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冯若芳大首领接待鉴真和尚地点考

2016-02-02 00:47陈家传
岭南文史 2016年3期
关键词:鉴真陵水万安

陈家传

唐冯若芳大首领接待鉴真和尚地点考

陈家传

唐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遭遇台风,漂流至振州宁远河口(今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振州别驾冯崇债派人接送,并亲自到城门口迎接。鉴真一行在振州休整一年后,自振州启程回扬州。途径万安州时,州大首领冯若芳请鉴真大和尚住其家,供养三日。日本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1]中描述若芳家富有,生活奢侈,挥霍无度,是典型的土豪。但“自古以来,有关海南岛的史志资料,对这一重大的人文史实,却阙而不录,这不能不令人有沧海遗珠之憾。”[2]只有鉴真和尚去世16年后,《唐大和上东征传》才把这段珍贵的历史保存下来。但冯若芳大首领是在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还是在今万宁市境内接待鉴真大和尚呢?本文初作探究。

一、前人文字记载与后人考古佐证

鉴真和尚一行第五次东渡,约在今浙江舟山附近海面上遇大风,漂流“到振州江口泊舟”登陆获救。振州别驾冯崇债遣兵400多人到码头迎接,自己在州城门口迎接。鉴真和尚一行在振州住一年,离开振州时,冯崇债自备甲兵800多人送至万安州。“州大首领冯若芳请住其家,三日供养。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泊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馀斤。其宅后,苏芳木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是焉。”[3]辞别大首领后,冯崇债护送鉴真一行“到崖州界,无贼,别驾乃回去。”在崖州,受崖州大使张云恳请,鉴真和尚造寺,授戒讲律,度人已毕,大使托澄迈县令送船北归,所经之地一路弘扬佛法精神。

从描述上看,冯若芳是个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富足。“家财恐怕富可敌州。他会客时焚烧价值昂贵的“乳头香”,而且一烧即百斤。乳头香极其名贵,是外商赖以与中国贸易的奇货,冯若芳却用以当火烛。”[4]他既是从海上贸易获得大量财富,又有抢劫途径海南岛东部波斯商船,劫取他人财物和人口的不良记录者。他的奴婢居住地范围达“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这么大的区域究竟住了多少人?文中未作交代。明正德十六年(1521)《琼台志》记述海南唐代“户八千五百九十三(据《唐书·地理志》),口二千八百二十一。”“万州户二千九百九十七。”“宋琼管总户一万三百一十七(据《宋书·地理志》)。万安军户二百七十,”“元代乾宁安抚司总户九万二千二百四十四(据元史·地理志),总口一十六万六千二百五十七。万安军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年,户“万州五千五百三十九,”口“万州一万七千七百二十”。户“万宁四千三百七十四,”口“一万四千三百零二”。户“陵水一千一百六十五”,口“三千四百十八”。[5]统计只是户和口,没有其他信息,无法辨别记录的人口中有多少是波斯人。在该志 “风俗”中记载:“番俗,本占城人在琼山者。元初,驸马唆都右丞征占城,纳番人降,并其属发海口浦安置,立营籍为南番兵。……元末兵乱,今在无几。其外州者,乃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坊、番浦,不与土人杂居。”[6]虽涉及民族成份和变化的内容,也没有人数,更未涉及唐以前的波斯人。

从唐代、南汉、宋、元至明永乐九年(1411)的人口统计,只有户和口的数字,没有其他的内容。至永乐十年,琼州“府总户八万八千六零六,民七万一千二百十二,黎一万七千三百九十四。”“府总口三十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民二十九万六千九十三,黎四万一千三百八十六。”户“万州民五千六百四十五,黎一百五十七。”“陵水民一千一百七十八,黎七十三”。[7]首次出现黎族人口,说明官府在人口的统计上是把一般百姓与黎族分开的。为什么波斯人不作单列统计就不得而知了。但事实上明代官府为镇压黎族起义,“盖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安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为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居山谷,仍以苗名。”,[8]而在人口统计中也体现民族成份。至正德七年(1512),在田赋中有这样记述:“万州户三千八百零九(民户二千九百四十一、军户一百八十三、杂役户六百七十八、马站户五十六、灶户三百二十六、疍户七十七、弓铺兵祗禁户五十六、各色匠户一百六十三、寄庄户七),口一万四千四百八十五(男子九千一十一、成丁六千五百二十一、不成丁二千四百九十、妇女五千四百七十四口)。”[9]只记述与纳税有关工种或人员性别信息,没有民族等其他记录。

