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栋朝日记历史文化价值探析[1]

2016-02-02 00:47罗湘君
岭南文史 2016年3期
关键词:日记铁路

罗湘君

胡栋朝日记历史文化价值探析[1]

罗湘君

胡栋朝(1870-1957),字振廷,番禺人,出生于黄埔村胡氏家族。胡氏是黄埔大族,清末这一家族先后出现了身兼三国领事的“黄埔先生”胡璇泽、上海实业巨擘胡耀廷、胡国良等族人。[2]胡幼年受业于香港皇仁书院,后被丁家立选入北洋大学堂学习铁路工程学。作为北洋大学堂首期学生,胡栋朝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899年毕业之际,胡栋朝以“英文第四,汉文第二”的优秀成绩公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著有《铁路指南》一书。当时的《申报》如此评价胡栋朝:“该大学设立工程专科五十余年,学生之考筑桥法,从未有得九十分之程度者,胡君独得九十八分,为该学堂冠”。[3]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胡栋朝受四川总督锡良之邀回国兴办铁路途中,获学部考试最优等生第九名,被赐为进士,仍坚持入川,川汉铁路宜昌至成都、重庆至宜昌段就是胡栋朝亲自勘定。光绪三十四年因与川汉铁路公司意见不合,胡栋朝离职服务于江浙铁路、闽粤铁路;宣统元年(1909)受唐文治邀请,就职上海高等事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教务长,为国家培养铁路工程后备人才。民国元年(1911)为进一步开拓自身见识,胡栋朝开始游历欧洲,其从上海出发,经日本、俄罗斯、瑞典、罗威、丹麦、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回国后,胡栋朝尽己所学,融汇中西,重新投身铁路工程界,为宁湘铁路、粤汉铁路测量出一批精确的数据以供施工参考。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程人才奇缺,而胡栋朝以丰富的铁路工程经验受到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青睐,广东省人民政府也对其十分倚重,胡栋朝也不负众望为广东发展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议案。晚年胡栋朝又醉心于国术研究,在担任文物保管员的过程中,致力于发扬拳术以强健国人体魄。

如此为国家铁路工程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技术人才,其所遗留日记及相关文献,尚未被学界所重视。故笔者于工作之余,整理出胡栋朝遗留文献,在此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一、为广州史册补载一位著名工程师

胡栋朝日记现藏于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由胡栋朝后人胡仲化赠予本中心)。该日记主要由读书笔记、日记、信笺、电报、明信片、读书札记、报刊等组成。日记记事起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止于1952年,历时56年之久,共数十万字。主要分为三部分:《回忆集》、《来往书信》与《记事日记》。《回忆集》主要是作者对早年生活的追忆,包括早年学术著作如《中国铁路》、《铁路教科书》、《太极拳教授法》等,记录胡栋朝自己的学术成果。《来往书信》主要为胡栋朝求学时期的家书和工作信笺,家书主要记录作者求学生活、学习成绩,家族事务;而工作信笺主要为作者在川汉铁路、苏浙铁路、南京湘宁铁路、上海实业学堂、中山大学等工作期间的工作报告、求职信、同事书信、电报等内容,所记内容相对繁杂。《记事日记》篇幅巨大,主要记载作者游历欧洲的见闻、日常工作内容、铁路勘测报告、读书笔记、官方诰敕、剪报、太极拳、养生药方、第二届广东省人民代表会议记录等事项。胡栋朝日记涉及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多方面内容,对于晚清社会变迁中的政治、经济、教育、交通、国际时政、各国风情等均有独特见解,而对于铁路及近代教育记录尤细。整套日记,以时间为序,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向人们展现出那段峥嵘的历史。

