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城”讲述的故事
——有心兴汉,无力回天的羌人英雄

2016-02-02 00:03李殿元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陈寿姜维钟会

李殿元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姜维城”讲述的故事
——有心兴汉,无力回天的羌人英雄

李殿元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威州镇有座古城遗址被称为“姜维城”,它是对羌人英雄姜维的纪念。作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他继承并贯彻了诸葛亮的“和夷”政策。姜维虽然是“有心兴汉,无力回天”的一个悲剧人物,但因为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人们还是公认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时代英雄。

古城遗址;姜维;羌人;时代英雄;历史文化

汶川县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即县城所在地威州镇。在威州镇汶川中学的后山上,有依岷江东岸山梁而盘旋的古城遗址,现还存有古城墙、点将台,它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威州镇这座古城遗址就是传说中的“姜维城”,它的旧称是“古城坪”,之所以被改称为“姜维城”,传说是 因蜀汉大将军姜维曾在汶川一带驻防,故有人将其命名为“姜维城”。

但是,姜维城遗址的存在,恰好说明这里曾是蜀汉政府和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姜维是蜀汉政府的大将军,如果这座城真的是他的驻防之地,那么他很可能就是代表蜀汉政府与这里的少数民族进行战争的“元凶”;尤其是,姜维本是羌人,又是与羌民族发生战争,这里的人民还要将古城遗址以他的名字命名,纪念他?怎么想也觉得不可能。

只有深入历史,才知道,威州镇古城遗址之所以被称为“姜维城”,它是在讲述一个羌人英雄的故事——羌人姜维是一个有心兴汉,无力回天的悲剧英雄。

一、诸葛亮培养的军事接班人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姜维是羌族人。[1]他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他深受两汉经学大儒郑玄的影响,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成年后的他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从事,负责天水郡的军事工作。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姜维和功曹梁绪等人随行。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便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

加入蜀汉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27岁。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守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2]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才干不仅是欣赏,而且是把他作为自己的军事传人来培养的。不久,诸葛亮就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迁升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之所以要将姜维作为自己的军事传人来培养,这不仅是因为姜维具有这方面的才干,更重要的是姜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心存汉室,是来自西北的羌人。姜维本人所具有的这些条件,与诸葛亮“复兴汉室”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诸葛亮为完成这一目标所特别需要的。

诸葛亮深知,蜀汉所进行的北伐是以弱伐强。在当时,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最小,全国共有13个州,而蜀汉仅占1州,在全国770万的人口中,蜀汉人口仅不到100万。就在人力、物力均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形势下,诸葛亮想要实现全国的统一,这种理想抱负要想成真简直太难了。不仅如此,孟达因粗心大意被擒斩,关羽、刘备因冒进而失败等事件的发生,导致蜀汉实力被大大削弱。因此,北伐过程中,诸葛亮顾虑周全,在军事指挥中谨慎小心,不冒险,不采用“悬危”之计,而是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他选择首先在陇右建立基地,而后稳扎稳打,绝不冒进[3]。此时的诸葛亮清楚地知道,蜀汉物资有限,军事力量也已经大不如从前,如果持续采取缓慢推进的军事战略,其有限的生命已难以承担。为了将“复兴汉室”的理想继续推进,他需要可靠的接班人。

为“复兴汉室”,必须先将凉州拿下,因为凉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区,要想保障蜀汉地区的安全,寻求机会击溃曹魏,实现恢复汉室的报复,就必须将凉州夺取到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凉州防守力较为薄弱,在曹魏的管辖中,属于曹魏政权中威胁最小的区域,因此,攻占起来困难相对较小。

凉州是西汉时期十三刺史部中最重要的刺史部之一,于曹操晚年列入管辖之内。当时,任凉州军团的重要领袖马超在潼关之战中被曹操击败,并割据凉州陇上后,转投刘备,得到刘备的赏识与重用。马超与该地区的许多领袖往来频繁,且感情深厚。章武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由其弟弟马岱率领马超旧部。当时的凉州军民十分青睐于蜀汉政权,因此导致曹魏政权统治者对该地区的管辖无可奈何,十分头痛。诸葛亮北伐时,大军刚到,凉州三郡便马上投降,归属蜀汉,这是最好的证明。

诸葛亮密谋的北伐战事,如果能够将凉州顺利拿下,那么对于关中的掌握便不在话下。因凉州兵马资源十分充沛,关中粮草充足,这些均为长期作战急需的重要资源。如果凉州、关中、南中及蜀中均能顺利纳入蜀汉政权之下,那么蜀汉的战争实力则可明显增加,不管是在兵马粮草方面,还是在财物方面,蜀汉均可轻松掌握,对抗曹魏的困难则明显减弱,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劣势则可彻底转变。另外,蜀汉通过与孙吴的联合,从西北、西南、东南三个方向对曹魏实行夹击,则对曹魏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对于其京都洛阳,则可直接受到严重打击,严重削弱曹魏政权与其民心士气。