而《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述的波斯人(穆斯林)去哪里?历代府州县志未载,后人无法解释这群人的行踪和去向。波斯人的统计是否也有像明代“永乐十年,抚黎知府刘铭伪增黎户一万七千三百九十四”[10]那样,地方官府弄虚作假的情况;或波斯人被掠为奴婢,不列入正常的人口统计。但唐代末至南汉土豪衰败后,这群波斯人的变迁在府州县志也未作交代,是否也会有归化不作单独统计或有意隐瞒呢?合理的猜测是部分人外迁,部分人被同化,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和群体中,波斯人群体的特征被弱化了。2002年出版的《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海南回族简况”介绍:“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歧视政策,海南北部、西部和东部的回族,已基本同化于汉族之中。唯有南部的三亚市,仍保留回族的聚居地,现有回族人口约6500人(2001年),居住于凤凰镇的回辉、回新两个自然村,成为海南回族的主体。”[11]

如果说人流动性较强,有时来无影去无踪,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很难让人信服。但有些东西是人类活动后无法带走或不愿带走的,又镌刻着人类活动的文化信息和痕迹,如墓葬,因深埋地下,不易被破坏,大体上保留着人类活动的烙印,人们通过挖掘实物获取信息,推测前人的活动轨迹。“20世纪80年代在三亚市和陵水县发现的5处穆斯林墓群(点)证明,早在唐宋时期,在海南岛南端漫长的海岸线上就有穆斯林活动。”[12]《海南省志·文化志》[13]把20世纪70-80年代从海南三亚至陵水海边有关穆斯林墓葬群的考古发现完整的记录下来,有“八人轿墓群”、“羊栏伊斯兰教徒古墓群”、“伊斯兰教徒古墓群”、“福湾伊斯兰教徒墓群”、“干教坡墓群”5处墓葬群和“军屯坡珊瑚石椁墓群”及“移辇遗址”。他们分别是:

“八人轿墓群,位于三亚市梅山镇(今崖城镇)梅东村南的八人轿坡海滩。唐至元。范围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原有墓100多座,现已被破坏,仅存墓碑一通,面向西北,高36厘米、宽35厘米。上刻明月、神鸟和阿拉伯文,汉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14]

“羊栏伊斯兰教徒古墓群,位于三亚市羊栏镇(今凤凰镇)回新村西南200米。唐至元。位于海边沙丘地带。面积1650平方米。已发现35座墓,皆为竖穴土坑,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没有葬具和随葬品。死者侧身屈肢,头在西北,面朝西,墓穴两端各竖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高47-55厘米、宽43-51厘米,碑首呈圭形、双峰形、山字形。用阿拉伯文刻《古兰经》、墓主姓名、死亡日期等。”[15]

“伊斯兰教徒古墓群,位于三亚市藤桥镇(今海棠湾镇)东溪村一公里番岭坡海滩,系省文物保护单位。唐至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80米。已发现100多座墓,有墓碑的60座。1978年发掘7座,均为竖穴土坑,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没有葬具和随葬品。死者侧身屈肢,头在西北,面朝西,墓穴两端各竖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高36-60 厘米、宽35-58厘米,碑首呈圭形、山字形、双峰形,刻圆月、卷云、花卉、生命树等图案。用阿拉伯文刻《古兰经》、墓主姓名、死亡日期等。在三亚市梅山镇(今崖城镇)梅东村、羊栏镇(今凤凰镇)回新村,陵水县英州镇福湾村还发现有此类墓葬,时代均在唐至元之间。”[16]

