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在虚劳(重症迁延期)中的运用*

2016-01-30 19:06范铁兵王婷婷杨志旭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2期
关键词:调和脏腑阴阳

范铁兵王婷婷杨志旭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证治探讨·

和法在虚劳(重症迁延期)中的运用*

范铁兵1王婷婷2杨志旭3△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通过对和法及虚劳(重症迁延期)的阐述,明确和法的运用范围、虚劳(重症迁延期)的内涵与外延,为和法在虚劳(重症迁延期)中的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法具有执中致和,和其不和的特点,虚劳(重症迁延期)突出表现为脏腑、阴阳、气血失和,因此运用和法治疗虚劳(重症迁延期)之失和状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

虚劳 和法 重症迁延期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等方法,将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亏损,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1]。和法能执中致和,和其不和,虚劳表现为脏腑、阴阳、气血失和,运用和法治疗虚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和法的阐释

“和”,《说文解字》曰“相应也。从口,禾声”,引申为调和、和谐、和合等[2]。《礼记》曰“阴阳和而万物得”。表明“和”为万物生存之根本。温长路先生曾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3]。中医治疗原则上“执中致和”,体现在治法上即为“和法”。

健康人自身体内“阴阳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内外调和,邪不能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营卫相随,阴阳已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灵枢·脉度》云“五藏不和则七奇不通,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这表明机体内阴阳和,则人体健康。反之,机体阴阳失和,则百病丛生。人体自身正气具有驱邪外出的能力,以使疾病自愈,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内阴阳自行调和,即“阴阳自和”。《伤寒论》记载“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这就表明“阴阳自和”是正气驱邪外出,疾病自愈的关键。因此,运用“和法”指导选方用药,必须遵循脏腑气血阴阳的自身规律,以充分发挥药物的调和作用及机体阴阳自和的自愈能力,促使疾病痊愈。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四时阴阳的变化能够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人体自身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适应,则机体健康,反之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若夫脉有气应则平,故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白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因此,运用“和法”指导选方用药,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则疾病痊愈。

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基本特点,其中整体观念的内涵是指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并与自然界相统一。因此,运用和法时要综合考虑人体自身阴阳的内在联系及其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相互关系,进而达到人体内“阴平阳秘”及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状态。

2 虚劳的阐述

虚劳病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后世医家对其论述甚多,尤其是在明清,对于专论虚劳的书籍较多,但不离《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记载的“精气夺则虚”,临床病证涉及面甚广[4-5]。因此,符合“精气夺则虚”之提纲者,均可参照虚劳进行论治。虚劳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6]。临床中往往以某脏气、血、阴、阳虚损为先导,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一脏患病累计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行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日久而阳虚,血虚日久阴液不足;阳虚累及于阴,阴虚累及于阳,病情渐进性发展而成虚劳[7]。重症迁延期患者所患疾病,大多经历了较长的患病期和治疗期,随着疾病的进展,机体阴阳气血逐渐耗伤,因此以“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为主。五脏之虚劳与各自阴阳气血的特性相关,故五脏虚损各有侧重。气虚多在肺、脾,可累及于心、肾;血虚多在心、肝,但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阴虚多在肝、肾、肺,可累及心、胃;阳虚多在脾、肾,可累及于心。临床运用“和法”治疗时,要考虑上述病因病机及脏腑虚损侧重点之不同,提高选方用药的针对性。重症患者大多具有病程长、病情重、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疾病过程中常多脏腑功能受累,机体正气出现严重耗损,呈现脏腑气血阴阳严重亏虚的虚损状态。因此,经过临床积极治疗脱离急性期与危险期后,往往会经历漫长的疾病迁延期。重症患者进入迁延期后,符合“精气夺则虚”之提纲,同时与历代医家阐释的虚劳特征(脏腑气血阴阳偏衰)相一致,故重症迁延期属于虚劳范畴,可以参照虚劳进行辨证论治。重症迁延期治疗结果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消除致病原因等因素共同决定着疾病预后。如果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反之,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其预后不良。

