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的主要内容、文献来源与传播情况*

2016-01-27 06:5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梁佳媛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艺文菖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韩 毅 梁佳媛

《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的主要内容、文献来源与传播情况*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韩 毅梁佳媛

唐初欧阳询等敕撰的《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类书。书中的“药香草部”,是我国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首次在非医学著作中以“随类相从”体例编辑的大型药物学论著,共收载药物43种,其中包括常用药物11种,香草药物28种,菜蔬药物4种,引用文献约517种,不仅详细地介绍药物的名称、来源、分布、采摘时间、入药部位、炮制和主治病症,而且还收载了大量的医学病案、医学人物和医学典故等,在中国药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艺文类聚 药香草部 类书 医学文献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欧阳询(557—641年)等奉诏修撰《艺文类聚》,“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1],武德七年(624年)书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类书,也是“唐代四大类书”之一。《艺文类聚》之“天部”、“岁时部”、“人部”、“礼部”、“食物部”、“方术部”、“内典部”、“灵异部”、“药香草部”、“百谷部”、“果部”和“灾异部”等,收录了大量的医学文献,涉及医事诏令、医学制度、医学教育、疾病防治、人物传记和药物等。此书之“药香草部”,是我国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来,首次在非医学著作中以类书“随类相从”体例编辑的大型药物学论著,共收载药物43种,其中包括常用药物11种,香草药物28种,菜蔬药物4种,引用文献约517种,不仅详细地介绍药物的名称、来源、分布、采摘时间、入药部位、炮制和主治病症,而且还收载了大量的医学病案、医学人物和医学典故等文献,在中国药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术界关于《艺文类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学史领域,如华上[2]、杨铃[3]、孙麒[4]、曲莎薇[5]等探讨了此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及价值。关于医学史的研究,陈龙梅、邢永革、安岩峰《〈艺文类聚〉涉医内容研究》是目前较早关注医学的文章,但有关“药香草部”的论述极为简略[6]。

本文以《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为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探究“药香草部”的主要内容、文献来源与传播情况,进而揭示类书辑录医学文献的特点与价值等。

《艺文类聚》“药香草部”的主要内容

《艺文类聚》100卷,分46部,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药香草部”以类书“随类相从”体例编辑,由药、草(香)、菜蔬三部分组成,叙述了唐以前医学文献和非医学文献中有关药、草概念的辨析,并介绍了43种药物的名称、性味、主治、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位、主治病症、医案病案和医学典故等,所引文献,绝大多数标注了时代和作者。

1.药

关于药,“药香草部”列举了空青、芍药、百合、菟丝、女萝、款冬、天门冬、芣苢、薯预、菖蒲和术等11种药物,引用文献种类达99种,涉及医学文献、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道教仙经、史学著作、诗赋歌谣、小说神话等。

关于药的名称、释名、内容和功能,“药香草部”列举了27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者养性,下者养病。”《礼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左传》载:“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疹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疹不如恶石。”《尚书》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论语》说:“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尤为可贵的是,“药香草部”还引用了《史记》、《东观汉记》、《墨子》、《战国策》、《东方朔记》、《淮南子》、《列仙传》、《汉武内传》、《杜兰香传》、《邴原别传》、《高士传》、《晋阳秋》、《异苑》等史书有关的医案病案、医学神话和医药典故等。上述书籍大部分都已失传,而“药香草部”的引用使大批珍贵资料得以保存[7]1379。

空青,味甘,寒,无毒,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8]。“药香草部”列举了5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空青生山谷,久服轻身延年,能化铜铅作金,生益州。”《范子计然》载:“空青出巴郡,白青、曾青出弘农,豫章白青出新淦,青色者善。”《博物志》载:“徐公时,令人于西平青山,采取空青。”江乘《地记》载:“樵采者,常于山上得空青,此山一朝出云,零雨必降,民人以为常占。”[7]1382这些记载说明,今四川成都一带产空青,河南灵宝产白青、曾青,江西新淦产白青。芍药,一名白木(也作白犬)或可离,“药香草部”列举了5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一名白犬,生山谷及中岳。”《古今注》载:“芍药一名可离。”《毛诗》载:“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南朝宋王徽《芍药华赋》说:“原夫神区之丽草兮,凭厚德而挺授,翕光液而发藻兮,扬风晖而振秀。”