“福湾伊斯兰教徒墓群,位于陵水县英州镇福湾村东的石井路海滩。唐至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60米,发现唐至元时期伊斯兰教徒墓葬53座,已发掘(清理)1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无葬具和随葬品。死者侧身屈肢,头向西北,面朝西。每座墓穴两端均立珊瑚石墓碑一通,上用阿拉伯文刻《古兰经》、死者姓名、死亡日期,并刻有月亮、花卉等。”[17]

“干教坡墓群,位于陵水县英州镇福湾村西的干教坡海滩。唐至元。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50米,已发掘4座墓。皆为竖穴土坑墓,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无葬具和随葬品。死者侧身屈肢,头在西北,面朝西。每座墓穴两端各竖一珊瑚石碑,上用阿拉伯文刻《古兰经》、死者姓名、死亡日期,并刻有月亮、花卉等。”[18]

“军屯坡珊瑚石椁墓群,位于陵水县英州镇保墩村西的军屯坡海滩,系省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约有100座珊瑚石椁墓,发掘2座。墓室为长方形竖穴,用珊瑚石板构筑,石板打磨光滑,用企口榫卯结构,套合成长方形金字顶墓室。其中较大的墓长2.2-2.5米、宽1-1.5米、深1.2米,石板厚0.13米。墓室南侧砌一小龛,正中有一半身镇墓随葬品有珊瑚石人像,青瓷杯、壶、罐、碗等。”[19]

“移辇遗址,位于陵水县光坡镇移辇村东港坡河北岸的沙丘上。遗址东面是大海。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米,文化堆积层厚约0.5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梯形石斧、梯形石锛;唐代青釉四系罐;宋代饼足碗、定窑白釉洗、建窑黑釉盏、龙泉窑刻莲花纹碗、影青釉碗残片,至道元宝、熙宁元宝铜钱等。为新石器时代经唐到宋时期的遗址。”[20]

“穆斯林珊瑚石墓碑,系1984年陵水县英州镇土福湾出土,现藏于陵水县博物馆。墓碑高66厘米,宽47厘米,厚10厘米,由珊瑚石雕刻而成。碑额为尖顶,尖顶下雕有五座山峰形状,山峰下刻有‘生命树’图案,‘生命树’上端托起一轮圆月,圆月内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生命树’下端有一长方形,内雕刻锯齿形图案。此碑为唐代遗物。”[21]

从这些考古结果看,今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至陵水黎族自治县坡尾的海边(除三亚市羊栏、凤凰两地至今仍有回族聚居点外,其他地方没有聚居点),都有唐代穆斯林的墓葬群,说明这一带曾经有大量的穆斯林居住和生活过的痕迹,如是过往波斯人商船靠岸带货、补给等流动性较大的流客,留下一些零碎的文字记录和标记是有可能的,但要留下连片成带状分布的墓葬群等物件是不太可能的。如今万宁市境内未发现有穆斯林的墓葬群,市区内仅有“番村”的地名,只说明此地曾有波斯人居住过的印记。而陵水黎族自治县从南到北的沿海地区,20世纪70-80年代发现穆斯林墓葬群4处、遗址一处和墓碑一通。这些考古发现,是至2015年海南发现能大体上连成片和形成带状分布的穆斯林墓葬群,也只有三亚至陵水这段,尤其是陵水这段比较集中。再说从唐天宝七年(748)至今,已有1267年,能保存至今实物已是非常不易,要准确还原历史原貌是不可能的事。与《唐大和上东征传》描绘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奴婢住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有极其类似之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海南岛南部陵水至三亚的海滩陆续发现古代穆斯林墓葬群,说明唐至宋元时期曾有大批穆斯林在海南岛东南沿海生息繁衍。该碑是研究海南回族历史、来源及分布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2]

