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其研究进展

2016-01-30 21:47李洪基杨宇峰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糖尿病

李洪基 石 岩 杨宇峰(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其研究进展

李洪基 石 岩 杨宇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食、多饮、多尿、体质量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年来,传统医学在治疗糖尿病的领域里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论述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认识;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在中医学上理应当属于“消渴”的范畴。其“消渴”一词首见于《内经》,称为“消瘅”。“消”与“渴”二者均是中医的症候名称,而消渴病之名称,则首见于唐代医师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根据病位、病因、病机及临床的症状之不同,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中医药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可追寻历史久远,防治本病的经验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根据中医对糖尿病的认知上进一步阐述糖尿病在中医的防治上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

1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认识

1.1.1 禀赋虚弱:早在《灵枢》中就已经指出五脏的柔弱易患此病,明代《医贯·消渴论》也有相关论述:“人之水火得其养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阐述了先天禀赋不足,精气血不足,五脏柔弱,而至精液匮乏,则生消渴。

1.1.2 饮食失节:《素问·奇病论》中关于消渴中饮食的论述有:“此人必数甘美而多……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圣济总录》亦有云:“消瘅者,膏粱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1]。均能说明膏粱美酒,长年累月等饮食不节是病发消渴的主要病因之一。

1.1.3 情志失调:《河间六书》云“耗乱精神,过违其度……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因此情志失调,可致人体气机逆乱,升则不升,降则不将,阴阳气血继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正所谓“七情动之,伤之脏腑”[2]。

1.1.4 劳欲过度:人之身,精血同源,如房事太过,过多纵欲,阴津耗之,而致真水虚弱,然虚火内生,继而消灼阴津,致使阴虚燥热,而后病发消渴。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消渴》曰:“消渴是由于“盛壮之时……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所致。

1.2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认识:古往今来各位医家对糖尿病的病机均各有千秋,而其中阴虚燥热被认同为其主要病机。《素问阴阳别论》载“二阳结谓之消”,认为胃肠燥热,导致津液亏损是糖尿病的发病的主要病机。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之上,从患者的脉象来论述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3]。

魏晋隋唐以来,多数医家将重点偏向肾阴亏虚。窦材就在《扁鹤心书》阐述了糖尿病是由于脾之源和肾原之津二者阴津耗伤,阴虚而致消渴。此后又有刘完素的“燥热怫郁”说,张从正的“三消当从火断”,李东垣的“血中伏火”致消论,朱丹溪的“阳有余而阴不足”在中医糖尿病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有李梃在《医学入门》中同样也有肾阴虚致消的理论,因此消渴病阴虚燥热的病机制论得到确立,并且受到大多数医家的普遍认同[3]。除了阴虚燥热一说外,还有热毒、血瘀、脾虚肝郁等大多数医家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

2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针对阴虚燥热基本病机,中医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其治法应当以滋阴清热主。《内经》首度阐述了胃肠燥热,阴液亏虚的病机,却无具体论治方药,后人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意在清热生津止渴,朱丹溪述治消当“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学说从而形成以养阴为主[4]。而后又因“三消者,其归于燥热一也”,提出治消应以泻心阳、补肾水。基于三焦辨证的论治:李东垣《活法机要》:“消渴之疾,卷焦受病也,有上消、有消中、有消肾。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如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以润其燥。消中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如其热在中焦也,宜下之。消肾者,初发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面目ā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油而有脂液,治法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也[5]。”明代医家周慎斋《慎斋遗书》:“治消者宜清肺,麦冬五味黄连煎服,条芩、杏仁、瓜蒌、栀子、玄参、干姜各三钱。诃子、人参各五钱,丸服。中消熟食而不充饥。或下浓油赤白如豆渣。病亦难愈。尽食多不饱,用茯苓、薏苡仁、陈皮、山药、陈皮、当归、甘草。或清脾火,大黄、栀子、石膏、枯芩、连翘、乌梅各二钱,诃子、人参各五钱,或用黄连五分,入猪肚内煮熟食。下消因色欲而玉茎不痿,宜清肾,黄柏、知母,或黄柏、知母、泽泻、栀子、生地、五味各二钱,诃子、人参各五钱”[6]。

除以上两种观点外,还有众多医家应用活血化瘀、补肾、补虚泻实等治疗糖尿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健脾法:治消渴以补脾益气,代表方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李用粹把补脾作为收功之大法,周慎斋亦强调以调脾,《慎斋遗书》云:“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米糊丸服”,“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7]”。补虚泻实法:《景岳全书》:“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数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须自愈[8]。”补肾法:汉代医家张仲景除再继承《内经》胃肠燥热而致消渴外,还注重下焦,更发展了肾虚致渴一说,创肾气丸意在补肾固元,开治消渴补肾之先河。推崇补肾为主观点的除了张仲景外还有明代医家赵献可、张景岳、陈士铎等。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是皆真认为阴消实为肾水不足,治宜壮水。”并首将消渴分阴消、阳消。此外《石室秘录》也有:“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9]”。活血化瘀法:治消渴用活血化瘀法的理论基础可溯源至《灵枢五变》。活血化瘀法是消渴病临证时的常用法[10]。

