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6-02-03 22:40伍国果谷明信鲁鹏孙文成金容浦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伍国果+谷明信+鲁鹏+孙文成+金容+浦勇

摘要: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文章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04-02

近几年来,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大力的调整,特别是对本科层次的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设计,以及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检测和现场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1]。

20世纪末,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对于机械类专业,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少学时、精内容、宽适应”的指导思想[2]。基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学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这门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是《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制工艺学》等课程的综合。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研究,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将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有机地整台为一门课程的内容;提出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兼顾掌握工艺装备知识,增加了先进制造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知道传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整合原来的机械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把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立体化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素质。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制造工艺中的零件工艺分析,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3];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板书授课,即单纯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信息量少,教学难度大,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也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调整:一是,该课包括到许多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过程、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等,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一些现场机械加工的视频资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教学更加容易,学生学习更加直观,更利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二是,改变“老师唱主角,学生只听”的单一模式,主要采用的有情境引导法、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提问教学法和讨论研究教学法等。对教学内容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自学教材中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上台助讲知识相近的章节,然后教师在后面补充完善;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掌握不好、分辨不清的问题;最终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而老师只是自己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在课堂中培养了分析、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源于实际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实际生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和实际结构内容进行交叉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可以从实践中找到感性认识,在实践的时候能从理论中找到原理技术支持。比如:刀具的几何形状及参数这部分内容,先是专业老师讲解刀具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等基础知识,然后由实训老师带领学生在车间磨刀,在磨刀的过程中学会刀具角度参数的选择以及对刀具角度的认识;在普通车床、磨床、铣床、钻床与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室的机床设备,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各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如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同时给学生复述理论课程上老师讲授的相关内容,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在课堂上教师口授与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问题,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各占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主要侧重于所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应该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目标。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改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实行全过程考核+综合设计开卷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减少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重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开卷期末考试由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统一确定开卷内容,主要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为主;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其中实验考核采用课堂限时实验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情况、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等。期末综合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

四、师资队伍改革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近年来,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学院在一些机械类相关企业中,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在职进修或培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亲自带队每年的学生优秀工程师培训;学院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科研与技术开发;教研室直接从企业调入工程师作为教师进行培养。目前,学院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均具有至少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既使教师能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了自我的工程实践水平,又使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五、结论

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即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使教学更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按照课程目的,使学生具有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佐营.应用型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688.

[2]张树仁,刘薇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65-66,32.

[3]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94-95,124.

[4]韩变枝,王栋,张银喜.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86-88.

[5]钟建琳,王红军,刘忠和.问题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59,6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