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6-01-29 01:01周澜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运行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周澜

【摘 要】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其中中高职教育事业尤为显著;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中高职招生复杂多样化,对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教育出现了衔接不畅的问题;就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一体化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25-02

近年来,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推动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简单劳动力和较低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应减少,急需大量的高端技能人才,打通中职、高职之间的衔接,使更多具有初中级技术能力的技能人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升为高端技能人才尤为必要。目前,我国面临着人才供应和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按照学术型、研究型方向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难,高技术人才非常紧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同层次的教育中都处于弱势地位,生源不足、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生就业率低,中职毕业生正好符合高职院校的这种生源要求,中高职一体化能够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两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就业压力。

一、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在职业教育制度中,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中,由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各自为政,从而引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设定的混乱,缺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者的互补性。中职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一系列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发展型、复合型与创新型技能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主要就所学专业的基础学习进行培养,达到所学专业的课程学分,然后依据考核指标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就业阶段的学生可由学校的就业安排进行就职。

(一)对口招生模式

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模式分为独立模式和“3+2”模式。所谓的独立模式就是毕业生本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填选升学的志愿,由于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与课标的设置等都没有直接的沟通与交流,所以这种运行模式完全是独立的,从而也存在教学上的直接困难,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预期目标,不利于今后的职业教育长期发展。所谓的“3+2”模式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签订的合作办学制度,由高职院校进行招生,根据所招生的对象对他们进行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的考察,表现优异的则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在高职中成绩优异合格的,则颁发高职的毕业证书。这种模式让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终结性中等教育,让中职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于终身教育的阶段性教育。中职学生对升入高一级院校有需求,这种模式也满足了学生对于升入高一级院校的需求。“3+2”模式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文化基础课教育,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重视开足、开齐、开好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由于“3+2”模式在培养的目标上和课程的设置上都实现了一体化,而两所院校进行的分工合作与共同的办学制度、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共享等都确保了优势的互补。

(二)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的模式,又称为“初中起点的高职教育”,是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统筹培养为主线,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运行模式。由学生自己通过中考后进入高职,而后在高职接受文化知识的基础课与自己所学专业课的教学,在三年中职教育考试合格后进入高职的学习阶段,从而更进一步的一体化培养。高职五年一贯制的运行模式在培养的目标上与课程设置上都比较系统化,保证了高职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这种运行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较高。在五年时间里,既保证了学生的高职教育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重复

在中职已经学过的知识,到了高职时又进行重复性的学习,同一本书,教师也没有传授学生新的知识,从而造成了教育事业的资源浪费。

(二)文化知识课程脱节

在中职的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由于看重学生在知识和操作技能上的培养与训练,而中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文化课程过于薄弱。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基础文化课也偏向于学科性的培养,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让刚刚从中职到高职学习的学生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

(三)专业技能课程的衔接错位

由于中职所传授的基础知识过于薄弱,而高职所学专业的技能也要求学生在操作中有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学生进入高职后一切都得从开头学起,造成专业技能课程的衔接错位。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切实坚持一体化原则

加强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坚持一体化原则,包括应用性、整体性、协同性、边研究、边实践等原则;对中高职衔接处理好针对性与适应性、灵活性与稳定性、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如依托当地产业、文化等优势,开设特色中高职衔接专业,让初中毕业生就读高职有理想的选择。

(二)明确一体化政策机制

教育部在2011年“高职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中对高职衔接达成了共识,即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管理政策环境的营造十分必要,同时对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并明确制定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一体化政策机制,中高职院校上级管理部门需要在管理归属上确保一致,以促进师资一体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实施中高职院校在管理系统上的横向衔接,如将中职与高职院校相近或者相同专业的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进行协同发展,实现二者的共同提升。同时在升学招生上进行有效对接,促进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交流与资源共享。

(三)加强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力度

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要适应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同时需要形成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因此建议加强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力度,实现中高职专业群、宽口径的衔接。由于专业的衔接最终是通过课程衔接来实现的,因此在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特点与要求来制定出二者相互贯通与衔接的课程标准。

(四)积极开展高职预科教育

为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无缝式衔接,高职院校可从教学、交流以及学生参与等方面对中职教育提前介入。同时可开展高职预科教育,面向中职院校毕业生开展中职与高职主办的高职预科教育,通过课程、教学方式与培养手段的一体化设置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五)找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接口与通道

为有效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从高职角度上看,首先需要解决生源渠道与生源数量问题。因此高职需要尽快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准入标准,根据专业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对部分具有较强技术性、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学制较长的专业适当扩大中职生源数量。高职的招生与入学考试应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探索出新的考试形式与录取方法。给予企业一定权力,推荐工作2~3年的职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另外,需要探索多元化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途径:可通过校校直通车从中职直接招生对口专业毕业生;也可面向社会选拔接受过中职教育的人员;或者采用非全日制、非学校形式学习方式,以“注册生”的形式完成高职学业。

(六)健全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中高职的专业标准制订分层、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以要素和结果监控为主,评价过程中,可以与企业对接,积极创造条件,让企业更多地参与质量监控。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参与质量监控,这就保证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是有效的、合理的。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的叙述,明确了未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要以服务地区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全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坚持市场引导、统筹兼顾、服务地方、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培养大批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启新.“3+2”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综述[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5(1)

[2]浦震寰.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

[3]王丽娟.中高职教育衔接策略分析[J].湖南农机,2014(6)

[4]徐芸.关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1)

[5]祝士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

【作者简介】周 澜(1968-  ),女,广西桂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运行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
基于SPOC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运行模式探索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