百合,“药香草部”列举了2种文献,解释其名称,如三国魏吴普《吴普本草》载:“百合一名重迈,一名中庭,一名重匡,生宛朐及荆山。”女萝,“药香草部”列举了4种文献解释其名称,如《广雅》载:“女萝,松萝也,兔丝也。”兔丝,即菟丝子,“药香草部”列举了7种文献。关于其名称,《尔雅》说:“唐蒙女萝,女萝兔丝。”《吕氏春秋》说:“或谓兔丝无根也,其根不属地,茯苓是也。”《史记·龟策传》载:“下有茯苓,上有兔丝。”《淮南子》载:“兔丝无根而生,茯苓抽,兔丝死。”葛洪《抱朴子》说:“如兔丝之草,下有伏兔之根,无此兔在下,则丝不得生于上,然实不属也。”又《内篇》说:“兔丝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剖其血以和丹,服之立变化,任意所作。”[7]1382

款冬,“药香草部”列举了7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款冬一名颗冬,一名菟爰,生常山。”《尔雅》说:“菟爰颗冬,生水中,茎紫赤。”范子说:“款冬花出三辅。”《吴普本草》载:“款冬十二月花,花黄白。”《述征记》载:“洛水至岁凝厉,则款冬茂悦曾冰之中。”同时,“药香草部”还引用了晋傅咸《款冬赋》和郭璞《款冬赞》二文,说明其“主消渴,喘息呼吸”之效[7]1384。天门冬,“药香草部”列举了10种文献。关于其名称,《神农本草经》载:“天门冬一名颠勒,味苦,杀三虫。”《尔雅》载:“蔷靡葳冬。”葛洪《抱朴子内篇》说:“天门冬或名地门冬,或名筵门冬,或名颠棘。”关于其分布,《山海经》载:“条谷山草多葳冬。”《建康记》载:“建康出天门冬,极精妙。”《名山略记》载:“郁州出天门冬。”关于其药效,《列仙传》载:“赤项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抱朴子》载:“杜子微服天门冬,御十八妾,有子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神仙传》载:“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在人间三百余年。”同时,梁简文帝在《谢敕赉益州天门冬启》中称赞天门冬:“远自星桥,见珍玉垒,本草称其轻身,延寿实为上药,姬晋之重丹桂,曹丕之爱落英,一家恩锡,窃幸往代。”[7]1384

芣苢,也称车前草,具止泻、利尿、祛痰、镇咳等功效。关于其释名,“药香草部”列举了3种文献,如《尔雅》载:“芣苢,马舄。马舄,车前。”《毛诗》载:“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晋郭璞《芣苢赞》:“车前之草,别名芣苡,王会之云,其实如李,名之相乱,在乎疑似。”从文献记载可知,芣苢也称当道、马舄、牛遗、牛舌草、车轮菜、车前草等[7]1385。薯预,“药香草部”列举了5种文献。关于其名称、分布和主治,《神农本草经》载:“署预一名山芋,益气力,长肌肉,除邪气,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饥延年,生嵩高山。”《吴氏本草》说:“署预一名诸署。”《异苑》载:“署预入药。又复可食,野人谓之土薯,若欲掘取,嘿然则获,唱名者便不可得。人有植者,随所种之物而像之也。”《湘中记》载:“永和初,有采药衡山者,道迷粮尽,过息岩下,见一老公,四五年少,对执书,告之以饥,与其食物,如署预,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复饥。”[7]1385

菖蒲,“药香草部”列举了10种文献。关于该药的名称和产地,《吴普本草》载:“菖蒲一名尧菲,一名昌阳。”《罗浮山记》载:“罗浮山中菖蒲,一寸二十节。”关于该药的疗效,《山海经》说:“菖蒲一十九节,韩终王兴所服并然,而此过之,有足珍也。”《孝经援神契》说:“菖蒲益聪。”《抱朴子》说:“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关于该药的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春秋运斗枢》载:“玉衡星散为菖蒲,远雅颂,著倡优,则玉衡不明,菖蒲冠环。”《左传》说:“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神仙传》说:“王兴者,阳城人,汉武帝上嵩高,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下垂肩,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食之可以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帝谓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此外,南朝梁江淹《石上菖蒲诗》和《菖蒲颂》记载菖蒲的药用价值[7]1385-1386。术草,又名苍术、山精、山筋等,补气名药,“药香草部”列举了14种文献。关于术药的名称和产地,《神农本草经》载:“术一名山筋,久服不饥,轻身延年,生郑山。”《山海经》说:“首山之阴,多术,女几之山,其草多术。”《吴普本草》载:“术一名山连,一名山芥,一名天苏,一名山姜。”《范子》载:“术出三辅,黄白色者善。”《广州记》载:“彰平县偏饶术。”《建康记》曰:“建康出精术。”关于术药的采摘时间,崔寔《四民月令》载:“二月采术。”关于术药的疗效,《列仙传》载:“涓子饵术,接食其精,三百年乃见于齐。”《神仙传》载:“陈子皇得饵术要方,服之得仙,入霍山去,其妻姜疲病,念其婿采术之法,服之,病自愈,至三百七岁,登山取术,檐而归,不息不极,颜色气力,如二十时。”《抱朴子·内篇》载:“南阳文氏,其先祖汉中人,值乱,逃华山中,饥困欲死,有二人教之食术,云遂不饥,数十年,乃来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转胜,故术一名山精。”《神药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异术》曰:“术草者,山之精也,结阴阳之精气,服之令人长生绝谷,致神仙。”此外,梁庾肩吾《答陶隐居赉术煎启》、《又答陶隐居赉术蒸启》也记载了术草的药用价值[7]1386-1387。

