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文献编撰源流梳理*

2016-01-27 06:56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上海201203黄晓华朱继峰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药性本草纲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上海,201203) 黄晓华  朱继峰  王  枫

本草文献编撰源流梳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上海,201203)黄晓华 朱继峰 王 枫

梳理历代本草文献编撰的源流,即结合文献的序跋、凡例、内容及近现代研究的一些成果梳理历代本草文献的前后嬗递关系,按照后世文献对前代文献的继承方式,如注释、节录、增补、改编及综合编撰等进行梳理,为阅读、研究本草文献时相互借鉴提供便利。

本草文献 继承 编撰源流

中医古籍宝库博大精深,其中本草文献便是宝库中极为丰富的一个分支。本草文献经过代代相传,典籍数量日益宏富,考证本草典籍、挖掘本草学术传承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拟结合历代本草文献的序跋、凡例、内容、体例以及近现代考证、研究的一些成果,梳理历代本草文献的源流关系,方便学者在研究本草文献时能够借鉴阅读,互相参考。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公认的第一部本草专著,是对战国到东汉时期药物学发展的全面总结,然而《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亡佚,其文字是通过六朝《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开宝本草》、《嘉家本草》传承到《证类本草》中的。因此,《证类本草》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成为现存载有《神农本草经》最早文字的文献资料,是后世学者探究《神农本草经》的源头。金元时期,本草学文献中没有广征博引的大部头本草著作,皆为一两百味药的小册子,以精炼药效、归纳药性、贴近临床为特点,如《洁古珍珠囊》、《汤液本草》等。明代本草学发展显著,有两部大型综合类本草书诞生,其中官修《本草品汇精要》载药1815种,但因其成书后深藏深宫而未刊行,对后世本草的影响甚小,而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明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成为历代最为完备的大型本草专著,这一时期另有大量切合临床实用的小型本草著作。清代本草文献种类繁多,但没有大型综合性本草,在本草文献的编撰上,以注释、节录、改编前代本草为主。

因此,梳理历代本草文献的源流,了解古人的继承与创新观念,对本草文献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按照后世本草文献对前代文献的继承方式分类,本草文献的源流关系梳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对前代本草文献的注释

读者阅读古文献,必须得循文字而通晓其语言,深入其内涵,因此,对年代久远的古籍进行诠释以排除阅读障碍,便于今人理解和借鉴,是古籍流传中一个常见的传承方式。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公认的第一部本草著作,可以说历代丰富的本草文献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世医家多根据《证类本草》中的本经文,辑出各种版本的《本经》,《本经》注释类文献也正是依据这些辑佚本创作出来的。

注释类文献首先是章句之学,即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对《本经》药物进行字句上的训释,消除阅读障碍,力图再现《本经》原文的原始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经典。如清·莫枚士著《神农本草经校注》,收录《本经》药物365种,用训诂之学对药名字义、疑难字句进行注释、考证。其次是借助经典进行诠释,表述自己的学术倾向。如清·姜国伊著《神农本经经释》,姜氏“惟遵《内经》”,借助《内经》诠释《本经》,尤强调药性功效,并能以经解方,以解《伤寒》、《金匮》、《千金方》用方之精,此即“以经释经”之例。第三种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即综合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个人的临床经验对《本经》药物进行综合性注释,以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与思想。如《神农本草经疏》是明代医家缪希雍对《本经》所载部分药物进行注释和梳理的著作,该书“始悉一经之趣”,以“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1]72为旨立足临床实用。《神农本经会通》为明代医家滕弘融汇各代医家对《本经》药物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的体会对《本经》及部分增补药物进行注解的著作,即凡例所谓“不握其会,不足穷《本经》之旨;不要于通,不足究《本经》之用。故博极穷书所由会也,而通之于用。”[2]《本草崇原》为清代医家张志聪运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理对《本经》200余种药物深刻诠释的著作,以求阐明药性,便于治病时能知其性而用之。《本草经解》为清代医家姚球取《本经》药116味,其他后世本草药物58味,结合药物气味与人体脏腑、经络,逐项诠释各味药的药性、功效,以求“药症相应”。《神农本草经读》为清代医家陈修园取《本经》中100余味常用之药进行注解,以阐述药性,解药用之所以然为旨,注文“俱遵原文,逐字疏发,经中不遗一字,经外不溢一辞”[3],推崇《本草崇原》、《本草经解》两书,故注释时多附二家之注。《本经疏证》为清代医家邹润安以临床用药之经验疏解《本经》、《别录》所载药物之功效,共疏解药物173味。《神农本草经指归》为清代医家戈颂平运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对《本经》药189种,其他诸家本草62种进行注释的著作,书中先引经据典阐释药名,再结合医家经验论述药性和临床应用规律。

