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波教授辨治郁证经验*

2016-01-27 15:22袁智宇
中医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郁证中医药疗法经验

马 龑,袁智宇

(1.河南中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袁海波教授辨治郁证经验*

马龑1,袁智宇2

(1.河南中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袁海波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心脏及其相关脏腑疾病。袁老认为:郁证是由各种情志刺激或慢性疾病导致情志怫郁、气机不畅、五志不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功能失调的一类病证,症状多而复杂,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实为全身综合性疾病;七情变化异常,可伤及五脏而致郁证,其中与肝、脾、心3脏关系最为密切;因心藏神,而七情皆由心神所统,故凡属情志所伤的郁证均可引起心气怫郁、五志不和;病机为肝气郁而不疏,脾气郁而结聚,心气怫郁,五志不和。袁老治疗该病强调以养心为要,疏运兼顾,同时把握3个环节:一是补养心肝阴血,心血得养则心神得安,肝血得养,以柔制刚;二是舒达心肝之气,心气舒达则怫郁消散,肝气疏达则气机调畅;三是活血清热,血活则瘀化,血脉通利,燥热得清,可避免伤阴耗津,以保五脏润泽。此外,还要注意健脾运脾,健脾以生化气血,运脾使气机升降有常。

关键词郁证/中医药疗法;袁海波;教授;经验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临床治疗颇为不易。袁海波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从医50 a余,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心脏及其相关脏腑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袁老辨治郁证经验介绍如下。

1首伤肝脾,病成于心

袁老认为:郁证是各种情志刺激或是慢性疾病导致情志怫郁、气机不畅、五志不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功能失调的一类病证,症状多而复杂,实为全身综合性疾病;七情变化异常,可伤及五脏而致郁证,其中与肝、脾、心3脏关系最为密切;因心藏神,而七情皆由心神所统,故凡属情志所伤的郁证均可引起心气怫郁、五志不和。

郁于肝:长期情志失调,七情不遂,可首先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机紊乱,而发胁肋胀痛之症。若去除病因,复加疏导,症状可消失痊愈而不发病;反之,情志抑郁,善郁多思,导致肝失调达,疏泄失常,气机紊乱,肝气郁滞不通。临床症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善郁多怒,或烦躁易怒,难以化解,舌红,苔少,脉弦细等。

郁于脾:多因思虑过度,曲运神机,伤脾而暗耗气血。若及时调整,则不会发为郁证;若长期思虑过度,则损伤脾脏。忧思气结,中焦阻滞或肝郁气滞,横逆脾胃,导致肝脾失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则脾失健运,胃纳壅滞。临床症见:精神不振,神疲倦怠,少气乏力,懒言寡语,脘腹胀满,嘈杂吞酸,嗳气呕恶,食欲减退,食少纳呆,大便涩滞不爽或溏泻,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弱或弦滑。

郁于心:多因强烈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逆乱,直接扰乱心神;或因其他脏腑疾病长期不愈,导致心脏气血、阴阳受损。时时忧愁,思虑不绝,曲意难伸,不得舒解,五志不和,导致气机结聚,气血紊乱,日久不解,则损及心脏气血、阴阳,引起心神动荡不安,发为全身的复杂症状。《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景岳全书》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临床症见:精神倦怠,思维迟钝,善思多虑,心神不宁,善太息,心慌气短,胸中憋闷,时有隐痛,或烦躁失眠,或悲伤欲哭,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袁老认为:郁证发病,初期损肝,中期伤脾,日久动心。肝气郁结日久,则木不生火,导致心气郁滞,使心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液营运迟缓,经脉壅塞不通。正如《寿世保元》所言“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或因脾失运化,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子盗母气,损伤心气心血,心气无力帅血,使血流迟滞;心血不能安养心神,心藏神功能受损,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载“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神气昏蒙”。袁老指出:该病病机为肝气郁而不疏,脾气郁而结聚,心气怫郁,五志不和。

2养心为要,疏运兼顾

袁老强调:郁证的治疗应以养心解郁为主,佐以运脾疏肝。

养心注重调和气血、阴阳。心主藏神的功能依赖于心气血、阴阳的调和,心气血充足,血脉通畅,输布全身,气血充盛,心血濡养,则意识清晰、精力充沛;养心阳使心血得以温煦,则思维敏捷;心脉得畅通,则善太息、胸中憋闷之症得解;心阴得长,则心神充足;养心阴使心阳得生,心阳不躁,心神得安,则烦躁、失眠、心悸、怔忡等症得以消除。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升降为用。运脾之法先祛其湿,取消积、燥湿、渗水之法,以解脾困,复理其气,使升降有常,则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涩滞不爽或溏泻之症可解;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足,则精神不振、神疲倦怠、少气乏力之症可愈。

肝主疏泄,条达为常,为气之枢纽。疏肝之法重在和畅,使气机上下通达,而去其滞涩,则胁肋胀痛可解;养肝之阴血以制其亢盛,则头晕、头痛可消;清其郁热,以畅其道,调达机畅,出入有序,则郁怒不生。