“药香草部”所载以上11种常见药物中,空青、菟丝子、天门冬、芣苢、薯蓣、菖蒲、术草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上品药,芍药、女萝、百合、款冬花被列为草部中品药。

2.草(附香)

关于草部(附香)药物,“药香草部”列举了兰、菊、杜若、蕙、蘼芜、郁金、迷迭、芸香、藿香、鹿葱、蜀葵、蔷薇、蓝、慎火、卷施、芙蕖、菱、蒲、萍、苔、菰、荻、蓍、茗、茅、蓬、艾和藤,共28种植物,引用的文献种类达354种。

关于草的名称、概念和应用,“药香草部”列举了22种文献。如《尔雅》载:“卉,百草,总名也。草谓之荣,荣而实谓之英。荄,根也。”《方言》说:“苏芬莽草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自关西曰草,或曰莽,南楚江湘之间谓之莽。”《周书》载:“霜降之日,草木黄落。”《周官》载:“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大戴礼记》说:“孟春冰泮,百草权舆。”《师旷占》载:“黄帝问师旷曰:吾欲知苦乐善恶,可知否。对曰:岁欲丰,甘草先生,甘草荠也;岁欲苦,苦草先生,苦草亭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恶草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蒺藜也;岁欲疫病,病草先生,病草艾也。”将草的种类分为甘草、苦草、恶草、旱草和病草五大类,每类有不同的主治功效。《博物志》也有类似的记载,“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将草分为黄精和钩吻。此外,“药香草部”还引用了《毛诗》、嵇含《怀香赋序》、魏刘桢《草诗》、梁元帝《细草诗》、梁丘迟玉阶《春草诗》、陈刘删《咏青草诗》、晋傅玄《紫华赋》、梁萧子晖《冬草赋》、梁沈约《愍衰草赋》、卞敬宗《怀香赞》和南朝宋谢惠连《仙人草赞》等,解释或赞美了草的药用价值[7]1387-1388。

兰,即香草,多指佩兰和泽兰,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夏之际开白色花,有芬香气味,可供入药和观赏。“药香草部”列举了24种文献,如《说文》载:“兰,香草也。”《易》载:“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古代常常将其和“修道立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家语》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菊,性甘、微寒,常用中药药材,“药香草部”列举了24种文献。关于菊的名称、分布和采摘时间,《尔雅》载:“菊,治廧。”《山海经》载:“女几之山,其草多菊。”《礼记》说:“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楚辞》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崔寔《月令》指出:“九月九日,可采菊花。”关于菊的药性、主治和医案,应劭《风俗通》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花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瘳。”盛弘之《荆州记》载:“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羸,恒汲饮此水,后疾遂瘳,年近百岁,非唯天寿,亦菊延之。此菊甘美,广后收此菊实,播之京师,处处传埴。”《神仙传》载:“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葛洪《抱朴子》载:“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尔雅图赞》说:“菊名日精,布华玄月,仙客薄采,何忧华发。”此外,晋袁山松《菊诗》、梁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魏钟会《菊花赋》等赞美了菊花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7]1391-1392。

杜若,香草名、药物名,是治肾、膀胱诸经的常用药材,“药香草部”列举了8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杜若一名杜蘅,味辛、微温,久服益气轻身。”蘼芜,香草名、药物名,“药香草部”列举了5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蘼芜一名薇芜,味辛。”芸香,香草名、药物名,“药香草部”列举了7种文献。藿香,香草名、药物名,“药香草部”列举了4种文献,如《南州异物志》载:“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7]1393

蕙,香草名、药物名。《药香草部》列举了4种文献:一指薰草,俗名佩兰,又称零陵香;二指蕙兰,常用于止疠。关于蕙草的释名、产地和功用,《广志》载:“蕙草,绿叶紫花,魏武帝以为香烧之。”《离骚》说:“川谷径复流潺湲,光风转蕙汜崇兰。”《山海经》载:“天帝之山,其下多蕙,外山之下,其草蕙。”汉繁钦《咏蕙诗》:“蕙草生山北,讬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彫悴,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已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窸鸣已哀。”[7]1393