这样一位为国家铁路工程及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铁路工程师,学术界却对其鲜有专述。王杰的《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一文因注重点为教育,仅在北洋大学堂留学人才中提及胡栋朝,未作深入探讨;[4]詹同济在《詹天佑日记书信选集》中收录了詹天佑与胡栋朝的书信,肯定了胡栋朝对川汉铁路的贡献,但本书仅收录詹天佑的书信,缺乏对胡栋朝的讨论;[5]经盛鸿、开云撰写的《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论述了詹天佑担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前,胡栋朝与陆耀庭勘测川汉铁路的过程,但其把胡栋朝归为四川籍有待商榷;[6]茆萌在《唐文治年谱新编》中提及胡栋朝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教务长期间为学堂求购美国大学章程之历史,但作者对胡栋朝编写教材及改进学堂学科等努力并未关注,且考证胡栋朝为康纳尔大学铁路科博士与笔者所见胡栋朝日记自序略有出入。[7]相关研究或因研究对象不是胡栋朝,或因资料缺乏,均未能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并且所论述观点也未能尽服于人。因此,对胡栋朝日记进行研究,可向世人披露这位广州著名工程师鲜为人知的事迹和贡献。

二、为中国早期铁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史料

胡栋朝是清末有名的铁路交通人才,其在铁路方面的成就得到国际认可。据1906年《申报》记载:“(胡栋朝)得入美国工程总会发明造桥新法,工程总会特赠以金牌。”[8]故,铁路交通无疑是胡栋朝档案最耀眼的亮点,而现存胡栋朝档案中铁路方面的记载也层出不穷。

胡生活的晚清,中国铁路被各帝国主义把持,胡栋朝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列强通过借款、不平等条约把持淞宁(吴淞至金宁)铁路、芦汉铁路、汉口至信阳铁路、关内铁路、天津至卢沟桥铁路、正太(正定至太原)铁路、粤汉铁路、广州至三水铁路、沪宁铁路、道清(道口至清化镇)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镇江)、汴洛铁路等铁路的过程,深刻表达出对于收回路权的迫切之情,也为研究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交通史提供了有力佐证。

1906年,鉴于帝国主义垄断中国铁路,国内掀起了自办铁路的热潮,“上自督抚,下至平民,靡不愤英美诸国之垄断中国之权利也,莫不振振有词,收回自办”。作为铁路工程人才的胡栋朝,在四川总督锡良的盛情邀请下,正式决定回国协助四川兴办铁路。当时广东商办铁路公司亦向胡招手望其回粤,但胡以“川督延聘在先,并已赠送治丧费(恰逢胡栋朝母亲去世)一千元”而拒绝。当时清政府对于留学生十分优渥,回国后通过考试一般授予进士、举人身份。[9]同年7月由沪入川赴任途中,胡栋朝接受陈锦涛建议入京参加学部考试,后获得最优等生第九名,被赐为进士。11月,胡栋朝正式上任川汉铁路正工程师,回国首先效力于川汉铁路公司,工作两年之久,先后测量了川汉铁路宜昌至成都段、重庆至宜昌段。作为川汉铁路首批工程师,胡栋朝对于川汉铁路各项数据十分熟悉,其从人员选定、物资购买、工资发放到绘制图纸、上报数据均有参与,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川汉铁路各项预算、物资来源、参与工程人员名单及薪水以及修筑过程中的困境。如因经费有限,各方就筑路“有主先修宜万者,有主先修万渝者,有主由宜昌开工者,有主先修成渝者,有主先修宜万者,又有主先修万渝者,议论不一,莫衷一是”。又日记中对于胡栋朝等留学生斗志昂扬入主川汉铁路到因川汉铁路公司官商意见不一,拖延办事,贻误工期以致胡栋朝失望而归的描写十分丰富,暗示出晚清中国兴办铁路之困境以及留学工程人员报国无门的无奈。

除川汉铁路外,胡栋朝日记中亦包含苏浙铁路、宁湘铁路以及潮汕新宁惠潮铁路等路线并各铁路区位分析及收支预算,这些都是铁路交通史研究不可忽略的文献。工作之余,有感于中国铁路人才的稀少,胡栋朝还专门撰写《勘路训条》详细介绍了铁路勘测、车辆及车站选定、路线铺设以及铁路沿线资源等内容,以便工人迅速掌握铁路技术。另外,胡栋朝档案中还保留了相当部分任职期间的勘路报告,这些报告主要是其在江苏、浙江、潮汕等地工作期间实地测量所得数据,这对于近代铁路研究无疑意义重大。

