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

2016-01-31 03:55刘卫东李丽民吴江莉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

刘卫东,李丽民,吴江莉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

刘卫东,李丽民,吴江莉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要: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经济与管理、法规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高级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以职业导向为原则,科学制定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确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从1999年教育部将其列为正式的专业目录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多达300所。然而,在这批院校中约有90%以上属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地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1-2]。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学习基本理论为基础,强调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相关行业,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体现“应用性”、“行业性”、“实践性”及“创新性”[3]。然而,实现这些特征的重要途径就是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建设工程项目结合的实践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4-5]。在本专业诸多的课程中,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难度可见一斑,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近十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安全生产事故、质量事故、成本控制不严格导致的亏损等与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知识缺乏直接相关。尽管这种现象由于当前国家推行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最初的培养阶段着手,即在高等学校的学习阶段重视学生(未来工程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掌握,从而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深入探讨其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弊端

1.1 课程教材选择难

市场上教材的种类繁多,对一般课程而言同一层次的教材部分内容虽有所侧重,但是基本理论相同[6]。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却存在内容体系不统一的问题,表1为当前该课程比较权威的教材的内容对比。因为它的基本理论需要与特定的行业背景结合,而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范畴较广,比如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另外,建设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很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等),不同参与方项目管理的重点和内容不完全一致。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材选择比较复杂,教师应该考虑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及管理的侧重点来选择教材。为了便于分析各版本教材内容的差异,选取了5种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材,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教材主要内容

续表1

根据表1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论述项目管理组织论的基础上,阐述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风险、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5种教材基于管理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其中教材1和4主要是站在施工方的角度侧重于施工进度管理;教材2和5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教材3没有明显区分管理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项目不同参与方代表的利益不同,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也不同,但须明确各参与方的共同目标是顺利地完成项目,达到共赢,而不是损害其他参与方的利益,自己独享成果。另外,由于专业的综合性使得教学内容存在交叉及重复的现象。

1.2 课程教材内容的重复性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等四个平台,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广[5]。一般有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等核心课程。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专业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使得该课程难免与其它课程的内容发生交叉重复。因此,正确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不同课程的教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比较严重。

1.3 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灵魂”,它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目前有关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专业培养计划不科学、实践经费紧张及教学管理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1.3.1专业培养计划不科学

就应用型本科而言,实践教学理应得到重视,更何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一些师范类院校升格为本科后,为了拓展学科门类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但是师资水平极度匮乏,甚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而,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得不放弃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另外,一些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不需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了实践课时,却不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表面上看专业总体的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也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加强师资建设,科学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3.2实践经费有限,教学难度大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各专业、工种的交叉作业,现场的危险源多,易突发安全事故。企业考虑到承担的安全风险过高往往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甚至参观实习,这使得课程实践教学难以付诸行动[7]。因而,有的院校名义上学生都完成了课程实践报告,但是这种实践报告单纯是为了拿到学分,其实根本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或将实习的时间缩短。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少、招生规模太大等原因,这种现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是个案。当前新兴的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避免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因资金的限制而被搁置。

1.3.3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

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建设工程领域的认识,将建设行业的实习等同于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实习经费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师范类的实习可以集中进行,实习单位的容纳量大也愿意接受。然而,建设工程行业的单位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几十个实习岗位,而且考虑到人身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践能力。另外,缺少有效的实践评价体系。有的高等学校用其它专业课程实践的标准来评价建设工程领域的实践课程,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导致教师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应付学校教学部门的检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如下改革:(1)广选教材;(2)以职业导向为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内容;(3)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等。

2.1 不拘泥于教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通过统计分析历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绝大多数男生从事施工现场管理,而女生主要从事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预算等工作。因此,为了使学生能与工作岗位对接,建议选择基于施工单位管理角度的教材。即使选定了教材,教材的内容并非完全就是上课讲授的内容,章节逻辑、教学侧重点也应根据实际而定。总之,应以选定的教材为主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需求,适当参阅多种教材补充相关内容。同时考虑到建设项目管理各岗位的职业要求,应参读新规范、新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2 以职业导向为原则,制定教学内容

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中,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关。此外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8]:“要将600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要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应该以职业导向为原则,教学内容应紧密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毕业后参加执业考试。同时针对考虑继续深造的学生,适当扩展基本理论,从而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与其它技术、经济与法规等类课程一并按照企业要求制订教学内容。教学单位负责人借鉴同层次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然后,召开各专业课程的教师会议,讨论决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时计划等,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选择表1教材4,该教材的内容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流水施工、单位组织施工设计重复;若选择表1教材5,教材内容比较多,考虑教学课时的限制,可将合同管理与风险管理等内容安排在《工程合同管理》讲授。另外,另选教材或更新教材版本,各任课教师也应及时交流,保证教学内容不重复。

2.3 加强实践教学

2.3.1加强师资建设,制定科学的实践计划

学校对新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采用“内培外引”的模式不断扩充教师队伍,并不断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与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邀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教学或不定期安排学术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前沿工程技术[9]。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将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导权移交教学单位。适当增加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课时,尽量避免公共课占用过多的实践课时,争取开展现场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模拟沙盘等多种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2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

表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计划

2.3.2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单位深入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寻求合作,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成立学生实践基地。学校通过政策鼓励校内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建立实践教学的导师制度,严格控制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样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促使教师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建设虚拟实验室,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的模拟实践教学。例如通过BIM技术建立虚拟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场施工管理,使得学生熟悉施工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等全过程控制。借助“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软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程招投标、项目谈判、签约、合同索赔等全过程。

2.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鉴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的特殊性,通过设立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尝试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争取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实践评估。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3结束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一些特大工程项目群日益涌现,这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管理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兴学科的工程管理,其基本理论体系也会逐渐完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多个维度分析,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晖,颜朝日,曾庆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138-140.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3]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2):20-22.

[4]宁丰荣.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73-77.

[5]黄丽艳,吴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7):114-118.

[6]张瑞敏,李小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23(4):93-96.

[7]谢琳琳,张原,王幼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0(7):87-89.

[8]张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2):9-13.

[9]王瑞玲,常剑,蒋时节.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1.

[责任编辑:路晓鸽]

本 刊 声 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成为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来稿一经录用,均视为作者已将该作品全文的数字化方式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予本刊编辑部。编辑部已将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结清。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接受我刊上述声明的条款。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函中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Teaching reform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based 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aking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for example

LIU Wei-dong, LI Li-min, WU Jiang-li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combining with technolog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regarded as an integrated and intersectional discipline so as to cultivate advanced application-oriental and creative talent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With the objectiv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al talents, the present drawbacks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a.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 teaching course could be performed based on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guidance; b.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draw up the reasonable practice plans; c.construct platform for practice teaching actively; and d.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作者简介:刘卫东(1985-),男,博士,助教.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科院教字[2014]14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5CGD020)

收稿日期:2015-05-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79(2015)06-0076-05

猜你喜欢
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m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的相关因素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试分析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