郁金,香草名、药物名,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金疮等,“药香草部”列举了5种文献。关于其释名,《说文》载:“郁金,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采以煮之为鬯。一曰:郁鬯百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合而酿之以降神。”关于其产地与来源,《魏略》载:“大秦国出郁金。”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说明郁金来自欧洲[7]1394。迷迭,即迷迭香,香草名、药物名,“药香草部”列举了7种文献,指出此物来自西域及古罗马帝国,如《广志》载:“迷迭出西域。”[7]1394-1395鹿葱,药物名,也称宜男,“药香草部”列举了7种文献,如《风土记》载:“宜男草也,高六七尺,花如莲,宜怀妊妇人佩之,必生男。”蜀葵,甘,微寒,滑,无毒,主心气不足,“药香草部”列举了5种文献。蔷薇,药物名,花有香味,果实可入药,“药香草部”列举了9种文献。

蓝,有木蓝、菘蓝、马蓝等,可作染料和药物,“药香草部”列举了6种文献。慎火,又名景天、戒火、水母花,药物名,治大热、火疮等,“药香草部”列举了2种文献。卷施,亦作卷葹、宿莽、拔心草,香草名、药物名,“药香草部”引用了4种文献。芙蕖,又称荷花,可入药,“药香草部”引用了53种文献,如《毛诗义疏》载:“可磨以为散,轻身益气,令人强健。”菱,水生草本植物,既可入药,也可食用,具健胃止痢之效,“药香草部”引用了13种文献,说明菱的生长习性、分布和食用情况。蒲,古代常指菖蒲,茎、叶可入药,常用于驱蚊灭虫和避邪,“药香草部”引用了15种文献。萍,也称水萍、浮萍、水华、水帘等,“药香草部”引用了23种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载“水萍一名水华,味辛、寒,治暴热,身痒下水,乌鬓发,久服轻身,一名水帘”[8]。苔,又名水衣,或员藓、绿钱、绿藓,可入药,“药香草部”引用了15种文献。菰,古代六谷之一,茭白甘、凉,菰根、菰实甘、寒,也称菰米、彫胡,主治止渴、通乳、利大小便等,“药香草部”引用了9种文献。茗,又称茶,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药香草部”引用了6种文献。茅,又称白茅、青茅、香茅,“药香草部”引用了17种文献。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名蓬莪术,一名蓬蒿,均可入药,“药香草部”引用了16种文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常用于针灸之用,“药香草部”引用了11种文献。藤,也称藟或千岁蘖,“药香草部”引用了11种文献[9]1414-1415。

以上28种植物中,兰草、菊花、杜若、蘼芜、蓝实、鹿葱、蒲黄、蔷薇、慎火、卷施、芙蕖、蓬、萍、蓍首次载于《神农本草经》;葵、藤、菱、苔、艾、藿香首次载于《名医别录》;菰首次载于《本草经集注》;郁金首次被《药性论》收入,《唐本草》亦载:“味辛苦,寒,无毒。”此外,茗、茅后被唐高宗年间苏敬等敕撰《新修本草》收入;蕙草首次记载于三国名医李当之《药录》,后被《新修本草》收入有名无用类药物;迷迭香、荻后被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收入[10];芸香草后被明兰茂《滇南本草》收入[11]。

3.菜蔬

菜蔬即蔬菜,很早就被作为食物和药物加以应用。《黄帝内经太素》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埤。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12]“药香草部”列举了葵、荠、葱和蓼四种菜部药物,引用文献种类达64种。尤其是关于菜蔬的名称,“药香草部”引用了21种文献加以释名和考证。如《毛诗》载:“其蔌维何,惟笋及蒲。”《尔雅》载:“菜谓之蔬,不熟曰馑。”《礼记》载:“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务蓄菜。”《孔丛子》曰:“菜谓之蔬。”《汉书西域传》载:“罽宾地温和,冬食生菜。”《魏志》载:“倭国地温和,冬夏食生菜。”《广州先贤传》:“丁密,苍梧人,非家织布不衣,非己耕种菜果不食。”《杜兰香别传》载:“香降张硕,赍瓦榼酒,七子樏,樏多菜而无他味,亦有世间常菜,辄有三种色,或丹或紫,一物与海蛤相象,并有非时菜。硕云:食之亦不甘,然一食七八日不饥。”[9]1415-1416