目前相关文献中将重症迁延期患者纳入虚劳论治的研究甚少,结合历代医家对虚劳的论述及笔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重症迁延期患者具有的病症特点,将其纳入虚劳范畴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展虚劳的应用范围,丰富治疗重症迁延期患者的手段与措施,提高临床疗效。

3 “和法”在虚劳(重症迁延期)中的应用

“和”是机体功能正常的集中体现。“和法”能够“和‘虚劳’之不和”,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虚损,故“和法”为治疗虚劳的重要治法。在临床具体运用“和法”时,必须重视调和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重要作用[8]。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本元。重视调和脾肾,先后天之本生,则有利于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状态的恢复。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应辅以祛邪,以更好的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防止邪气久居伤正。此外,必须根据病理属性及虚劳所在脏腑侧重不同,选方用药有所侧重。如病理属性偏于气者,重在调和气机;病理属性偏于阴者,重在调和阴液;病理属性偏于阳者,重在调和阳气;病理属性偏于血者,重在调和阴血。如虚劳偏于心者,重在调和心气心血;虚劳偏于肺者,重在调和肺气肺阴;虚劳偏于肝者,重在调和肝血肝阳;虚劳偏于脾者,重在调和脾气脾阳;虚劳偏于肾者,重在调和肾阴肾阳。

3.1 运用“和法”治疗急性心力衰竭迁延期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心肌收缩力减退,使心脏不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搏出量减少,引起肺静脉瘀血,动脉系统严重供血不足,临床上以极度烦躁、极度气促,咯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干湿性啰音为特点[9]。临床以强心、利尿、扩血管为主要治疗方法,急性症状缓解后,多进入迁延期。急性心力衰竭迁延期症状多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病机总属胸阳不振,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等脏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运行;肺主治节,辅助心血畅达;肝主疏泄,以助血液运行;脾主运化,以资气血之源;肾藏精气,调控精微互化。此五脏相辅相成,协调运转,机体得以健康。反之,心阳衰微,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则气血瘀滞;肝主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则阳气亏虚,气滞血瘀;肺主治节失司,血行瘀滞,则胸阳不振,血脉瘀阻;脾主健运失职,水液代谢异常,聚而生痰,气血乏源,则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肾主水失司,元阴不足,累及元阳,心火上炎,则气阴两亏,心肾不交。脏腑失和,机体“阴平阳秘”状态打破而发病。因此,心力衰竭急性期和迁延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气阴两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但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迁延期本虚为主[10]。总体而言,急性心力衰竭迁延期的病症特点,本为虚,由虚致病,符合虚劳的发生发展特点,但虚劳脏腑偏重于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素问·三部九候论》云“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劳者温之”。《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温、补、调其出发点与目的均为“和其不和”,通过“和法”调和机体气血阴阳,尤其侧重于心之阳气,以重在扶正,兼能祛痰浊、血瘀等邪气。如临床采用经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即取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之基础功效,加龙骨、牡蛎之重镇收敛之药,达到调和营卫,温通经脉,化气利水,安心神之功效。基于急性心力衰竭迁延期的病证特点及“和法”“和其不和”的治疗作用,笔者临床多采用“和法”进行辨证论治。下面就一则临床医案做简要介绍,以展现“和法”在治疗急性心力衰竭迁延期的具体应用。