三、对于西学东渐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学者熊月之研究认为,目前学界关于西学东渐研究中关于史料的发掘还存在很大缺陷,对于重要西书翻译员背景、翻译过程整理不足,且西学在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间影响研究不够。[10]胡栋朝自幼深受西学熏陶,年少时入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皇仁书院初为香港中央书院,招收学生多为“在中国受过良好教育、在殖民地与中国商行和家庭有联系的年轻中国人,经中文入学考试,实行中英双语教学,孙中山、陈锦涛、伍廷芳、王宠惠、唐绍仪等民国名流均为其校友”。[11]胡栋朝当时即以商行子弟身份入学,“在港时,初寓律敦治洋行,其后迁往族叔达朝之厚昌南北行”。这清楚地显示胡栋朝商贾子弟的身份。年少时就读的北洋大学堂也是一所效仿西方的新式学堂,以“兴学强国”为目标,分头等、二等学堂,开设律例、工程、矿冶、机械四门学科,毕业生或选派出洋,或委以洋务,相当于欧美大学本科。[12]胡栋朝记载,当时的北洋大学堂十分注重实践,“男于四月二十七日前往北戴河学习测量地法,早上七点钟携器具上山,约行半点钟始到,测山高下,量谷广狭诸法”等。另外,胡栋朝也留下了许多任职上海实业学堂教务长期间对于学校教学改进的建议。如:

查外国中学四年毕业,大学四年毕业,欲进大学者当习几何、三角,入大学第一年则习经纬几何,是经纬几何为大学算术之始也。而我中国先定章程中学五年毕业,而大学三年毕业,则中国中学五年级须与外国大学第一年科学相当,然后程度相符合,故五年级宜习经纬几何,毕业为止,则于中学五年内分习以上七种数学,而教授时间庶几充足,而数学程度亦与外国大学两相符合也。

这一材料是民国元年(1911)胡栋朝游历欧洲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改进教学意见。这充分显示胡栋朝积极推进西方教育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把西学引入大学外,胡栋朝也极力促成西学在家族的传播。

胡栋朝十分重视教育。他在日记中写到,设立学堂“一可以劝人为善,一可以致富贵联亲谊,一可以免提公款,一可以兴发进取之志气,一可以强种族”。由他一手促成的胡氏治道学堂也充分参考西方学制,分初、高二等班,每周功课不仅教授经学、算术、诗歌,而且开设物理、历史、修身、实验等课程。除教育外,西方生活方式也是胡栋朝认为家族应该提倡的。他寄给母亲的家书中显示:“男读西书,知洁净为人生最紧要之事……洁净之气多则人生疾病,不洁之气密则瘟疫出焉,不可不慎也,惟中国之人习惯而不觉耳。男谓宗中各处地方无论楼上、楼下须要洗扫干净,所有无用之物一概毁弃,以免生污秽之虫也。”又,深知家族事情繁琐,胡栋朝建议母亲效仿学堂教习值班的办法,“吩咐四嫂及三位姑嫂轮流值日,每人一日所有宗中事务自朝至夕,全归值日者办理。”针对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熟知西学的胡栋朝也提出“西国妇女皆不缠足,行动易,造事快,无脚痛脚烂之苦,其胜中国多矣,故男谓新侄女不宜缠足,亦此故也”。反映晚清变革之际,吸收西学的士大夫努力把西学引入普通民众家庭的实践。以上材料均见于胡栋朝档案,它不仅涵盖近代中国新式教育,而且更大程度上昭示出近代西方文化如何一步步进入传统士大夫家庭,为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四、为晚清以后的政治、经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加深,这在胡栋朝日记中也有记载。胡以卢汉铁路借款为例,当时盛宣怀认为比利时为小国,当无野心,遂与之签订借款合同,借款事既定:“英国内阁令英使询问我国政府,据最惠国条款,提出抗议,意欲染指,惟俄国与北京政府接近,卒得胜利也。”胡栋朝认为,除卢汉铁路外,关内及天津等地的铁路,均有英日俄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借款的影子,日记中还详细记载了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法国开始攫取广西至越南河内铁路开始,帝国主义如何一步一步通过铁路加速注重半殖民地进程以及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对铁路事业的影响,充分反映晚清政府政治上的软弱从而导致国家主权的丧失。在目睹了帝国主义的强大后,他表现出极大的为中国自办铁路工程的决心。为此,他在游历丹麦时写到:“沿途所观极足以发扬志气,见人之铁路如织,则思修中国之铁路,见人之城市如锦,则思修中国之城市,见人之街道整洁,则思修中国之街道,见人之机厂林立,则思建中国之机厂,此又情随事迁,志气日高,而使人振进作者也,感慨系之,慎自勉之。”