葵,蔬菜名、药物名,我国古代五菜之一,《名医别录》将其列入下品药物之中[12]。“药香草部”引用了16种文献,如《说文》载:“葵,菜也。”《文选》载:“青青园中葵,凝露待日晞。”《诗经豳风》说:“七月烹葵及菽。”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友莫羞贫,羞贫友不成。”《史记》载:“公仪休为鲁相,食葵而美,拔其园葵弃之。”《韩诗外传》载:“鲁监门女婴,相从绩,中夜泣曰:卫世子不肖,是以泣,其偶问其故,曰:宋司马得罪于宋,出奔于鲁,马佚,食吾园葵,是岁亡利一半,由是观之,祸福相及也。”《列仙传》还记载了辽东人丁次都,“常使买葵,冬得生葵,问何得此葵,云从日南买来”。此外,晋陆机《园葵诗》、张华《博物志》和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等也记载园中种葵的景象及常识[9]1416-1417。

荠,蔬菜名、药物名。荠菜可全草入药,茎叶可作蔬菜食用,《名医别录》载:“荠菜味甘,温,无毒。主利肝气、和中。”[14]“药香草部”引用了19种文献,如《说文》载:“荠草可食也。”《毛诗》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9]1417葱,常用蔬菜,兼作药用,我国古代五菜之一。《名医别录》载:“葱白,平,主治寒伤、骨肉痛。”《药香草部》引用了12种文献,如《礼记》载:“脍春用葱,脂用葱,为君子择葱薤,如绝其本末。”《尔雅》载:“茖山葱,细茎大叶。”《庄子》载:“春月饮酒加葱,以通五脏。”《汉书》载:“龚遂劝民,令人一口,种五十本葱,一畦韭,百本薤。”《西河旧事》载:“葱岭在敦煌西八十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此外,古人对反季种葱持反对意见,如邵信臣说:“臣太官种冬葱,生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也。”[9]1418

蓼,蔬菜名、药物名,《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15]“药香草部”引用了8种文献。关于其释名,《尔雅》载:“蔷虞蓼。虞泽蓼也。”《吴普本草》载:“蓼实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泽蓼。”《吴越春秋》载:“越王念吴,欲复怨,非一旦也,苦思劳心,夜以接日,卧则切之以蓼。”魏《文子》载:“蓼虫在蓼则生,在芥则死,非蓼仁而芥贼也,本不可失。”古诗曰:“苏蓼出沟渠。”[9]1418

[1]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艺文类聚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7.

[2] 华上.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宋本艺文类聚》影印出版[J].读书杂志,1960(2):22.

[3] 杨铃.艺文类聚[N].新民晚报,1960-8-27.

[4] 孙麒.王元贞本《艺文类聚》校勘考[J].图书馆杂志,2015(2):101-107.

[5] 曲莎薇.《艺文类聚》类目体系中的知识秩序建构逻辑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9):57-60.

[6] 陈龙梅,邢永革,安岩峰.《艺文类聚》涉医内容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6,9(3):364-366.

[7]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卷81,药香草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379,1382,1385-1388,1391-1395.

[8]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卷2,上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

[9]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卷82,药香草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415,1416,1417,1418.

[10] 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M].卷7,果菜米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4.

[11] 明·兰茂原著,于乃义,于兰馥整理.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86.

[12] 唐·杨上善敕撰,李克光,郑孝昌主编.黄帝内经太素校注[M].卷2,摄生第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

[13] 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卷3,下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11.

[14] 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卷1,上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5.

[15]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卷3,下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8.

(未完待续)

Overview on Yao Xiang Cao Bu w ith its M ain Content,Literature O rigin,Dissem ination in YiWen Lei Ju

HAN Yi,LIANG Jia-yuan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otur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YiWen Lei Ju,edited by OU YANG Xun and other schoolars,is the earliest official book of classificatio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W ith forms of classification,Yao Xiang Cao Bu has initially collected 43 kinds of medicine in the non-medical monograph.Amongmentioned ones,there are 11 kinds of common used medicine,28 kinds of herbal medicine,4 kinds of vegetable medicine,517 kinds of cited literature.Not only this has introduced names,origins,distribution,harvesting time,medicinal parts,processing and indication disorders,but also it has collected huge amount ofmedical cases,characters and allusion,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of Chinesemateriamedica.

YiWen Lei Ju;Yao Xiang Cao Bu;classification books;medical literature

R931.7

A

1006-4737(2016)05-0001-0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BZS10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编号:Y621011005)

(2016-06-14)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艺文菖蒲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室雅菖蒲清
“水草精英”菖蒲
小陈老师来上课
养菖蒲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