二、与海南冯冼家族势力发展趋势相吻合

与冯氏家族势力在海南的发展是吻合的。即南北朝“梁时就儋耳地置崖州(驻地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儋耳归附冯冼氏千余峒。”[23]是冯冼家族势力在海南兴起。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嘉奖“冼夫人招抚崖州有功,赐临振县(今三亚市崖州区境)汤沐邑1500户,赠冯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为崖州总管。”[24]冯冼家族势力延伸到海南岛的南部地区。“陵水县,隋大业中(大业六年,610年),始置陵水县。唐属振州(驻地今三亚市崖州区境),后属万安州。”[25]而今万宁境内的唐“万安(县)(下),本隶琼州,贞观五年(631)析文昌置,并置富云(下)、博辽(下)二县。”[26]因此,隋代的陵水县境早已纳入冯冼家族势力的治理之下,更早一点的陵水县境还有西汉设立的“山南县”,[27]而今万宁市境内的行政建置到唐贞观五年才从文昌县析置,万宁行政建置的设立比陵水晚21年。此外,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的英州、三才地区还有“福湾瓮棺墓群”、[28]“军屯坡瓮棺墓群”、“孟坡瓮棺墓群”等汉代的遗址,说明陵水的开发建设比万宁早,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会比开发晚的好一些,也是权贵和有钱人聚集的地方,若芳大首领应该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冯冼家族势力从西部的儋州延伸到南部振州和扩展东北部的崖州(今海口市境)。贞观元年(627)唐朝在海南设立崖州都督府,管理崖州、儋州、振州3州,隶广州都督府,标志着冯氏家族势力在海南政治权威的衰落,此时的冯氏家族成员在海南从政者少。这种由国家依靠家族势力治理地方,平稳过渡到朝廷公权的崛起,是中央集权加强对海南管理方式的尝试,为国家探索加强边境管控奠定政治基础,开创了新的范例。[29]至唐龙朔二年(622)才在海南岛东部设立万安州,冯冼家族对海南地方政务的影响应是力不从心了。

三、唐万安州行政建置和州治所迁驻地佐证

万安州,从唐龙朔二年设置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共1242年。州(郡、军)名(万安州、万安郡、万全郡、万安军、万州)虽有变更,州改郡,郡改州,州改军,军改州,军降为县,前后反复。历经唐、五代十国南汉、宋、元、明、清多个朝代,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撤销万州,设立万县止,万州作为海南东部政治中心的地位始终未改变过。唐时领万安、富云、博辽、陵水4县。万安州治所出现过几次较大的迁移,唐龙朔二年万安州治所在今万宁市境内,后迁移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尔后又迁回。宋代治所从万安县迁到博辽县(今属万宁市境内),后又回迁原址。在唐朝278年中,万安州治所驻地在今万宁市境内有203年,在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有75年。这些行政建置及驻地变迁,《新唐书·地理志》“万安州(万安郡)(下),龙朔二年以崖州之万安置,开元九年徒治陵水。至德二载更名万全郡。贞元元年复治万全,后复故名。县四:万安(下)、陵水(下)、富云(下)、博辽(下)。”[30]

明正德《琼台志》载:“唐龙朔二年,置万安州,治万安县通化都。开元九年,移治陵水。据《唐书》。宋熙宁间,废州为军,移博辽。《方舆志》作先移陵水,恐非。大观间,以其址治陵水县,而复移军于后廊村水口。《成化志》:用王祖道请。即今治。”[31]

关于唐朝万安州从万安县迁移到陵水县,又从陵水县迁回万安县,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琼州府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琼州府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琼州府志》[32]、明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通志》、万历三十年(1602)《广东通志》以及《太平寰宇记》、《一统志》等记载是一致的。谭其骧《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33]一文中谈及天宝七年(748)鉴真和尚滞留海南这段历史时,就万安州驻地作注为“万安州治所其时移在陵水县东。”说明谭其骧对唐朝万安州开元九年(721)迁移陵水县办公是持肯定的。

