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东征孙吴诸葛亮为何不谏阻

2016-02-02 15:57
南都学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

朱 绍 侯

(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 开封 475001)



刘备东征孙吴诸葛亮为何不谏阻

朱 绍 侯

(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刘备即皇帝位不到一个月,就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蜀汉大臣包括赵云在内,都出面谏阻,唯独诸葛亮不表态、不谏阻,原因何在?根据魏侍中刘晔的议论,推断诸葛亮不谏阻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自知与刘备的关系,不如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亲密,“疏不间亲”,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自己如持反对意见,必然引起刘备不满;二是刘备东征是向群臣显示“威武自强”,表明刘备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这就使诸葛亮为避免阻碍刘备展示“威武自强”之心态,而不敢谏阻,也不敢出谋划策。

关键词:东征孙权;刘备;诸葛亮;不谏阻

公元221年5月,刘备即皇帝位还不到一个月,就想要出兵东征孙吴,为关羽报仇。当时蜀国的文臣武将都认为时间过于紧迫,且东吴并不是蜀国的敌国,置曹魏于不顾,而先与吴交战并不合适,所以群臣一致反对东征。其中以刘备最信任的四弟、翊军将军赵云的谏言最为中肯,他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吴则自服。曹操虽薨,子(曹)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游,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1]《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784

赵云的谏言是从大局出发,认为蜀国的主要敌国是曹魏,而不是东吴,因此不应先与吴国开战。战局一开,就会拖延很久,反使魏国坐收渔翁之利,故建议要早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上游,以讨伐魏国,必然会得到关东义士的欢迎。赵云的谏言,是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进入四川、汉中后,还定三秦,占有关中,然后打败项羽为借鉴的,很有参考价值,但刘备已被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的思想冲昏头脑,一概不听。

东吴的孙权,听说刘备要东征为关羽报仇,从吴蜀联盟的角度出发,给刘备写信请和,被刘备“盛怒”拒绝。东吴的南郡太守诸葛瑾(诸葛亮胞兄)也给刘备写信劝阻他不要东征。诸葛瑾在信中说:

奄闻旗鼓(指军队)来自白帝(重庆奉节),惑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指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臣)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指汉献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但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如反掌。[1]《吴书·诸葛瑾传》,989

诸葛瑾虽然是吴国大臣,但所言都是从三国实际状况出发的,与赵云的谏言颇有一致之处,且较赵云所言更为深刻、透彻。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注中说:“诸葛瑾之言,天下之公也。使汉主因此与吴解仇继好,魏氏其旰食手!”[2]卷九十六,2190意思是说刘备接受诸葛瑾的意见,曹魏的统治者就吃不好饭了。可是,刘备已听不进诸葛瑾的劝谏,而使曹丕坐观“鹬蚌相争”而坐收渔人之利了。

对刘备东征为关羽报仇,吴、蜀两国都有人谏阻,唯独诸葛亮不发一言,其实从刘备在夷陵惨败后,诸葛亮所说的“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不令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1]《蜀书·法正传》,794。法孝直即法正,他原是刘璋部下,为刘备定蜀提出很好的建议,刘备对他言听计从,故诸葛亮有此议论。但对议论略作分析,就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说明诸葛亮也不同意刘备东征;二是说明法正就可制止刘备东征,即使东征,也不会倾危,不会败得那么惨。既然如此,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谏阻东征呢?为什么刘备东征时,诸葛亮不给刘备东征出谋划策呢?胡三省对诸葛亮不谏阻刘备东征,有个说法:“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以汉主怒盛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兵势无常,在于观变出奇,故曰:‘孝直在不必倾危。’”[2]卷六十九胡三省注,2205胡三省的评论,认为“观孔明此言,不以伐吴为可”是正确的,而说因刘备盛怒而不可阻,就不谏言,那么法正为什么就可谏止,道理并未说清,特别是说蜀居上游,可以顺流取胜,这与法正不在毫不相关,说来十分牵强。总之,胡三省对孔明不谏阻刘备东征原因,并未说到要害处,仍留下千古谜团,至今难解。最近笔者读《三国志》,看到两件事对我有启示,可能与诸葛亮不谏止刘备东征事有关,想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第一件事,是魏文帝曹丕在听说刘备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就召集群臣议论刘备能不能东征事。群臣都说不能。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关)羽。羽死军破,无缘复出”。唯独侍中刘晔说:“蜀虽狭弱,而(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1]《魏书·刘晔传》,404刘晔提出刘备东征的两个理由:一是刘备坚持东征,目的是向群臣以示“威武自强”,说明自己有能力处理蜀国大事;二是表明刘备与关羽“终始之分”,即不愿同生,但愿同死的哥们名分和义气。关于这两点深意,连远在北方的刘晔都能看得出来,聪明智慧的诸葛亮岂能不知。诸葛亮早就明白“疏不间亲”的道理。他知道自己与刘备的关系,远不如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密切。故凡是遇到与关羽有关的事,诸葛亮不是说好话,就是回避。如马超投奔蜀汉,刘备欲重用马超,关羽很有意见,就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与谁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自负),“乃答曰‘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翼德关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超群’”[1]《蜀书·关羽传》,778。关羽接到信后,就非常高兴,其实诸葛亮是故意用美言取得关羽的欢心。现在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自己如持反对意见,肯定会引起刘备的不满,当然以不表态为上。但更主要的是,诸葛亮明知刘备东征,是为向群臣示以“威武自强”,说明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而且这个以示“威武自强”的主要对象就是自己,诸葛亮就更不敢发言了,对东征还怎么敢说三道四,故对刘备东征只能听之任之,连出谋划策也不敢提及了,以避免对东征有干预之嫌。对此,笔者从第二件事中得到印证。

第二件事,就是刘备在夷陵与吴军对峙时,黄权曾向刘备建议说:“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易进难退,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1]《蜀书·黄权传》,846这是很好的建议,黄权不顾个人的安危,甘愿当先锋为刘备探路,以保障主帅的安全。刘备应给这样的忠臣以奖励,而他不仅不接受黄权的建议,且一反常态,把黄权调离前线,改任为镇北将军,以镇抚江北。对刘备此一举措,笔者是百思不得其解。在读了《刘晔传》后才明白,这是刘备向其部下展示“威武自强”。他认为黄权的建议干预了他的指挥权和战略部署,于此也明白了此次东征赵云为什么没有参战,那是因为赵云提出反对东征的意见。这些情况都说明,为了东征以示威武自强,刘备已听不进任何意见。只是在夷陵惨败之后,刘备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夷陵战败,黄权还在江北,他的归川之路,已被吴军切断,黄权不愿降吴,而归附了曹魏,当时有人谣传,黄权因降魏,其家属已被蜀国收斩。黄权不信。其实在蜀国确实有人建议,因黄权降魏,要收斩黄权家属,刘备制止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黄权家属)如初。”[1]《蜀书·黄权传》,846刘备是说当初黄权的建议是正确的,他不接受,反把黄权调到北方,是错误的,故而是刘备辜负了黄权,黄权不得已而归附曹魏,黄权没辜负我刘备。可惜,刘备清醒的太晚了,已铸成大祸,连诸葛亮也不谏阻,其责任皆在刘备。

[参考文献]

[1]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责任编辑:岳岭]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2-0015-02

作者简介:朱绍侯(1926—),男,辽宁省新民市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4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
读懂刘备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刘备与徐州
相面
不划算
刘备的爱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