对前代本草文献的精简节录、润色改编和补编增益

对前代本草文献的节录、改编与补编,在清代尤为盛行,很多本草文献都是在前代或同期著作的基础上加以阐发而成的。

1.《本草纲目》的源流梳理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作为一部集明以前医药学之大成的药学巨著,引据了历代诸家本草、医书、经史百家993种,载药1892种,药物种类之丰富,分类体系之完善,至今仍然是本草学研究的宝贵文献资料。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现存《纲目》共80余种版本,可见该书的影响力之大。

鉴于《纲目》卷数繁多,难以通读,为了使考阅者无艰虑之患,清代一批繁简合宜,以便平时取阅的节录本应运而生。如沈穆《本草洞诠》收载药物665种,多采自《纲目》,节录功效、主治、用药机理、禁忌、炮制、辨伪等项;何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节录主治、功效、药论、附方等项;林起龙《本草纲目必读》,载常用药物647种,节录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四项;莫熺《本草纲目摘要》,摘引药物400余种,节录集解、气味、主治、发明四项;蒋居祉《本草择要纲目》,节录药物的气味、主治两项;王翃《握灵本草》摘引药物共597种,录序例中“神农本经名例”、“七方”、“十剂”,节录产地、性味、主治、发明等项;王逊《药性纂要》,于《纲目》中选切要者597种,增金部神水、水中金等共606种编成;戴葆元《本草纲目易知录》载药1208种,照《纲目》体例,摘其要旨编成;张三锡《本草发明切要》,精选《纲目》最常日用之药而成。张睿《修事指南》即从《纲目》中选择常用药物200余种,从其“修治”专项中摘抄各药的炮炙内容进行汇编,撰成一部药物炮炙学专著。

除了大量对《纲目》进行精简节录的著作,也有补《纲目》之未备者,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即新增药物965种,对疏漏与不当之处进行增补与修改,并收入了较多民间用药经验。

2.《神农本草经疏》的源流梳理

如前所述,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是对《本经》所载部分药物进行注释和梳理的著作,后世对其精简节录的著作有两本:其一为《续神农本草经疏》,郑金生先生考证“朱汝贤等集刻的十二卷本《神农本草经疏》是缪仲淳所著。但因朱氏仅得该书流传在知交手中的零散传抄资料,在集刻时又未细加考覆,致使十二卷本编次失例”[4],因此,此书并非如书名所示为《神农本草经疏》的续本,乃《神农本草经》的十二卷节录本而已。其二为清·吴世铠的《本草经疏辑要》,许宗彦作序“吴君怀祖,以医声武林,乃录缪氏书尤要者,订为八卷,名曰《辑要》”[5]。

