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

2016-01-30 21:47王亚丽贺永杰罗双莉张秀娟刘春苓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3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静脉输液临床效果护理

王亚丽 贺永杰 罗双莉 张秀娟 刘春苓(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

王亚丽 贺永杰 罗双莉 张秀娟 刘春苓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方法 以儿科门诊收治的108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没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6例;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临床效果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因小儿的年龄偏小,身心尚未成熟,语言及表达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快,增加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1],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本文以10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观察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患者的年龄在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2.3±1.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析小儿输液护理的风险因素:①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欠佳,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沟通力度不够,致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不高。②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因专业技术不强或工作粗枝大叶,不注重细节,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时,操作不规范,如未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穿刺位置消毒后未干就进针或消毒后用手指去试探血管的状况等行为。③因护理人员巡察次数较少,加上患儿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患儿家属对输液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经常出现针头移位或针头穿破血管引发渗液出现局部血肿的情况。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巡视导致不能及时进行换药,可能出现静脉回血或患儿家属自行拔针的情况。④部分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临床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出现违反配伍禁忌的原则,致使药物之间出现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1.2.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2]:①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静脉输液管理制度,对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进行实施,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本科室出现的风险问题,并针对相应的护理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同时,医院可以为护理人员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如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升专业知识的掌握率等。②治疗中做好三查八对等规范性操作,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及药物的作用确定输液的速度,特别是硝酸甘油、胰岛素、硝普钠等药物进行滴注时,严格按照医嘱控制滴注速度。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家长不得随意调整滴速,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3]。严格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全面降低风险的发生率。③心理护理。小儿生病时家长时分紧张与焦虑,特别是当患儿出现哭闹时,家属的情绪更加急躁,因此,护理人员要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主动积极的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缓解患儿存在的不良情绪,获得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观察组没有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有3例,包括药物渗出2例,输液速度过快1例。这几例风险事件均得到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54例患儿中,共有48例患者非常满意,4例患者满意,2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96.3%,;对照组54例患儿中,共有30例患者非常满意,12例患者满意,12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77.8%,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是儿科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对患儿本身存在一定的创伤性,患儿易哭闹、好动、不配合,极易发生护理风险,引发护患纠纷[4],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穿刺技术,充分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避免因不规范操作引起风险事件。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和拔针方法,做好穿刺后的固定,教会患者拔针后的正确按压方法。护理人员要主动为患者进行服务,加强输液期间的规范化巡视[5],及时发现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要注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没有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对照组发生6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7.8%,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连霞.小儿外科实施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安全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273-274.

[2] 周燕.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0):3760-3761.

[3] 李翠美,徐艳,李秀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1852.

[4] 郑淑文,徐晓娜.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3:117.

[5] 邹贤凤,章国梅,吴明,等.儿科门诊输液室规范化巡视对规避护理风险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8):1688-1689.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239-01

猜你喜欢
静脉输液临床效果护理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