袁老指出郁证的治疗要把握3个环节:一是补养心肝阴血,心血得养则心神得安,肝血得养,以柔制刚;二是舒达心肝之气,心气舒达则怫郁消散,肝气疏达则气机调畅;三是活血清热,血活则瘀化,血脉通利,燥热得清,可避免伤阴耗津,以保五脏润泽。此外,还要注意健脾运脾,健脾以生化气血,运脾使气机升降有常。

3君臣有序,佐使共助

袁老治疗郁证组方常用太子参清补肺脾,益心气,养阴生津;党参补中益气,促脾运生化血源;黄芪补益中气,益气固表;黄精养阴生气,健脾补虚;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敛阴;龙眼肉入心、脾2经,补气养血,益心脾,安神定志;炙甘草增益元气,阴阳并调;麦冬、五味子补心气,滋肾阴,润肺燥,敛阴生津。以上诸药根据病情多用为君药,益气助阳,使阴血得以气化蒸腾,则血可活、瘀可化;滋心阴,补气血,心有所养则心血充足、神安志定。

取炒枣仁宁心安神,和胃健脾,平肝理气;夜交藤养血活血,宁神敛汗;合欢皮入心、肝2经,解郁宁心,《神农本草经》载其有“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之功效;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固涩,潜阳镇静,益肾安神;石菖蒲入心、肝、脾3经,化痰开窍,安神醒脑,行气开胃。以上诸药常为臣辅,行气活血,安神醒脑,使心神清明、神志安定。

黄连、栀子、莲子心、竹叶等药可入心经,清心经火热,宁心除烦;丹参凉血活血,行气散瘀,安神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散瘀;香附、柴胡可入肝经,散肝气之郁结,理气调中;薄荷散肝经热,行气辟秽,清利头目;赤芍入肝、脾经,柔肝散瘀,清血中之瘀;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利湿安神;山楂健脾消积,行气散瘀。以上诸药遣为佐助,清心安神、疏肝健脾同用,使心热可清、心神安宁、心脉通达、气机调畅、生化有源。

川芎走而不守,辛散通达,既行气分又入血分,为血中之气药;木香行气调中,为三焦气分之要药,诸气升降皆出于此。以上诸药用为使药,以达病所。

4病案举例

患者,女,44岁,2015年2月4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心慌、气短半年。患者平素思虑较多,情绪不稳,急躁易怒,郁闷,半年前因琐事烦扰而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后每遇情绪波动则症状明显加重,持续不能缓解,心电图检查呈心肌缺血性改变,自行服用药物(具体不详)疗效欠佳,现症:心慌,胸闷,气短,口干苦,常有口腔溃疡,口臭,睡眠差,多梦,饮食一般,大便干,面色稍暗红,神态倦怠,形态适中,声音清晰,舌质暗稍红、体偏小,苔薄白,脉细弦无力。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辨证为心气郁滞、瘀热内阻。治宜养心解郁,清心安神,行气活血。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处方:太子参15 g,黄精20 g,茯苓20 g,白术20 g,当归15 g,柴胡12 g,炒枣仁20 g,合欢皮20 g,龙眼肉20 g,白芍20 g,郁金12 g,香附20 g,黄连12 g,炒枳壳15 g,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炙甘草6 g。1 d 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服药7剂,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畅情志,勿劳累,勿思虑,勿抑郁,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反复。

按患者平素情绪不稳,思虑较多,导致心气不舒,气机不畅,心气郁闭。郁闷不解,胸气不展,故常胸闷、气短;心气怫郁,郁久不解,生热化火,故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大便干、面色暗红;平素善郁多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紊乱,气血不行,血脉瘀阻,心失血养,心神不安,故心慌、睡眠差、舌质暗红、脉细弦无力。袁老根据患者心气郁滞、瘀热内阻的病机,治以养心解郁、清心安神、行气活血之法。方中太子参、龙眼肉补益心脾,益气养血;黄精养阴生津,补虚固本,使气血生化有源、输布有力、运行有序。以上2味共为君药。炒枣仁、合欢皮、郁金养血平肝,解郁安神,清热行气;炒枳壳疏肝和中,理气宽胸;生龙骨、生牡蛎养血平肝,镇惊安神。以上6味共为臣药。黄连、柴胡清泻心肝之火,条达肝气,辛散解郁;当归补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以上5味共为佐药。香附理气活血,通达十二经脉,引药达所;炙甘草补益心、脾、肺之气,并能调和诸药。此2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养心解郁、疏肝健脾、清心安神之效。

5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3-374.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5-0040-03·名师高徒·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5.19

通信作者:袁智宇,副主任医师,yuanzhiyu806@163.com

*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I10B01-05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海波教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收稿日期:2016-01-28

猜你喜欢
郁证中医药疗法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