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1-26 16:39郑秋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脾针灸穴位

郑秋枫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观察

郑秋枫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普通针刺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比。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寐;心脾两虚型;温针灸

失眠在中医中被称为不寐,主要是指患者长久无法得到正常睡眠的一种临床症状,睡眠时间短、睡眠深度不足是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者以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或醒后无法再次入睡的症状为主;病情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其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1]。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4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均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2]及《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的中医临床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患者智能无碍,意识清楚,积极配合治疗;②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精神疾病类药物进行治疗或停药≥2周者。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或针刺严重晕针者;②存在影响睡眠的其他精神障碍类因素或体质较差无法施以针灸者;③针刺穴位发生溃疡、感染或恶性肿瘤者。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参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5±7.4)岁;病程4个月~ 18年,平均病程(5.6±4.1)年;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7.2±6.5)岁;病程5个月~17年,平均病程(6.7±3.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普通针刺方法进行治疗,选择足三里、内关、合谷、神门、百会、照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选择30号1.5寸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毫针深度要适宜,1次/d,1个疗程为12次,2个疗程间隔1周,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即完成上述穴位普通针刺后,给予温针灸进行治疗。开始针灸前需要对局部皮肤进行毛巾或硬纸板覆盖,避免造成局部皮肤烫伤,将艾灸条折成长度均为1.5cm的小段艾灸条,并将其插在针柄上予以点燃,时间控制在30min内,治疗时间和疗程同参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采用PSQI对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疗效评价标准[4]:痊愈:治疗后,睡眠时间持续≥6 h,睡眠程度比较深,且醒来后精力旺盛;显效: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时间增加≥3 h;有效: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但<3 h。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患者临床症状有任何改变,病情甚至不断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其中痊愈13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2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其中痊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时间为(0.86±0.47)分,入睡时间为(1.19±0.49)分,日间功能为(0.79±0.88)分,睡眠质量为(1.16±0.42)分,睡眠效率为(0.94±0.56)分,睡眠障碍为(1.29±0.54)分,总分为(6.51±3.99)分;参照组睡眠时间为(1.34±0.79)分,入睡时间为(1.51±0.71)分,日间功能为(1.29±1.05)分,睡眠质量为(1.41±0.66)分,睡眠效率为(2.21±0.93)分,睡眠障碍为(1.44±0.58)分,总分为(9.89±5.61)分。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者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均是影响患者不寐的主要因素,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出现紊乱,气血不畅,阴阳不调,进而引起病发。祖国医学观点中,心是不寐的主要病位,而脾、肾、肝等脏器与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方面承受的压力较大,思虑过度导致心脾受损,心虚必然会过度消耗心血,脾虚则会导致生化缺乏,心脾同虚,才会导致气血供应不足,从而不寐,心脾两虚型不寐为临床常见病症。

温针灸是临床中医治疗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其主要通过毫针快速实现热传导对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刺激,以便对经气运行进行有效调节。对足三里、内关、百会、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温针灸,可发挥良好的调和阴阳、养心补脑、健胃温脾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实现镇静安神的治疗目的。针灸百会穴可发挥宁心安神、醒脑开窍的作用;针灸内关、神门穴可发挥养心安神的作用;针灸三阴交、足三里可发挥调补脾肾、养血补脾的作用[5]。本组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1]邵金凤,袁红.艾灸推拿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现代医院,2015,15(9):66-68,70.

[2]孟祥月,牛垚飞,史宇航,等.归脾汤加减配合脑功能治疗仪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2例.吉林中医药,2013,33(11):1133-1134.

[3]孙利华,付文娟,袁小红,等.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800-1801.

[4]周志伟,宋聪琳,邱海丽,等.疏肝健脾安神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21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3):338-339.

[5]孙远征,聂雪莲.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13,29(11):39-40,4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190

2016-02-29]

114200 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

猜你喜欢
心脾针灸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夏季穴位养心
过桃花村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