夺取凉州,当然需要凉州羌人的支持。凉州的羌人领袖马超已经病逝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心存汉室、文武兼备的西北羌人姜维应该是最合适的继承者。

二、姜维连接羌胡的历史记载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伐魏前线。姜维与杨仪带领蜀军退回成都。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辅政。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参谋),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蒋琬、费祎认为“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遂向后主建议,“以姜维为凉州刺史”。[4]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可是,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总是遭掌握军权费祎制裁。费祎对他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5]因此,每次只拨给姜维不超过一万人的军队。[6]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虽进为大将军,又遭宦官黄皓弄权。尽管如此,姜维仍竭尽全力,渴望完成诸葛亮的北伐之志。

在姜维的艰难北伐中,“连接羌胡”始终是他坚持的谋略。这不仅因为他是西北羌人,熟悉西北地势、风俗,颇得羌人信任;还因为继承诸葛亮遗志的他知道“西和诸夷”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确定了的国策。[7]他以为,“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8]历史文献对此有较多的记载,例如:

从延熙二年(239年)后,“辅汉将军姜维领大司马,西征入羌中”。[9]由于姜维“练西方风俗”,羌人信任,故“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10]姜维“往岁破败之后,犹复种麦沓中”; 蜀军“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11]这些都反映出蜀与羌之间关系很密切。

延熙十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亦起兵响应,围武都郡城。后被郭准率军击退,姜维遂将冶无戴等及所属迁到繁县(今四川新都县),[12]其中有不少羌人随行。

延熙十三年,姜维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13]

延熙十二年、延熙十三年、延熙十六年、延熙十七年、延熙十八年、延熙十九年、延熙二年、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连续出兵,与魏国争夺河陇地区,大多无功而返。突出的是延熙十七年、十八年,姜维“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14]狄道(今甘肃临洮)、河关(今青海尖扎县南)、临洮(今甘肃岷县)三县皆为羌胡杂居地区,将其民“移于绵竹、繁县(二地皆在今四川西部)”。[15]其中必然包括有羌、氐等在内的居民。

可见,姜维在诸葛亮身后,继承并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他做了许多努力,安抚了少数民族;当然,这些少数民族也为蜀国的需要而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三、“投降钟会”的复国大计

蜀国的实力,在三国里是倒数第一。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诸葛亮的策略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彻底贯彻了诸葛亮的方针,除了积极平定国内叛乱,另一方面亦不停进攻魏国,从238年第一次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20多年间,姜维组织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五次,平手四次,败两次。在姜维时期,蜀国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姜维凭借自己“心存汉室”的忠心和文武双全的身手,独力与魏国的众多大将屡次作战,写下了蜀国后期最后的辉煌。

炎兴元年(263),钟会、邓艾率领魏国大军进攻蜀国,此时的姜维正因为宦官专权而在沓中避乱。得知魏国进攻的消息后他紧急出动,驻守剑阁对抗魏国的正面部队。可惜,在剑阁,姜维虽然把魏国的大军压制得不能动弹,可邓艾一方面让钟会继续与姜维在剑阁死磕,另一方面自己领兵抄小道走阴平,奇袭成都的门户绵竹,守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英勇战死。绵竹失守,姜维接到消息后正欲班师抗敌,这时刘禅的降书已经传来,无奈的姜维只好向被他打得颇为狼狈的钟会投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16]

此时,姜维生平最漂亮也是最悲壮的一出好戏,正式开始了。

姜维降魏之后,成了钟会的手下。姜维发现:钟会这个人很有野心。于是,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认为可以借助钟会瓦解蜀中的魏军,而使蜀汉复国。

姜维对钟会加以“奉承”,使得钟会对姜维非常喜欢。钟会对这个曾经打得自己无法动弹的对手,非常器重,予以厚待,还将蜀军的印号节盖都还给姜维等人,并不削去他们的军权。他视姜维为己出,甚至出门同坐一辆马车,与会同坐一张席。钟会对自己的长史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不能胜也。”[17]钟会对姜维的赞誉是有依据的,因为蜀中早就有传言:“天下英俊,无出(姜)维右。”[18]

带兵进攻蜀国的是钟会和邓艾,但攻进成都,接受刘禅降书的却只有邓艾一个人——荣耀都跑到了邓艾身上,这让钟会十分不快。姜维抓住这一机会,以若干功高震主,难有善终的前车之鉴游说钟会:“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19]钟会委婉地告诉姜维,他已有处理的办法。于是,钟会与姜维之间更加心照不宣,交往更加密切。

