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2016-01-29 01:17刘俐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时代高校

刘俐

【摘 要】“微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整体飞跃。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都能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在此情形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主体、课内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教学策略。

一、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所谓微能力,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接触、解读、使用微博、微信及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对微博、微信功能和特征的认知,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用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主体即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微时代”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适应和掌握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运用“微技术”的能力。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积极认知“自媒体”。所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信、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活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时事政治和思政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技术提取、阅读、吸收、存储、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提供信息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掌握建设网站、维护网站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政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正面地开展思政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激情,但他们缺乏人生经历,思想比较单纯,对有些事情的认识容易陷入理想化和片面化。尤其是网络上众多负面的价值观念、理想判断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为此,为了守护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教师除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技术。处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应对能力,以疏导而不是封堵的方式,以正面宣传、主动解释的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网民的理性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评判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不为“假新闻、假事件”以及“假理论”所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认清楚网络上众多错误理论和言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坚决的与其做斗争,以守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堂。它通过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每个知识点大约5-10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的视频课程出现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既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快出。这种慕课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主导性和思想性。一是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阵地与多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体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坚守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课堂外的多个阵地。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自主开发或利用先进院校已经开发的慕课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效性进一步显现。

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三进”,即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式,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微技术”,翻转思政理论课课堂。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1.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由于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课前学生通过自媒体预先学习和了解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到课堂上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一些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

2.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唇干口燥,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翻转课堂后,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APP事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和练习,提前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再觉得无 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的各种意识,如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完成的教学形式。即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再到案例点评。其特点有三:(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重视双向交流。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它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微技术”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更新、研究和创新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络上移植别人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三)充分利用“微技术”,采用调查研究法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过去的实践教学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组织学生看录像、看专题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较低。“微技术”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师实施调查研究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通过走访、访谈、发放问卷、个别调查、群体调查等形式了解调研对象,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进行调查研究或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其步骤如下:一是教师事先拟定调研题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展示调研成果,互评互学,教学相长。所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教育等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既理解掌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锻炼挖掘出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

(四)充分利用“微技术”,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时代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优越条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播出一小段视频资料作为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利用QQ群、论坛、微信圈等途径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搜索名家讲座,推荐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同时,校际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沟通、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共享教学文档和教学心得,汲取同行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整体飞跃。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9)

[2]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8)

【作者简介】刘 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编 刘健华)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时代高校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