患某,女性,73岁,主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细菌性肺炎,糖尿病”于2014年11月13日由普通病房转入重症监护室。患者为老年女性,形体肥胖,既往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转入后予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血液净化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但活动量稍增加,即出现心悸气短症状,同时伴有失眠烦躁,口干,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细弱。诊断为虚劳,气阴两虚,水饮内停证。治宜补心气,益阴血,和阴阳,祛水饮。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12 g,当归15 g,麦冬12 g,五味子12 g,桂枝12 g,瓜蒌15 g,薤白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首乌藤30 g,泽泻15 g。6剂,水煎服,日1剂,去滓取汁,分2次温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但活动量增大时仍感心悸气短伴失眠,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上方去党参,加人参9 g(另煎兑服),酸枣仁15 g,肉桂3 g,茯苓15 g,调整薤白至15 g。12剂,水煎服,日1剂,去滓取汁,分2次温服。三诊:服药后,心悸气短基本消失,水肿消失,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弱。上方去首乌藤、泽泻、酸枣仁。续服6剂,水煎服,日1剂,去滓取汁,分2次温服,以巩固疗效。嘱少时肥甘厚腻之品,调畅情志,保持大便通畅。

按:患者老年女性,四诊合参,辨证当属气阴两虚,水饮内停证。方中生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养心,补而不滞,同时气能生血、行血,促进阴血的化生与运行。当归养血和血,与黄芪相配,取当归补血汤之意,增强养阴血之功。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配伍党参,取生脉饮之意,增强养护心阴之功。桂枝调和营卫,温通心阳,促进气血运行,使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之品,补而不滞。薤白增强桂枝温通心阳之效。瓜蒌、泽泻,化痰逐饮,祛除水湿之患。龙骨、牡蛎,重镇之中兼具收敛,安神定惊止悸。首乌藤增强养心安神之效。瓜蒌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宽胸散结止痛。二诊病情好转,但活动后心悸仍较明显,考虑病重药情,故以人参易党参,增强补心气之功。肉桂量小而能温肾阳,以助益心气之力。茯苓健脾祛湿,酸枣仁养心安神。三诊诸症基本消失,故去首乌藤、酸枣仁、泽泻以巩固疗效。全方相伍,始终着眼于气阴两虚,以益气养阴,和阴阳为主,兼顾水饮,治疗上补气、温阳、养血、和阴、化痰、祛饮诸法相和,以恢复机体“阴阳和”的生理状态,故病愈。

3.2 运用“和法”治疗重症肺炎迁延期 重症肺炎是指罹患肺实质的急性炎症,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和(或)其他脏器功能受损累及于肺脏,使肺脏抵御外邪的作用减弱,从而被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以高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导火索,亦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11]。临床以吸氧、抗感染及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积极治疗后进入迁延期,以咳嗽、咯痰为主。《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因的重要性。津液代谢运化的正常进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由于脾气的“散精”、肺气的“通调水道”、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促使津液运行于全身。机体正气亏虚,气的推动、温煦、防御、气化等功能失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津液运化受阻而发生停聚,进而生痰、成饮。肺居上焦,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肺气不利,宣肃失常,痰浊内阻而致重症肺炎的发生。津液的停聚使气道不利,进而影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加剧正气亏虚。总之,气虚使津液代谢失常而生痰,痰因气虚而排出不畅,邪气久居体内,留滞于肺,进而使重症肺炎迁延不愈,进行性加重。因此在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虚、痰饮为主要病理因素,气虚痰阻为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证[12]。痰与脓的产生存在一定相似性,皆源于正气亏虚,毒邪内蕴。重症肺炎发病是因为机体正气亏虚,不能托毒外出,毒邪蕴于肺脏,津液运行不畅,郁久化热成痰,正如叶天士所云“凡是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邪凝聚之所”。一旦机体正气充沛,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则久郁所致毒邪便会自行祛除。基于痰与脓发病机理的相似性,在促使痰液外排时,采用托毒排痰之法。因此,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当以“和法”为核心,调和虚实,托补兼施,益气排痰[12]。基于重症肺炎迁延期的病证特点及“和法”“和其不和”的治疗作用,笔者临床多采用“和法”进行辨证论治。下面就一则临床医案做简要介绍,以展现“和法”在治疗重症肺炎迁延期的具体应用。