不久,钟会收买了监军,向上禀报说邓艾要谋反,于是司马昭下令罢免邓艾,押解回京。邓艾被贬之后,钟会便是唯一的大将军,魏军加上蜀国降军共有20余万。之后的历史真相难以稽考,《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明确记载:钟会“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姜)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姜维作为一个降将,竟然能够让敌方大将离间、谋反,这是一种何等的个人魅力?当钟会决定彻底倒戈,重立刘禅为皇帝,扶起蜀国大旗,对抗魏国时,姜维深感复国有望,他写了一封密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20]

可惜,消息毕竟还是泄露了。司马昭立刻派遣了1万步骑进入蜀内,拖延了钟会倒戈的计划。于是姜维和钟会只好走一步险棋,关押了所有魏军将领,并伪造了一封太后遗诏,上书废黜司马昭。姜维认为钟会应当当机立断杀掉所有魏军将领,可钟会念曾在共事一主的旧情上迟疑了一步,被关押的魏军将领深怕步邓艾的结局,立刻连同还未被关押的魏军残部,加上各营官兵为营救自己的主将也一起响应,264年正月十八日中午,胡渊率领魏军残部与钟会在成都的蜀国宫城内激战,钟会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姜维眼见钟会被杀,知道复国再无望,挥剑自刎,时年63岁!

四、历史公认的羌人英雄

从姜维的一生来看,充满了悲剧色彩。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上级怀疑他有异心,无奈之下投奔蜀汉。姜维虽然是诸葛亮唯一的学生,但是在诸葛亮生前临近去世的几年中,诸葛亮深深地感觉到,与姜维认识的太晚,没有来得及将自己一生所知全部教予姜维。虽然姜维投奔蜀汉后成为蜀汉名将,但因其为降将,又没有强硬的根基,没有强硬的实力与朝中宦官黄皓抗衡,被蜀中大臣所排挤。前后共参与十一次北伐,战功累累,在一次北伐中几乎马上攻入长安取得胜利,但因黄皓对刘禅的怂恿,担心姜维胜利后谋反,便将其立即召回成都,导致姜维此次北伐前功尽弃。最后,在蜀国面临灭亡的形势下,姜维仍然发挥其有限的余力想要复兴蜀汉,对魏国两个大将进行劝服,利用其反叛曹魏实现其复兴愿望,但最终以反叛失败被魏军所杀而终其一生。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之末,引当时学者卻正对姜维的评论作为《姜维传》的总结。这段话翻译为现代语是这样的:姜伯约身负国家重任,位居群臣之首,但生活拮据,屋宅简陋,一生没有妻室,穿着、出行车马及日常用度均较简陋,饮食节制。他之所以如此清廉高尚,并非刻意表现,而是对自身待遇满足,没有过多祈求。一般人评价一个人,若获得成功就赞美他,如果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因此,所有人都认为姜维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而对其进行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他方面,这是有悖于史家春秋褒贬人物之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啊!

显然,这也就是陈寿对姜维的评价。看来,历史是客观公正的,姜维虽然是“有心兴汉,无力回天”的一个悲剧人物,但人们还是公认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时代英雄,而且是作为羌人的时代英雄。正因为如此,在羌人所居的威州镇,人们愿意将本称为“古城坪”的古城遗址改称为“姜维城”,以纪念姜维这位不仅是羌人的,也是时代的英雄。

正是因为姜维是羌人的英雄,所以羌族人民怀念他,不仅有姜维城,在羌族的许多民间故事里也有姜维。例如:关于姜维被一群羌族女将打得灰头土脸,狼狈而逃;关于诸葛亮、姜维发明羌绣等等。这些传说当然不是真的。不过,这样的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真实历史的脉络:羌人与汉人,早就在接触、互动中,羌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与汉族的刺绣技法就有关系。羌族人愿意将在其中起了媒介作用的“功劳”归于他们认可的姜维。类似这样的传说,在羌族中有不少,好多都与姜维有关系,所以,至今在汶川,还有姜维城、维关、点将台等遗迹,都是羌族人民对他们的英雄怀念的证明。

[1]《后汉书·西羌传》.

[2](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中华书局,1999.

[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M].中华书局,1999.

[4](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传[M].中华书局,1999.

[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M].中华书局,1999.

[6](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中华书局,1999.

[7](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中华书局,1999.

[8](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中华书局,1999.

[9](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后主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三国志·蜀书·杨戏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M].中华书局,1999.

[11](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M].中华书局,1999.

[12](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M].中华书局,1999.

[13] 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M].中华书局,1999.

[14](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中华书局,1999.

[15](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M].中华书局,1999.

[16](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中华书局,1999.

[17](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M].中华书局,1999.

[18]《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世语》[M].中华书局,1999.

[19]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M].中华书局,1999.

[20](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后主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K29

A

李殿元(195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现为阿坝师范学院教授,编审,研究方向:早期中国文明探索。

猜你喜欢
陈寿姜维钟会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酒窝
酒窝儿
姜维国画作品选
陈寿不惧强权
四名无子者与西晋的建立和衰亡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五个半人的预言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