90年代《海南省志·建置志》载:“唐龙朔二年(662),增置万安州。万安州领万安县、富云县、博辽县、陵水县4县。州治所设在万安县通化都,治所遗址即在今万宁县大茂镇旧州村。开元九年(721),万安州徙治所到陵水县(驻陵水峒博吉李村)。贞元元年(785),万安州州治所复迁回万全县。”[34]

唐代万安州从万安县迁驻陵水县,又从陵水迁回万安县是没有争议的。万安州开元九年从今万宁市迁移至陵水,至天宝七年鉴真和尚飘流到振州,恰好相距27年,鉴真和尚在振州休整一年回扬州,路过万安州时应是天宝八年,于万安州治所贞元元年从陵水复迁回今万宁市相距36年的时间。《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写进入万安州,未涉及县名,那么进入州城,也即等于进入县城是一样的,冯崇债护送鉴真一行“至万安州,”也就等于送到陵水县。“州大首领请住其家,”说明若芳大首领的家就安在陵水县。也就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古代州驻县,一般是州与县署同在一处或同一城墙内办公。万安州管辖万安、富云、博辽、陵水4县。鉴真一行从三亚往海口方向走,途经万安州境,顺序是先到陵水,再到博辽、富云,最后才是万安。进入陵水县就等于进入万安州境,进入万安州城,也就进入陵水县城是等同的。

“冯崇债、冯若芳是冼夫人的第几代孙虽已无考,其为高凉冯氏之裔当无可疑。”[35]冯若芳作为冯冼家后人,是豪门望族的后裔。家族成员在官场混迹几代人,居住地应是政权中心的附近,不可能住在太远的地方。现在虽然失势,但经营地方多年,也积聚起广大的人脉和丰厚的财富,家族成员的生活环境是安逸的。若芳大首领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万安州治所迁驻陵水县境期间,《唐大和上东征传》描述他的家境和财富与后人的考古发现有极其类似之处,与冯氏家族势力在海南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唐代万安大首领冯若芳接待鉴真和尚一行的地点,不是在今万宁市境内,而是在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

注释:

[1][3]《唐大和上东征传》,[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点,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第1版。

[2]周德光《鉴真在海南岛上》,海南史志网站,2016年3月6日。

[4]《鉴真大师流寓海南始末》,2013年7月29日《海南日报》。

[5][7]《正德琼台志》卷十户口,点校彭静中,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19-221页。

[6]《正德琼台志》卷七,第149页。

[8]《海南省志·民族志》,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第1版,第400页。

[9]《正德琼台志》卷宗,第229页。

[10]《康熙琼州府志》卷三赋役志,点校颜艳青、赖青秦,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1页。

[11][12]《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24-225页。

[13]《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编,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出版社2011年第1版。

[14][15][16][17][18][19]《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编,第476-478页,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0]《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编,第348页。

[21][22]《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编,第577页。

[23]《康熙琼州府志》卷一《疆域志·沿革》,点校颜艳红、赖青寿,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5页。

[24]《海南省志·建置志》,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1版,第44页。

[25]《一统志·琼州府》(四种),点校董润丽、朱永慧,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页。

[26][30]《二十五史·新唐书》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第1版,第122页。

[27][34]《海南省志·建置志》,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6年第1版。

[28]《海南省志·文化志》,第473-474页。

[29]《唐代海南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见《岭南文史》2015年第4期。

[31]《正德琼台志》卷十三公署,第314、316页。

[32]海南地方志丛刊《道光琼州府志》卷首,点校李琳,2006年第1版,海南出版社,第13页沿革表。

[33][35] 谭其骧:《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作者单位: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猜你喜欢
鉴真陵水万安
陵水17-2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落物风险分析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万安
苏万安 藏石欣赏
在陵水错把大风吹过的地方当成故乡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
陵水共青团组织青年学习红色书法文化
海南陵水:用丰厚文化家底为旅游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