,找出主要原因,拟定对策如制定转运风险评估标准、制定护士转运知识、技能、应急预案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运送工人培训计划等,付诸实践后验证所取得的效果。结果: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由活动前的5.36%降低到2.44%,改善幅度54.5%。 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取得了较好的质量改善效果,提升了护理品质。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转运风险

[收稿日期:2015-01-26编校:李晓飞]

急诊科是急诊患者的首诊科室,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各类急诊患者经初步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需要,必须进行院内转运。如何安全的转运患者,已越来越成为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2011年卫生部开始在全国推广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这种质量管理工具,希望借此推动我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的可持续改进工作。我科于去年开始将QCC这种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到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1品管圈组成

本圈采用自愿报名,自主组织的形式形成,圈长和副圈长各1名,辅导员2名,圈员8名。人员学历情况为本科6人、大专4人,人员职称情况为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平均工作年限10.7年。活动于2013年9月开始至2014年2月结束。圈名由全体圈员投票选出,为“救生圈”。

2品管圈活动方法

2.1主题选定: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请圈员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需要解决的急诊急救护理质量问题。结果得出“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为我科首要解决问题。转运风险即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威胁患者安全的事件概率。

2.2现况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如《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等及分析我科每天转运患者人数、转运患者流程等,对2013年10月我科转运过程中患者的发生风险事件数量进行了计算为36件,所有风险事件归类后主要为患者病情、管道问题、仪器问题、体位不当、药物问题等。

2.3目标设定:通过评价得出救生圈的圈能力,根据“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计算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值为2.62%,换算成风险事件发生数量值为18,下降幅度为51.11%。

2.4解析

2.4.1原因分析:针对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高这一问题,运用鱼骨图从人、方法、环境、设备四方面进行分析,共得到14条原因,分别是:护士人力不足、护士培训不足、患者病情重有意识障碍、患者病情重有活动障碍、需转运患者多、转运次数多、无专用转运工具、转运设备性能不佳、管道脱落或不畅、转运距离远、无专用转运电梯、转运主体责任不明、部门间衔接不到位、无转运风险评估标准。

2.4.2真因验证:运用柏拉图和二八原则,共得到3条真因,分别是无转运风险评估标准、护士培训不足、管道脱落或不畅。

2.5对策实施: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针对每一条真因分别拟定对策,再由圈员从可行性、经济性和效益性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选定可执行方案,交由辅导员确认之后开始实施。

2.5.1针对无转运风险评估标准这一真因实施的对策为制定转运风险评估标准。由3名圈员查阅相关文献,根据转运风险事件查检表,制定转运风险评估标准所含项目和内容,并邀请我院急诊及ICU专家评阅。在科室内培训,并在科室试运行。运用查检表抽查改善前后1周各100例急诊抢救转运患者发生风险例数,由改善前9例降至改善后6例。

2.5.2针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不足这一真因实施的对策为增加转运相关培训内容。具体制定了护理人员转运知识、技能、应急预案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运送工人培训计划。通过培训,科室23名护士转运相关理论考试平均成绩由改善前70分上升至86分,操作考试平均成绩由改善前82分上升至93分。

2.5.3针对管道脱落或不畅这一真因实施的对策为加强管道管理。具体措施为: ①培训各种管道的护理及滑脱后的应急处理。②加强各种管道的交接班及交接本填写。③简化院内出诊箱抢救药的配备,增加了固定管道的敷贴、胶布等;专门为呼吸道管理增加了气管插管箱。运用查检表收集改善前后各两周管道脱落或不畅情况,由改善前16例下降至改善后3例。

3结果

3.1通过以上所有对策的实施,急诊抢救患者院内转运风险降低为2.44%,目标达成率106.65%,改善幅度54.5%。

3.2通过本次活动,科室获得了内容详细丰富、形式多样的危重患者转运培训资料及制度。

3.3无形成果:所有圈员通过品管圈活动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幸福感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见图1。

图1 救生圈无形成果雷达图

4讨论

QCC活动开展以来,虽然是一个圈员自主参与的活动,但是由于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的不一致,初期活动开展时开会人员组织有一定困难,后面经过开通多种方式如QQ群、微信群等多种网络沟通工具后,圈活动开展比较顺利。QCC工具应用是QCC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本圈成员84%是首次接触QCC,所以对相关手法和工具应用不熟练,应在后期加强相关培训和练习,进而保证每次活动开展后效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评估表的制定也是本次活动的不足,由于缺乏大量数据支撑、专家审核评价和一定时间临床验证,所以其内容、信度、效度还有待商酌,需要以后一定时间来完善,保证评估表的客观、准确、简单实用。

通过本期圈活动我们觉得质量与安全依旧是急诊工作中必须要长期改进的问题,当然良好团队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5

[1]刘金金.急诊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3,8(34):4554.

猜你喜欢
急诊品管圈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医疗质量也要有“品管圈”
护理品管圈运行常见问题与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