勘测铁路,沿途的经济资源也在任务之列。他在《勘路训条》提到:“倘山洞沟道挖出之土,内含矿苗煤斤,或有关系之石者,令公司搜出该各项一两样,查明标志后,由委员及公司各送一分,呈邮传部”。勘测川汉铁路时,胡栋朝提及云南的资源——铜锡盐:“昆明之东北有会泽,有铜矿,昆明之东南有个旧县,有锡矿,皆最出名。云南中部多盐井,产盐极多,丰的时候,盐卤汁自然涌出,煎之则成盐。”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无疑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除自然资源外,铁路沿线的商业市场也是重要参考因素。胡栋朝提交给邮传部的札,显示海清铁路的开发对于当地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海清铁路专为输运北盐交通利便起见,板浦、西坝两处每年输运盐斤不下数百万包之多,两商贾贩运各货为数亦巨,如豆饼、油、糖、麦粉、杂粮、布、棉花,南货、洋货等物亦为大宗,且近年各处制造勃兴,创设局厂,如新浦之海丰面粉机厂、赣丰豆油机厂,将来铁路运输货物,自必畅旺,相因互利,不特盐斤为然也”。这些数据主要是胡栋朝向邮传部阐明海清铁路之重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江浙经济发展之盛况。

新中国成立后,胡栋朝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他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言献策,先后向叶剑英主席提出“广州郊外马路开发”、“省府合署计划”、“广东公路开发”、“华南数省铁路开发”等计划,这些扩建马路、合署办公等建议也得到叶剑英的支持,对广东以至全国的发展意义深远。

除以上所列外,胡栋朝日记中还记载了作者晚年对于拳术以及医疗卫生的一些心得体会。如作者自撰《太极拳教授法》、《第一铁打酒药方》、《跌打药醋方》、《刀伤埋口止血生肌散》、《防饥救生四果丹》等创伤救治药方,这些医疗卫生知识无疑可以为工程人员野外工作提供医疗保障。另外,胡栋朝日记晚清家族史研究也有一定参考意义。日记中对于胡栋朝北洋大学堂毕业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高中进士回家谒祖时,家族虽显困顿,但仍耗巨资对他进行大肆宣传以争取足够的社会资源的描写十分丰富,反映晚清社会鼎革之际传统官绅观念之深入人心。

日记以其纪实性而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胡栋朝作为晚清铁路工程领域举足轻重的工程师,他的日记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深入记载了晚清中国铁路、教育等方面的弊端,对于近代政治经济亦有涉及,其可信度很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领域研究史料的匮乏现状,同时对新材料的发掘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论文为2016年度 “《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6GZY04)]

注释:

[1]按《胡适全集》的说法:胡适从留学日记起,不但重视日记的内容,而且很注重形式,如正文引文的款式,读书札记、诗文手稿、往来书信和剪报杂件的排列方式,标点符号的用法等都很讲究,前后一致。到了一定时候装订成册,题写封面,载《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页。也就是说,胡适把书信、报纸、读书札记等均划入日记的范畴,胡适与胡栋朝大致生活于同一时期,无独有偶,胡栋朝也把书信、读书札记等抄入日记之中,本文在写作中把这些文献统称为胡栋朝日记。

[2]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走进黄埔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4-55页。

[3][8]《广东毕业生新进士之历史》,《申报》1906年11月2日第9版。

[4][12]王杰:《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载《高教史研究》,2008年第6期。

[5]詹同济:《詹天佑日记书信选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

[5]经盛鸿、开云:《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7]茆萌:《唐文治年谱新编》,2013届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周君闲:《晚清留学毕业生奖励制度研究》,2007届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11]邓城锋:《中央书院学制分析》,载《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日记铁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铁路通信承载网常用接口协议转换应用研究
基于AutoLISP的铁路信号电缆统计软件设计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