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实践与探索
——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为例

2016-02-02 14:03王旭艳
文史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王旭艳



区县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实践与探索
——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为例

王旭艳

[摘 要]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为例,从举办丰富主题的临时展览、注重拓展展览辅助服务延伸内容、加强宣传、博物馆服务进社区进校园等方面,阐述了作为区县级的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不断创新思路,拓展博物馆服务内容与范围,发挥好其社会教育功能的探索。

[关键词]区县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实践;探索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核心功能之一。作为区域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闵行区博物馆,从本馆实际出发,通过自主办展、引进展及尽可能扩展展览辅助延伸服务的方式,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播知识、拓展视野,对民众进行爱国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效显著。

一、举办主题丰富的临时展览

临展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是现代博物馆的活力所在。闵行区博物馆属于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一座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闵行区博物馆紧紧围绕本馆功能定位并结合服务群体的实际,自2003年新的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以来,10余年间,举办了60余个主题丰富的临展项目,其中包括有以本馆藏品和区内马桥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依托主办的主题展览,有以促进居民对于区域历史、上海城市风貌、老上海城市文化了解为主题的展览,有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举办主题鲜明的爱国爱家教育的展览,有以科学普及为主题的展览,有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系列精品文物展,还有以区域居民的文化文化创作为主题的展览等。诸多丰富主题的临时展览,对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进居住群体对区域历史、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了解,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对参与者进行爱国爱家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因为举办的临时展览中有来自本区居民的文化创作,这无形中拉近了博物馆与居民的距离,使博物馆不再神秘,博物馆的服务更具亲和力。

二、拓展展览辅助延伸服务内容

展览延伸服务是对展览的深度解读,其目的是增强展览的效果。为了增进观众对展览的了解、理解,2011年起,闵行区博物馆注重举办主题临时展览辅助延伸服务内容的提供。

(一)推出临时展览讲解服务

讲解服务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人工或者借助外部设备(如语音导览器等),对展览内容、展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展品背后的故事进行解读,使展览变得通俗易懂,促进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有效了解与理解,使观众通过观看展览获得知识与信息,接受艺术的熏陶。为了使博物馆举办的每一个临时展览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2011年起,闵行区博物馆对举办的临时展览提供讲解服务,周末同步推出定时讲解服务。观众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调整参观时间,享受博物馆提供的定时讲解服务。

(二)增强展览的直观性、趣味性

博物馆通过展品的展示来向观众传递知识与信息。展出的展品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美绝伦,观众在观展时时常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绝佳智慧和高超的制作技艺,同时产生了对展品制作工艺的强烈好奇。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增进观众对展品及其制作工艺的了解,闵行区博物馆举办的主题临展,都会专门劈出一个版块,介绍展品制作工艺及制作过程。如,在举办《巧夺天工——江阴博物馆藏金银器精品展》时,展出的金银器装饰纹样繁密,尽显金银细工的独具匠心。为了增强观众对展出文物制作工艺的了解,展览对展品采用的鎏金、镶嵌、锤、错金银、掐丝、炸珠、錾花、累丝等古代金工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解读。

(三)以展览预期目标为导向并期推出多项延伸服务

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闵行区博物馆引进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颜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迹展》主题临展。展览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了革命者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执着追求和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为了达到展览的预期目标,闵行区博物馆一方面通过组织全区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馆参观,另一方面,为了能够使未到博物馆观展的观众、驻闵部队广大官兵、驻闵高校学生、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上海市闵行区启德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感受红岩精神,学习红岩精神,使他们从中学会珍惜、懂得爱国,配合展览,制作三套《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迹展》流动展板,在全区13个镇(街道)文体中心、春申文化广场、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17支驻闵部队、区内高校、上海市闵行区启德学校等40家单位进行了巡展。

2012年闵行区建区20周年,引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远去的背影—老上海人文图片展》主题临展。该展览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历史照片资料为依托,展示了上海自开埠以来西方工业文明及经营管理方式的浸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市政建设的推动。为了达到办展的预期效果,展览期间,邀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顾音海研究员做《上善若水 海纳百川——上海历史上的开放与创新》专题讲座,同步制作《远去的背影——老上海人文图片展》流动展览,在全区67所初中、高中巡展,围绕展览内容同期举办素材自命题征文及一等奖征文演讲比赛。

三、加大博物馆及博物馆提供服务的宣传

与多数区县级博物馆遇到的公众知晓率不高一样,闵行区博物馆面临同样的问题。知晓率不高必然致使观众的参与度不够,服务群体不够广泛,为了提高博物馆在区域居民乃至上海市民中的知晓率,增进大众对于博物馆及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认知,提高博物馆主办主题活动在区域居民乃至上海市民中的知晓度和参与率,2011年起,闵行区博物馆主办的每一个主题临展项目,在原有宣传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区“闵行电台”上下班高峰时段循环播放办展信息、利用本区政务网平台,将办展信息发至13个镇(街道)文体中心及利用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本馆微博微信微媒体平台发布办展信息,另一方面,在全区13个镇(街道)文体中心、全区近600余个村(居)委、流动人口密集的证照中心等安装易拉宝、张贴海报、发放参观券;在办公人员比较集中的区府大楼、各局行张贴海报;向4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发放参观券;深入馆址附近11个居委会等方式宣传博物馆服务,加大博物馆主办文化展览的宣传力度。因为加大了文化宣传的途径和覆盖面,引来了区内更多观众的到馆参观,同时,因为博物馆举办展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馆址附近的居委将博物馆确定为暑期到居委实习学生的学习园地。

四、在主题活动中注入更多的博物馆内容

为了促进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闵行区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感悟历史,接受教育,闵行区博物馆在做好日常免费开放和服务的同时,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科技节”“闵行科技周”期间,紧紧围绕相应主题,与区内学校举办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充分运用博物馆场馆资源,与共建学校举办少先队入队仪式,议程中增加博物馆知识问答、小队员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博物馆探秘有奖活动等环节,加强学生责任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祖国文化我传承,历史责任我担当”的种子。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 叙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1]。作为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闵行区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对民众实施社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后,将继续探索博物馆教育融入本区教育体系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之责。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

(责任编辑:盛天)

[作者简介]王旭艳,女,副研究馆员,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副馆长(上海,201199)。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1-0055-02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