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遗中小学读本》编辑出版研讨会综述

2016-02-01 21:15吴赛华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虹口区上海师范大学读本

吴赛华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文教结合”,在上海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工作,中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委托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启动编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读本》(以下简称《读本》)。10月14日下午,《读本》编辑出版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上海市各区教育局的领导,以及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各中小学代表等七十余人出席会议。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介绍了《读本》编撰意义、方法和基本框架。陆教授首先阐述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当下现实以及它的时代作用,概括为“四个性”,即传统文化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的一致性、全球化进程中母文化传承弘扬的紧迫性、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力提升的重要性、文教结合提升学生文化鉴赏力的可行性。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遗传承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迄今已做了不少工作,包括《上海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的发布、《非遗传承研究》杂志的创办、上海非遗传习地图的研发、非遗研讨会和非遗展示活动的举办等。此次《读本》的编撰工作是在市教卫党委宣传部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师大非遗传承研究中心完成。目前已招募了志愿者编者13位,来自各学科、各单位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有意识、有担当、有撰写能力的人员。接下来将成立编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专业领域领导及专家担纲。《读本》分为知识篇、项目篇、场域篇、人物篇四个单元,约23万字。阅读对象为上海中小学学生,主要受众体为小学高年级及中学初一至高一学生。风格简洁通俗、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于一体,介于读本与课本之间。《读本》后期开发将考虑高中受众、大学受众、普通市民受众以及海外版等。最后陆教授也强调了《读本》注重兴趣导向,不要给学生增加压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去学习和了解。

上海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朱明钰肯定了《读本》对于上海中小学生了解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作为出版社也很有兴趣参与这个项目。同时,朱书记指出,《读本》目前的对象跨度有点大,各年龄层学生认知程度不同,建议可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介于教材和读本之间的定位对于编撰有点难度;作为非遗的宣传推广,建议和场馆进行互动,让学生到场馆亲身体验,使学生加深对非遗知识的了解;也可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非遗。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领导王力力首先强调非遗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非遗的传承非常紧迫,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什么是非遗很陌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传播和推广。他也指出,很多学校在做非遗校本教材,但缺乏顶层设计和评估,而且有些学校的信息和热情不对称,有些学校觉得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王力力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做一个分析,不同年龄段做不同的设计和考虑;其次,研究和分析00后10后孩子的需求,要让他们看了觉得好玩,才能去认知传统文化,还要让他们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读本要具有时代特征,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与时代接轨。

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结合虹口区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实践,结合对《读本》的意义和建议作了交流。李琰认为,《读本》首先要强调科学性,通过项目、人物、知识等篇目,对非遗进行科学解读。虹口区做了十年的指南针项目,设计了中国古代造纸印刷、陶瓷、织染、青铜、建筑体验等六大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有个认知的过程,《读本》的意义就在于,为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文化更精细化的教育教学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科学依据。其次,应具有层次性,建议小学为《画本》,初中为《读本》,高中为《话本》。第三要考虑系统性,《读本》属于课外阅读,兼具普及性、提高性和深化性,提高性、深化性需要师资力量的保障。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读本》要制定看、品、做、研四个目标。最后《读本》要具有持续性,一个项目可能需要5-10年的规划,虹口区的指南针计划也是从小学到初中,接下来准备延伸至高中学段。李琰希望学校校本教材和《读本》有个衔接,真正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

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于东航认为,《读本》编撰前要先回答几个问题。第一是如何把传统非遗融入到现代的大背景中;第二是要让学生从《读本》中找到兴趣点和共鸣之处,非遗价值的诠释要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同,该如何去跨越学生认知与非遗内容之间的代沟。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第三个思考点,即要尊重和亲近学生群体。他说,传承不是上位对下位的,而是平等的、有选择性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读本》需要做一些设计。他指出,学生是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而改变非遗教学的方式。其次,《读本》可以做超链接,让学生知道世界对类似非遗项目的关注和认可,有类比之后,他们才能意识到身边非遗事物的价值。此外,《读本》必须和学生产生互动体验,其教学要求应根据年级不同而做出改变,并借助信息化平台推广非遗内容。他在最后总结到,开放性、尊重、借鉴、互动和信息化平台是设计《读本》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关键字。

园南中学、格致中学、惠民中学、陆行中学南校等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代表,以及传承人代表、国家级非遗“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分别结合本校的非遗项目、非遗校本教材,对《读本》的编撰表达了一些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共同期待《读本》的顺利出版。

最后,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办公室主任刘育文强调了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来做《读本》项目恰如其分,但如何选择适合中小学生的非遗项目,要慎重考虑。学生真正因为读本激发起他对非遗的兴趣,这是读本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虹口区上海师范大学读本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虹口区发改委到黄浦区调研建筑节能工作
向阳 向上 向善——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第三小学培育新时代好队员
小家系大家 弘扬好家风——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第三小学促进家风建设的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大展
虹口区重点用能单位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开展节能技术合作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