3.《本草备要》的源流梳理

《本草备要》为清代汪昂撰著,该书取《纲目》、《本草经疏》两书之精髓,补两书之未备而得,书中文字精炼,便于临床实用,翻刻刊本众多,对后世颇有影响。有改编其为歌括以便后学记诵的,如清·廖云锡《药性简要》,认为“《本草备要》注释药性,言之谆谆,非不详明,但句读之长短,旁治之纷论,难以诵读记忆”[6]48,故改编为七言歌括共三百首,便于记诵。有增订修改以便临证使用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他在肯定《本草备要》采辑甚广,为近今脍炙之书的同时,也认为汪氏并非临床医家,因而有“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1]100,因此拾遗补缺,订正谬误,重视药物配伍,更加贴近临床实用,对后世本草文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托名叶天士撰的《本草再新》、清·叶金桂撰的《药性补遗》都是以《本草从新》为基础编撰而成的,《本草再新》篇首“药性总义”摘自《本草从新》,药物各论部分相同的药味论述也基本相同。《药性补遗》自序曰“此书所备以药性补遗为名,因医方合刻本草内所有未载之药性难以查考,今少溪在吴氏《本草从新》各部附下诸药,以补于备要书中。”[6]73

4.《本草述》的源流梳理

《本草述》为清代刘若金所著,内容主要源于《纲目》,采录了缪希雍、卢之颐等明末本草学家的观点并附有己见。该书影响了一些后世学者,现存节录本三种,一为张宛邻《本草述录》,卷端题记曰:“刘云密先生《本草述》发明阴阳制化之妙,乃据而录之。”[6]36此书即为《本草述》别择精粗、删繁就简之作。《十剂表》作者包诚受业张宛邻先生,深得先生《本草述录》之妙,以十二经络为经,徐之才十剂之说为纬,按经列药,集药性、功用、归经制成一表,便于查检使用。其二为杨时泰《本草述钩元》,他苦于《本草述》文辞蔓衍,故“就其中论义删而约之”[6]38,编成《本草述钩元》。所载药物及药物的编排与《本草述》相同,只是删去了很多浮言冗语,篇幅精简,便于临床实用。其三为陈其瑞《本草撮要》,其序曰:“是编之辑,亦犹杨氏之《钩元》约刘氏之《本草述》而剃其繁芜。但初不知有《钩元》之刻,迨辑成后,始得而读之,不意拙辑竟如复剃《钩元》繁芜者……主治悉遵经旨,体裁尤异《钩元》,以药为经,以方为纬,撮其大要,亦可举一反三。”[6]71从序可得,是书节录《本草述》,比《本草述钩元》更为精简,药、方纵横,简单实用。

5.其他本草的源流关系梳理

另有一些本草文献的前后继承关系比较单一,故统而论之。

元·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由寇氏《本草衍义》推衍而来,与《本草衍义》相比新增药物43种,体例与其相仿,类似读书笔记,丰富了《本草衍义》中的药性理论,拓展了药物功效,修正了舛误之处,多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阐发。

清·李延罡偶得明·贾九如《药品化义》,“乃命儿子汉徵校正重梓问世”[7],增药论四篇,易名《辨药指南》。清·尤乘《药品辨义》于《药品化义》之上增“用药机要”内容,序称:“今又增广僭改为《辨义》以补予欲矫世弊,无尚习方之阙,谋付诸梓。”[8]

清·张仁锡《药性蒙求》,原名《药性诀》,书中有张心渊序曰:“云间吾宗希白先生,以儒理阐发医理,僻寓魏塘有年矣……丙辰夏,携所撰《药性诀》一册示余,以补《明医指掌》所未及。”[6]54即取皇甫云洲《明医指掌》书中的“药性歌”采用诗注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补订而得。

清·凌奂《本草害利》是在吴古年《本草分队》各药下补入药物毒副作用及误用的遗害而成,自序曰“先生之《分队》一书尚未刊行于世,遂集各家本草,补入药之害于病者,逐一加注,更曰《本草害利》。”[6]56

清·江诚《本草诗补》乃根据苹香居士《本草诗》原著体例加以增补,其自序曰:“苹香居士作《本草诗》,约诗三百之数,分为一十二门……诚不揣鄙陋,细按本草之功能,亦编为七言绝句,合计三百五十余种。”[6]64原本《本草诗》未见,因此通过《本草诗补》也能大致了解《本草诗》的体例与内容。