3 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上,西医药物除了注射用降糖药外,口服类降糖药如双胍类、磺酰脲类等,均有大小不一的不良反应,若长期使用胰岛素又会导致患者机体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临床上无药可用。中医药降糖相对而言,降糖作用温和,但是持续时间较为持久,相对不良反应较小,而且在改善糖尿病及其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目前研究发现中药黄芪、麦冬、当归、丹皮、生地、人参、桑叶等含有生物因子多糖,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等抵抗糖尿病作用[11]。有实验研究表明石斛多糖能增强模型小鼠的糖耐量负荷,显著降低小鼠的血糖,还可能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12]。而茯苓多糖灌胃糖尿病小鼠,观测灌胃后5、15、和30 d后的FBG、MDA、SOD、GSH-Px的含量,得出结果茯苓多糖减缓糖尿病小鼠体质量的负增长,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降低MDS,升高SOD[13]。杜仲多糖对诱导糖尿病的大鼠的降糖作用,得出结果杜仲多糖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有所升高,使MDA、NO降低,SOD、NOS升高,并指出杜仲多糖的降血糖作用与其提高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内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有关[14]。当归多糖能有效的降低实验糖尿病大鼠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又结合之前研究结果当归多糖并不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水平而起的降糖的作用机制,很有可能是通过其体内改善血脂和脂肪酸的分布情况来实现的等等[15]。此外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可以降血糖作用,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HNF-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糖异生并促进糖酵解,从而降低血糖。还可以降低血清抵抗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5]。紫苏,山茱萸、人参、地肤子、绞股蓝等含有的皂苷对葡萄糖苷酶的抵抗率达50%以上,体内试验也显示皂苷可以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能够延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葛根(葛根素)、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水飞莉、陈皮、大黄、淫羊霍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活性成分能抑制酸糖还原酶等[16],均有抵抗高血糖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而在中医复方上,临床研究表明益肾消渴方与消渴丸相似具有刺激胰岛B细胞的分泌,能显著升高血清中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小鼠的血糖值;加味桃核承气汤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达到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降糖及改善症状的作用;消渴灵能使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模型血清中血脂方面的总胆固醇降低,升高总蛋白水平,还具有调节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在复方中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包括知母、葛根、茯苓、五味子、麦冬、山药、生地、黄芪等,其主要以补虚的药物为主,这也同时说明糖尿病主要以虚证为主[17]。

临床研究显示,无论从单位药、中药复方,还是从有效成分研究,中医药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但不良反应小,而且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糖尿病症状。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虽在病机的认识上各位医家各有千秋,辨证方法多种多样,治法方药各不相同,或滋阴润燥,或温补肾阳,或补气健脾,或利湿化痰、或疏肝理气,或活血化疲等,都是中医所特有的理论体系,是西医无法取代的,具有化学药物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病程是十分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理论进行完全解释,要结合临床患者的症状。而在其防治方面,应注重补益之虚弱,调整脏腑之阴阳,尤以脾肾为重,使气血通畅。再者要根据不同的症候特征而加以灵活应用防治方法,同时患者也应调理情志,控制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及休息等。进一步深入研究祖国医学,不断开拓创新,在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作及并发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冰,苏振成,李靖.《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C].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343-346.

[2] 张绍江.试论《千金方对消渴病的认识》[J].河南中医,2006,26 (4):26-28.

[3] 李学文,李爱云.古今糖尿病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C].第八次管过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5:179-188.

[4] 姜德友,林静.消渴病源流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73-1375.

[5] 李仁述.《活法机要》考[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6,3(l):53-54.

[6] 郝贤,付雪艳,赵力维.健脾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647-1648.

[7] 陈元建.协和饮治疗糖尿病腹泻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12(4):25-26.

[8] 王丽娜,韩兆忠.《景岳全书》三消干渴用药规律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12(1):43-45.

[9] 邵生宽.滋养肝肾法治疗糖尿病[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12 (2):21-23.

[10] 姜德友,林静.消渴病源流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73-1375.

[11] 李晓东,李娟,杨丽霞,等.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11):77-80.

[12] 田学禄.中药有效成分或单体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7):48-49.

[13] 郭常润,戴半,张欣,等.玉竹总皂普降血糖作用试验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4):19-21.

[14] 丁来标,陆付耳,叶爱丽,等.黄连解毒汤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瘦素和抵抗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32-235.

[15] 张茜,肖新华,王彤.黄连素降糖调脂机制的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1):29-33.

[16] 韩会民,王树国.葛根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3(13):2157-2160.

[17] 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1,3(4):21.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034-02

The Progress of TCM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Diabetes

LI Hong-ji, SHI Yan, YU Yu-fe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Abstract]Diabetes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 with a chronic hyperglycemia as the main feature in clinical and polyphagia, polydipsia, polyuria and a loss of weight as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ts complications, those which can affect all organs and the whole body, threat to human lif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our countr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hange of the diet,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population life span of the average stress increased, diabetes prevalence is gradually ris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mpact on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feld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n TCM.

[Key words]Diabetes; Understanding of TCM; The research progress.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糖尿病
锰配合物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