患某,男性,82岁,主因“喘憋10余年,加重5 d”由急诊以“重症肺炎,Ⅱ型呼吸衰竭”于2014年12月3日收入院。症见神清倦怠,面色晦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咳嗽,喘促,痰白质黏量多,眠差。查体温38.7℃,口唇略紫绀,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痰鸣音,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经治半月余,病情明显好转,但仍咳嗽、咯痰无力,舌略红,苔黄微腻,脉细弱。诊为虚劳,气虚痰阻证。治宜和阴阳,补肺气,化痰浊,清热毒。处方:生黄芪30 g,炒白术20 g,山药20 g,白果8 g,黄芩12 g,丹参12 g,竹茹10 g,金银花12 g,瓜蒌15 g,杏仁12 g,酸枣仁10 g,甘草6 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10剂后痰量明显减少,活动后略有喘促,成功脱机拔管,予无创呼吸机序贯通气,药已奏效,予前方5剂,诸症皆除,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

按:重症肺炎迁延期往往由于前期疾病消耗,正气亏损更为明显,痰浊内存,阻碍气机,当调和虚实,托补兼施,益气排痰。生黄芪味甘性微温,补益三焦,畅达营卫气机,补而不滞,补益肺脾之气,促进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行,使痰饮得消;取其托毒排脓之意,促使痰液外排。《神农本草经》云“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白术味甘苦,性温,健脾益气,燥湿利尿,补益脾气以助黄芪托补之力。山药善于补益肺脾肾,为平补三焦之佳品。白果性温,能畅通任脉,调达周身气机[13]。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上焦肺火、上焦实热及血分之热,《本草正》谓其“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丹参味苦,微寒,凉血消痈,祛瘀止痛,除烦安神,取其凉血消痈之性,托毒排痰。竹茹味甘,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本草汇言》云“清热化痰,下气止呃之药也”。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取其解毒去脓之性以助痰液外排,兼以扶正,《本经逢源》云“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瓜蒌味甘,微苦,性寒,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诸药相合,益气、清热、化痰、凉血并用,调和虚实,托补兼施,畅达经络,益气排痰,从而使气血津液的运行恢复正常,疾病得愈。3.3 运用“和法”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迁延期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是继发于严重感染、创伤、烧伤、休克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等病变的一种胃肠道急性病理改变,以胃肠道黏膜损害及运动和屏障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肠源性感染等[14]。临床以积极治疗原发病,胃肠道黏膜保护,肠道复苏,促进胃肠蠕动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为主。一旦脱离急性期,往往进入迁延期,需要较漫长的时间恢复胃肠功能,该阶段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或便溏等。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多经历了漫长的病变耗伤过程,而且受其他脏腑虚损的影响较大,脾胃功能失司,则失于调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则腹胀、便溏,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输;水液代谢失常,水液聚而成湿、成痰,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胃主受纳功能失司,则纳差、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针对虚劳脏腑虚损之不同,调和脏腑气血阴阳时要提高针对性。对于虚劳重在脾胃者,应以调和脾胃为要,积极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具体遣方用药时,必须以固护脾胃,选用山药、扁豆、白术、砂仁、陈皮、薏苡仁、芡实等药性和缓之品,不宜选用峻烈之品,以防药物性损伤[15]。基于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迁延期的病证特点及“和法”“和其不和”的治疗作用,笔者临床多采用“和法”进行辨证论治。下面就一则临床医案做简要介绍,以展现“和法”在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迁延期的具体应用。

