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解毒利咽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50例疗效探讨

2016-01-26 22:50刘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7期
关键词:咽峡炎咽痛疱疹

刘博

自拟解毒利咽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50例疗效探讨

刘博

目的探讨应用自拟解毒利咽汤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解毒利咽汤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0%;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8±0.4)、(4.3±0.2)d,平均咽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9±1.6)、(5.5±1.5)d,观察组的平均退热、咽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解毒利咽汤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治疗可更快改善发热、咽痛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自拟解毒利咽汤;疗效

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好发于夏秋季,儿童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患上疱疹性咽峡炎后,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拒食等症状,临床体格检查可见患儿咽峡部存在黄白色疱疹,疱疹周围存在明显红晕。疱疹性咽峡炎会给患儿带来巨大痛苦,其发热、咽痛、拒食、哭闹较为严重。在本次研究中,使用自拟解毒利咽汤对5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5年本院收治的1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9±1.5)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2±1.1)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突然发热、咽痛、拒食、吞咽受限、流涎,体格检查可见咽充血,腭弓、软腭、悬雍垂黏膜可见直径为1~3mm灰白色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1~2 d后疱疹破溃,并形成黄色溃疡,伴或不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病变均限于咽峡部,静脉血白细胞数量偏低或正常。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腔护理、使用西瓜霜喷剂、口服退热药物等常规治疗,同时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利巴韦林用量为5mg/(kg·次),溶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滴注次数为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解毒利咽汤进行加减治疗。处方为:蝉蜕、僵蚕、桔梗、杏仁、牛蒡子、玄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重楼、紫花地丁、蒲公英、甘草。伴高热烦躁患儿加知母、石膏;伴呕吐患儿加竹茹、芦根;咽部肿痛严重患儿加山豆根、马勃,1剂/d,每剂煎煮2次,将2次煎煮所得药液混合后,每天分3次口服。≤3周岁患儿服药剂量为30~50ml/次。3~5岁患儿服药剂量为50~80ml/次。>5岁患儿服药剂量为80~100ml/次。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为5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退热及咽痛消失时间,拒食、哭闹等症状改善情况,疱疹及溃疡的演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接受治疗2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咽痛明显减轻,拒食症状有显著改善,咽峡疱疹消失,未形成溃疡或溃疡周围无红晕;有效:接受治疗3~5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咽痛减轻,拒食症状明显好转,咽峡疱疹消失,未形成溃疡或溃疡周围无红晕;无效:接受治疗>5 d,患儿体温仍未恢复正常,咽痛无明显改善,拒食、哭闹等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疱疹未消失或溃疡周围仍有明显红晕。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接受相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观察组为8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退热、咽痛消失时间比较 接受相应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8±0.4)、(4.3±0.2)d,平均咽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9±1.6)、(5.5±1.5)d,观察组的平均退热及咽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有1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单独应用西药对该病进行治疗时,发热、咽痛等症状缓解速度较慢,治疗效果一般。在中医学中,疱疹性咽峡炎属于“口疮”、“喉痹”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为外感风热时毒,侵犯至肺卫,循经上逆,挟胃热时毒上攻咽喉,进而导致咽喉出现疱疹,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咽痛、流涎等[2]。因此,中医学中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治则是疏风清热,消肿止痛,解毒利咽,促进发热、咽痛、拒食等症状快速改善。在本次研究所应用的自拟解毒利咽汤中,蝉蜕、僵蚕源自《伤寒瘟疫条辨》名方“升降散”,配合桔梗、杏仁,宣利肺气,解毒利咽;牛蒡子、板蓝根、玄参具有良好的清热凉血、利咽解毒等功效,均为治咽喉肿痛的有效药物;同时牛蒡子还具有良好的疏散风热作用,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大大增强抗炎、解热、抑制病毒、止痛等作用。金银花、连翘、重楼、紫花地丁、蒲公英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功效,特别适用于温病、痈疡肿毒等;甘草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可对诸药进行调和。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自拟解毒利咽汤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治疗可起到良好的疏风清热,消肿止痛,解毒利咽功效,促进患儿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得到更快缓解[3]。在本次研究中,应用自拟解毒利咽汤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治疗后,该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临床发热、咽痛症状的消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解毒利咽汤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治疗,可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朱庆龄,杨声坪,叶新华,等.炎琥宁对比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儿科药学杂志,2014,11(4):321-322.

[2]刘呈祥.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37例.河南中医,2015,15(7):109-110.

[3]赵宝英.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治疗浅探.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205-2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99

2015-12-08]

113000 抚顺市中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咽峡炎咽痛疱疹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Meta分析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峡炎的疗效分析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在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喉咙痛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