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好人”困境及其化解路径的审视*

2016-02-01 08:56朱美芬
法制博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好人困境道德

朱美芬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我国“好人”困境及其化解路径的审视*

朱美芬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好人”主要指乐于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本文认为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好人”在行为选择时,会产生道德冲突、利益冲突、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好人”行为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人际和谐。提出要弘扬我国民众乐于助人、争做“好人”的传统美德,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健全“好人”奖励与补偿机制,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

“好人”;行为选择;冲突;化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扶老人被讹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学术界也持续着我国当前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的论争。当今社会,还能不能做“好人”、还有没有“好人”?成为广大公众对社会道德现状的追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好人”行为选择时的诸多困境,提出化解这一现实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好人”及其行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好人”主要有以下含义:“一是品德好的,先进的人;二是没病的人;三是老好人。”①但在最广泛的含义上,“好人”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行的肯定,即品行端正,乐于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的人。

在中国,民间流传的无数如“雪中送炭”、“一饭之恩”等“好人”的动人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美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批乐善好施、救人于急难的可歌可泣的“好人”事迹,对这类“好人”,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最美××”,于是,一时间“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妈妈”等“好人”时时见诸报道,事迹也广为传诵。

在西方,对是否存在“好人”也有持续而广泛的讨论。柏拉图认为,只有善的理念才有善的发现。我们只有相信好人的存在,才会去发现好人,进而促使我们的行动走向好人行列。而英国的孟德维尔则认为,人是绝对自私的,世界上没有无私的人,所谓善行,只是一种好看的罪恶而已。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认为,社会制度正义是“好人”产生与存在的土壤。在其名著《正义论》中,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②。“好人”的涌现离不开好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好人存在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远远没有普惠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上还有很多人需要除政府以外的组织或个人的帮助与援手,对“好人”的期待与需要也永远不可能止步。

二、“好人”困境的主要表现

中国当前处在一个价值多元且复杂的阶段,一方面,西方价值观念涌入,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助人为乐、亲邻相帮的优秀品质仍然成为国人追求与怀念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复杂化的利益诉求。“好人”形象逐渐矮化,“好人”的行为选择陷入多种冲突之中,主要包括道德选择困境、利益选择困境及心理困境。

首先,“好人”的道德选择困境。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知识体系,做“好人”是中国历代社会民众的基准伦理选择,“好人”成为道德高尚的代名词。但是社会中,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流动加快,做“好人”的道德红利下降。但对“好人”的评判标准即没有太多改变。一旦某人被定位为“好人”,如果其形象偏离了公众的期待,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会加倍而来,使“好人”陷入的道德选择困境。

其次,“好人”的利益选择困境。在生人社会中,对“陌生人”进行援手,付出的是精力及金钱,可能得不到经济上的回报和在道德上褒奖,促使很多人放弃做“好人”的“机会”。做“好人”还存在另一种利益风险,即做“好人”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可能还会陷入经济纠纷。“‘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带来了人情关系的淡化与冷漠。扶人被讹事件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帮助他人弄不好破财不说,还可能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会,经济利益至上带来了人情关系的淡化甚至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的古训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为了自我保护,被迫放弃做“好人”。

第三,“好人”心理困境。在当前环境下,由于“好人”的道德困境与利益困境的双重冲击,“好人”不可避免陷入心理困境,做“好人”可能被冤枉出现道德污点在这种情况下,做“好人”往往面临艰难的抉择,谁还会愿意做“好人”呢?最终,避免“做好人”无疑就成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选择。

三、保障“好人”行为利益的基本路径

要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有健全的法治体系与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还应该是“好人”涌现的社会。为使好人愿意做“好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化解“好人”行为选择的困境。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好人”身上体现的坚定信念、高尚品质、无私奉献,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要在社会上形成“当好人”、“做好事”的良好风气,形成涌现“好人”的氛围,营造产生“好人”的道德环境。

其次,要健全保障“好人”的奖励补偿机制。为使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泪,要用制度来消除“好人”行为选择的后顾之忧,使“好人有好报”。脱离现实物质条件的保障,“好人”选择只会陷入困境。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④对“好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经济补偿不仅不会贬低“好人”的道德形象,而且会鼓励更多的人成为“好人”。目前政府与民间设立的“见义勇为基金”、“好人基金”,在保障见义勇为者及“好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大众传媒积极正面宣传报道“好人”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舆论引导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那些受人恩惠不思答、反而讹诈者要给予强烈的道德谴责,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对那些在涉及“好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为一味追求“新奇”、博眼球、博出位而突破社会公众道德底线、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信息传播行为,要坚决抵制,以净化社会风气,张扬社会正气,消除“好人”行为选择的心理压力,激发公众争做“好人”的道德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好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好人”,实现中国梦要依靠无数“好人”。只有在思想观念、舆论引导、制度保障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好人”涌现的条件与土壤,从而产生一批又一批中国“好人”。

[ 注 释 ]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46.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6-167.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好人基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2014SJB051)。

B

A

朱美芬(1965-),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好人困境道德
好人就在身边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好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