清·仲昂庭《本草崇原集说》,是以《本草崇原》为基础,略加删改烦冗之处,再辅以其它各书之论编撰而成。章炳森重校《本草崇原集说》时作序曰:“虑近时本草无善本也,爰取《崇原》为纲,附载《经读》、《经解》、《百种录》并张氏《侣山堂类辨》、高氏《医学真传》诸说,参酌己意,纂集成编,名曰《本草崇原集说》。”[6]96

清·陈葆善《本草时义》乃源自《神农本草经读》,但其自序称:“因改录《神农本草经》数味,既可以资消遣,又足以备遗忘。遇有疑义及心得处,即附识数语于后。”刘时觉《中国医籍续考》题写按语:“是书载药117种,所引《本经》,实自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目录次序亦近《经读》,按语间有褒贬修园之辞,遇有疑义,附识新解,因名《本草时义》。”[6]99陈氏之论多源于《神农本草经读》,但序言中并未提及,因此在研读古籍时,虽多循序而读,但也要结合文献的主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证,避免因序言不实、序言伪造的个别现象引起错误结论的产生。

综合前代多种本草文献

前文介绍的文献源流关系,多基于一种本草文献,或注释,或节录,或改编,或增补。然而综合多种文献编撰而成的著作更为丰富,如《本草纲目》就是综合参考了900余种古籍编撰而成的,并在书中详细作了引用说明。

大多本草文献在编撰之时都会在序文或凡例交代该书编撰的来源,便于后学之人参照阅读。如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自序称:“本草旧多有刻,如《大观》则意重寡要,如《集要》则词简不该。至于吾邑汪石山续集《会编》,喜其详略相因,工极精密矣,惜又杂采诸家而该无的取之论……乃取诸旧本,会通而折衷之。”[1]87即陈氏取诸家本草会通折中,间附己意编成此书。明·皇甫嵩《本草发明》自序:“推本《内经》,爰及诸《本草》、东垣《汤液》、丹溪《药性》等书,参阅考订,求其旨要,著为《本草发明》六卷。”[1]88明·张懋辰《本草便》自序曰:“行世本草如《证类》,如《纲目》,老医白首未究什三……因取东垣、节斋删纂合订之。”[9]作者有感于《证类》、《纲目》等大部头著作的应用不便,故取当时比较通行的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用药法象》,王纶的《本草集要》进行删繁合订,继承了四气五味、天地阴阳及引经报使的学术思想。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凡例曰:“是书先尊《神农本经》,次录陶弘景《别录》,次唐本《唐新定本草》,次甄权《药性本草》,次孙思邈《千金食治》,次陈藏器《本草拾遗》,次蜀昶《本草》,次《宋开宝本草》,次《宋嘉家本草》,次《日华本草》,次东垣《用药法象》,次丹溪《衍义补遗》,以至会编《蒙筌》,并元明旧本,不下四十余种,最后李氏萍湖《本草纲目》……谟更加甄罗补订,删繁去冗,名曰《汇言》。”[1]91该书汇集了众多学者的药学言论,对所源引文献交代得十分清楚。清·林玉友《本草辑要》曰:“因取李氏《本草纲目》、张氏《逢源》,辑其要者六百余种,亦如《纲目》之例分为三十二部。”[10]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自序曰:“明刘、徐、叶、陈四家之注,一皆疏解《本经》主治之原,予则求原于四家,为之增其类,补其义……”[6]50作者认为刘若金、徐灵胎、叶天士、陈修园四家对《本经》的注解都有探本穷源之功劳,因此求原于四家之言,并加以补充阐发。

