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016-01-27 03:23王冰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

怎样实现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王冰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孔子学院成立1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宣传中国语言文化。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2014年全球各个孔子学院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借鉴孔子学院成功的文化活动经验,总结出文化活动未来发展的启示。从而促使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实现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

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自此,孔子学院便肩负起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经过十年的发展,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合作开办了400多所孔子学院和700多个孔子课堂。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但并不是所有文化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和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对2014全年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思提出参考建议。促使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实现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活动的类型与主题

为了对全球各个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个总体了解,本文对孔子学院总部新闻中心网页上2014全年的文化活动新闻报道[1]进行了了统计。

表1:2014年全球孔院文化活动内容统计

表2:2014年全球孔院文化活动次数统计

时逢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在孔子学院总部为“孔子学院日”设计的活动建议菜单中,提出了各孔子学院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文化活动,活动应包括汉语体验课、艺术展课、文化论坛及讲座等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中文体验课、书法大赛、诗歌比赛、学跳中国舞、学中国功夫、中国传统艺术表演、中国文化论坛、中国文化讲座、包饺子及摄影展。这里建议的活动内容与上述表1统计基本相似,反映了目前全球各个孔子学院开展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但是谈到文化活动仍有一些不如人意的方面。

(一)活动主题零散缺乏深度

从2014年全球孔院文化活动内容统计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个海外孔院都会举办像剪纸、中国结、茶艺等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但是不是学会了剪纸、茶艺、编中国结就算成功的完成文化活动的传播了呢?我想这些中国传统艺术背后的深意才是我们所要向外国人传递的吧!

(二)文化活动规模不大

参与人员大都是汉语学习者、朋友同事,每一场活动都局限在这个固定的圈子内。大多孔院举办的文化体验式活动都

是局限在学校内,参与者无外乎学生、家长。这样的文化体验式活动由于规模的限制很难达到文化活动传播的影响。

(三)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展开文化活动

各个国家华人数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当地人对中国的文化态度也不同,同一种中国元素在不同的国家进行文化传播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可一概而论。迎新春是海外孔子学院都会举办的招牌文化活动,但是却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像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华人数量多、地缘等因素的影响,迎新春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却不收欢迎,他们认为过春节放鞭炮是污染环境、扰乱他人休息。所以,因地制宜展开文化活动是必要的。

(四)文化活动呈现出地区不平衡性

从2014年全球孔院文化活动的次数统计中可以看出,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的文化活动次数分别为390次、361次、174次、98次、38次。由于经济、政治、宗教、地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文化活动的区域失衡。

二、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启示

2014年全球各个孔子学院举办的大大小小文化活动1061场,不可能每场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深远的传播效果。站在全球孔子学院发展十周年的转折点上,我们有必要对以往孔院举办的文化活动加以解剖分析,提供借鉴。以下是依据2014年全球孔院展开的文化活动得出的启示。

(一)切适性

通过对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展开的文化活动次数的统计可以看出,体验类的活动达到175场次,居于各类活动之首。而这类活动带给人们的新鲜感会很快消退,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因此,孔院展开的文化活动应具有切适性。即将这些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发现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在符合文化受众者心理特点的前提下传播中国文化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也恰恰符合孔子学院“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比如,泰国孔院运用中国元素庆祝宋干节和水灯节,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泰国当地本土节日来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以色列孔院举办龙舟节,将中国的端午节文化和当地的龙舟节文化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像日本孔院举办的中国女书文化讲座活动就违背了切适性原则,女书对于有些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概念,更何况是外国人呢?因而举办这样的讲座完全是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本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广泛性

广泛性是衡量任何一场文化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那么,广泛性仅仅是从参与的人数多少上判断吗?当然不是,影响文化活动广泛性的因素很多。比如媒体网络的宣传力度、活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等。

1﹒媒体网络宣传力度

现如今,各种媒体和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快捷。海外孔院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媒体记者参加及时准确报道活动相关内容。从泰国孔院拍摄汉语节目、亚美尼亚中外方院长做客电视台宣传孔院以及泰国举办“在泰国汉语教学中国媒体报道行”这一活动可以看出,如今孔院也开始更加注重媒体的宣传力度。在信息发达的国家,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上传一个个精彩的文化活动供更多的人浏览、欣赏,使每一次的文化活动都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一些孔子学院利用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面对持续升温的全球“汉语热”和超过1亿的海外汉语学习者,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3年12月世界孔子学院大会上指出,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2﹒活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从已统计的文化活动来看,有些活动是每年举行一次。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孔院在2014年5月12号举办第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韩国庆熙大学孔子学院“第四届大学生汉语辩论赛”等等。有些活动是按月份定期举行,比如,泰国经常开展的中华文化体验日、文化周等等。这些文化活动是可以持续进行下来的,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也有一些活动仅仅是一次过后就不再会有。比如泰国孔院举办“我和爸爸去中国”彩绘T恤大赛,像这样的活动缺乏活动主题内涵和活动前期的策划,因而在当地难以持续展开下去,也就不能达到文化活动传播的广泛性。

(三)人和性

一般来说,孔子学院每成功举办一场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活动的组织者和活动的支持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和性。

1﹒活动的组织者

这里的组织者主要是孔院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都是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海外志愿者。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技能,但本身也是学生,因而缺乏文化活动方面的实战训练,往往忽视了文化传播活动的内容。所以,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行前培训实战训练对今后的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活动的支持者

孔院举办文化活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得到孔院所在地大学的支持,工作才能顺利展开。第二,要得到当地政府、孔院所在地的中国大使馆的支持。第三,与当地学区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便于在各个学校建立面对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点。第四,与当地社区保持密切联系。为文化活动展开争取更多的观众。第五,加强与媒体的关系,对文化活动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宣传。第六,加强与当地的公益团体、社会团体的密切联系。

(四)深度性

活动主题琐碎、零散,这是海外孔院开展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展示中国的形象,实现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更应该在今后的文化活动设计中注重它的深度性。比如,韩国孔院举办的东亚地区孔子学院发展论坛,孔院总部在北京举办的“文化与国际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级讲习班”,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的“第七届当代中国学研究国际论坛”,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法环保与经济发展高端讲座”。这些文化活动多是以讲座、论坛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主题紧扣当前的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小结

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认为:“海外透过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需求十分迫切。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张西平教授也认为,孔子学院已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2]如今,孔子学院经过10年的初步发展,我们要及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不断转变文化传播的思想观念、提升文化传播的层次、加强中外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文化在异域生根发芽,进而实现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hanban.org/news/

[2]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及创新发展
论如何加强基层村级文化建设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引领群众文化建设,走向和谐社会发展
“汉语热”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