患某,女性,78岁,主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急性左心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等于2014年6月9日收入重症监护室。患者老年女性,形体偏瘦。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病史。入院后积极给予胃肠黏膜保护、肠道复苏、血液净化、强心、利尿等对症综合支持治疗,经治疗病情稳定,但仍存在腹胀、腹痛、便溏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刻下疲倦乏力,夜眠不佳,饮食尚可,但食后腹胀不适,伴有大便溏稀,日3~4次,舌质红,边有齿痕,苔少,脉细弱。诊为虚劳,脾胃不和,气阴两虚证。治宜调和脾胃,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处方:生黄芪25 g,炒白术20 g,茯苓15 g,白扁豆20 g,山药20 g,陈皮12 g,木香12 g,升麻15 g,炒麦芽15 g,小茴香9 g,丝瓜络12 g,大枣15 g,远志12 g,炒枣仁12 g,芡实20 g,甘草12 g。7剂,水煎服,日1剂,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二诊:服上方后,失眠已除,余症好转,舌质转为淡红,然仍感腹胀,便溏,日1~3次。上方基础上去远志、炒枣仁、丝瓜络、陈皮、升麻,加用厚朴12 g,薏苡仁15 g,砂仁5 g,续服7剂。三诊:7月5日,药毕,腹胀便溏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予人参归睥丸服用30 d,善后调理而愈。

按:患者病重、病久、病杂,对机体气血阴阳耗伤较为显著,属虚劳范畴。经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但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明该患者之虚劳侧重于脾胃,故运用“和法”时以“调和脾胃”为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禀之官”。这充分显示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则聚而成湿,形体偏胖;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逆乱,升清降浊功能受损,故腹胀,便溏。方中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补气健脾,以裕气血生化之源;山药、白扁豆、大枣助芪、术、苓、草补益脾胃;陈皮、木香理气健脾,以除腹胀;升麻升举阳气,兼能散上焦火邪;小茴香固护小腹,温养下元,以资后天脾胃;丝瓜络通络利水,芡实健脾渗湿,兼能收敛固涩,共助实大便之功;炒麦芽健脾消食,促进饮食消化吸收;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以助睡眠。厚朴、砂仁、薏苡仁理气健脾除湿,加强健脾功效。脾胃乃后天之本,且病程较长,故以人参归脾丸巩固治疗。中病即止与丸药巩固的方法应针对性应用,对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的虚劳患者,应予丸药缓缓图之,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 结 语

根据和法执中致和,和其不和的特点,结合虚劳(重症迁延期)脏腑功能失和、气血阴阳失和的特点,将和法运用到虚劳(重症迁延期)的临床治疗中,可广泛用于各类疾病,在脏腑辨证中可略有侧重,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因此,和法与虚劳(重症迁延期)的失和状态具有较好的契合性,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可显著改善重症患者预后,同时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治疗重症疾病的优势及促进中医药自身长足发展。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28-430.

[2] 王玖莉.“和”字源考[J].思想战线,2008,34(S3):151-153.

[3] 温长路.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J].环球中医药,2010,3(1):58-61.

[4] 王康永,王捷虹.《金匮要略》虚劳病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97-98.

[5] 王文静,齐元富.从《金匮要略》《难经》论虚劳证治[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5):343-345.

[6] 范铁兵,杨志旭.《理虚元鉴》学术思想探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956-957.

[7] 王宏玲.浅析虚劳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1):6-7.

[8] 夏洁楠.中医虚劳理论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9] 王少玲.浅析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170.

[10]范铁兵,李春,曹坤,等.杨志旭教授治疗胸痹临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3):433-435.

[11]谭艳,钟薇.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7):889-891.

[12]范铁兵,杨志旭.重症肺炎证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73-74.

[13]邱实,杨志旭.杨志旭中医诊疗思路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79.

[14]虞文魁.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认知与困惑[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28(5):449-453.

[15]范铁兵.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证素和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Application of Harmony Method in Consumption during Severe Delay Period

FAN Tiebing,WANG Tingting,YANG Zhixu.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harmony method and the consumption(severe delay period),the author clarifie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onsumption(severe delay period),and lai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rmony method in consumption(severe delay period).Since consumption(severe delay period)showed disharmony between the internal organs,yin and yang,qi and blood,so better clinical results could be achieved by harmony method.

Consumption;Harmony method;Severe delay period

R241

A

1004-745X(2016)12-2270-05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2.019

2016-08-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2号)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yangzhixu@sohu.com)

猜你喜欢
调和脏腑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调和γ-正规映射和调和γ-正规型映射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论筋性脏腑病❋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漫画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