有些本草文献,在编撰的过程中,序言或者凡例中并没有交代引用的前代文献,但后世学者在对该书进行考证研究时,也能发掘出该书与前代相关著作的渊源关系。如元·徐彦纯辑《本草发挥》,明·李时珍评曰:“《本草发挥》,书凡三卷。洪武时,丹溪弟子山阴徐彦纯用诚所集,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己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尔,别无增益。”[1]83因此该书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集张洁古《医学启源》、王海藏《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成聊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等用药经验加以论述。郑金生评明·王文洁《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仔细核查该书的内容可以得知其资料主体是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此外参照了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元·王好古《汤液本草》、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题元·李杲《药性赋》、明·汪机《本草会编》、郑宁《药性要略大全》、陈嘉谟《本草蒙筌》等。”[11]王玠考察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认为:“主要引用的书为《政和本草》、《本草蒙筌》及《本草纲目》,另外参考了《救荒本草》、《本草集要》、《医学入门》等书。”[12]吴静等考察清太医院编的《药性通考》,认为该书是在《本草新编》、《本草备要》基础上进行补订增删编撰而成[13]。苗彦霞研究清·屠道和《本草汇纂》,认为其“编写体例、所收药物,特别是药物的分类及内容,主要以《本草求真》为蓝本,参考《本草纲目》等本草及临床医学著作编撰而成。”[14]笔者在校注清·钱雅乐《汤液本草经雅正》的过程中,通过整理正文中引用前代著作的内容,认为绝大部分内容摘自《本草纲目》、《本草述钩元》、《本经逢原》、《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崇原》等,其他内容则广泛引自其他医书,并涉及经、史、子、集各科[15]。

结 语

从古至今,本草文献都是在对前代著作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删订、增益、发挥,是一种有所创造的继承。因此,本草文献的发展中,既有影响力比较深远的本草巨著成为了后世文献发展的基础,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也有因师承关系、学术见解相契合而产生了系列本草文献的嬗递关系。梳理本草文献的前后继承关系,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读序跋、读凡例,没有序跋、凡例的就要从正文的体例和内容进行综合地比较与考察,编撰源流梳理清楚,古今本草文献的发展轨迹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部分尚未整理的文献仍然值得学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 (日)丹波元胤著.郭秀梅,岡田研吉整理.医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72,83,87,88,91,100.

[2] 明·滕弘撰.谭光波点校.神农本经会通[M]//湖湘名医典籍精华.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

[3] 清·陈念祖著.刘燕君校注.神农本草经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4] 郑金生.《续神农本草经疏》解疑[J].江苏中医杂志,1987,8(1):46.

[5] 清·吴世铠纂.本草经疏辑要[M].体元堂藏板.上海:清光绪十一年(1885):4.

[6] 刘时觉.中国医籍续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38,48,50,54,56,64,71,73,96,99.

[7] 明·贾九如辑著.辨药指南[M].上海:中华新教育社,1925:1.

[8] 明·贾所学原撰,尤乘增辑.药品辨义[M]//中国本草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61.

[9] 明·张懋辰撰.李心机,张庆详等校注.本草便[M]//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

[10] 清·林玉友辑.滕佳林,王加锋等校注.本草辑要[M]//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

[11] 郑金生.王文洁《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内容及写作特点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2):171.

[12] 王玠.《本草原始》再考察[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9):565.

[13] 吴静,宋咏梅.《药性通考》源流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4):60.

[14] 苗彦霞.《本草汇纂》学术思想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4,34(4):51.

[15] 清·钱雅乐,钱敏捷等辑.朱继峰,黄晓华等校注.汤液本草经雅正[M]//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

Study on H istorical Reorganization of Chinese M aterial M edica Literature

HUANG Xiao-hua,ZHU Ji-feng,WANG Feng(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201203,China)

This essay targets to reorganize history of edition and writing on Chinesematerialmedica literature,by coming preface-postscripts,examples,contents and modern research results to reorganize evolution relationship of its literature.By inheritance method from ancient literature tomodern ones,it also untangle aspects on notes,extracts,supp lement,revision,rewriting and comprehensive edition.The whole study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other scholars to research on Chinesematerialmedica literature.

materialmedica literature;inheritance;history of edition and writing

R281

A

1006-4737(2016)05-0016-05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史”规划项目(编号:0712);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上海分项目(编号:2010GJ03);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项目(编号:2015YSN75)

(2016-03-31)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药性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