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深入让语文教学向深处漫溯

2016-01-28 12:20朱红娟
成才之路 2016年1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语文教学

朱红娟

摘 要: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可以在组合串联中欣赏风景,在想象补充中感受意蕴,在对话人物中体验共鸣,在随文练笔中赏析倾吐。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内核,领略田园风光。

关键词:语文教学;组合串联;想象补充;对话人物;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424;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88-01

苏教版五上的《清平乐·村居》是我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整首词作融合了田园风光的优美与家庭亲情的温馨。在教学这首词作时,可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使课堂灵动,让学生领略诗词内核,感悟田园风光的美好。

一、在组合串联中欣赏风景

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46个字,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田园风光图。其中词人三处写到“小溪”,且毫无累赘冗长之感,反而为整体画面增添几许灵性。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就紧扣词中的“小溪”,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与赏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朗读与思考:词中三处“溪水”描写,为我们感知这幅画面提供了有效的支点。随后,教师出示多媒体:正是这溪水,才有了(    );正是这溪水,才有了(     )……学生在观察与联想中纷纷补充词中的未尽之言:正是有了溪水,才会有浓绿的莲蓬,才会有茂盛的庄稼,才会有青山绿水的美丽家园……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依托词中的景物为线索,在深入感知原作情境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认知体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并在最后激情地朗读中感受辛弃疾笔下风光的恬静与安详。

二、在想象补充中感受意蕴

随着词作的铺陈推进,又一风景映入作者眼帘:“醉里吴音相媚好。”笔者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提炼出核心词语“醉”字,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翁媪”之“醉”不仅在于酒醉,更在于这浓郁的天伦之乐。教学中,教师依循先读、再说、最后联想的策略,引领学生想象他们一家的恩爱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依旧恩爱如初,他们依偎在一起,看着儿子的懂事与天真,感到无比幸福。此时,教师顺势而下,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老夫妻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老两口在回忆自己年轻时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他们在商量该为儿子找媳妇,有的认为他们称赞儿子编制鸡笼的手艺,更多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在谈论天真的小儿子……一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感受到乡村宁静悠远的田园风光,更走进老两口一家五口浓郁的亲情世界,随着词中的人物一起沉醉在茅屋下的美好画卷之中。

三、在对话人物中体验共鸣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而此处的“对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命个体之间的直接对话,更多的是指向彼此之间全新的互动方式。辛弃疾的这首词,正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可创造性地引领学生大胆揣测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形成对主题意境的大体直觉之后,可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对照插图与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与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进行对话,揣摩其彼时彼刻的内在心境。而当学生涌动着内在情感时,教师顺势搭建学生言语表达的通道,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创设时机:有的学生为老夫妻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羡慕不已,有的为两个儿子的辛勤劳动点赞,还有的对小儿子童真烂漫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在品味感知、涵咏辨析中促进了对人物内在情感的感知与触摸,在感性理解中强化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有效体验,使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四、在随文练笔中赏析倾吐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语用”教学理念,强调要在阅读课堂上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一时间,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其中,依据文本情感主旨和语言形式的随文练笔,被视为最有效的语用训练策略。在古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词之后进行文体改写,不仅融入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更有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充满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在阅读、理解诗词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到的词中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将这首诗词改写为一篇记叙文。借助这道语言训练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首词中语句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要在改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与补充。”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加之学生已经对这首词的大意与意境有了深入洞察,他们在改写过程中才会更加深入地思考。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天真烂漫的小儿子正躺在小溪旁边,两只小脚丫还在不停地晃动,他两眼炯炯有神,注视着手中摘下的莲蓬……这种站在儿童本位,同时又基于文本特点的练笔,不仅调动学生原始的内在经验,也灌入恰如其分的动作、语言、神情等人物细节,为作者的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整首词的教学,教师始终聚焦在词作中展露出来的风景。通过不同风景的置换,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真切感受到文本中的内在真谛,真正读懂这首诗词,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红甫.《清平乐·村居》教学评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1).

[2]黄冬琴.《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与点评[J].江苏教育,2004(18).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语文教学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