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探索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某学院为例

2016-02-03 04:53杨建敏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朋辈理工科辅导

杨建敏, 张 程, 郑 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探索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某学院为例

杨建敏, 张程, 郑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高校大学生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是发挥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存在学生认识不足、参与度低、学生能力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应通过完善朋辈心理互助三级网络、开展朋辈团体辅导、加强朋辈互助队员培训机制等建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朋辈心理互助;理工科;互助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

近年来,90后大学生成为校园的主力军,他们善于言谈、充满活力、独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存在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力弱、人际交往少等问题。他们与80后、70后的辅导员观念不同,年龄又有差距,这造成了一定的沟通障碍。大学阶段是学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校园生活中,学生要承受学业、情感、生活上的困惑与压力,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和处理,可能发展成为极端严重的情况,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就业以及情感等个人发展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已层出不穷。目前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资源匮乏,心理学专业辅导员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在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理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利用同龄人解决周围学生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扰,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一、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内涵

朋辈通常是指同年龄者、年龄相当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高校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2]。朋辈心理互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等各种问题时,往往求助于自己的朋友,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获得情感上的关心、安慰和鼓励[3]。

向同龄朋友诉说,是大学生遇到困惑时常见的求助方式,困惑者在同学面前不会感到拘束,他们有共同的语言,能够顺畅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能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助人者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朋辈心理互助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应时刻恪守两个最基本的理念[4],一是积极改变的理念,积极引导被辅导者树立乐观向上的情绪体验,将消极的情绪体验转化为乐观向上的情绪感受,促进自我成长。二是助人自助的理念,是朋辈心理互助的核心理念。在朋辈辅导过程中,被帮助者身上所出现的问题使朋辈互助队员产生共鸣,相同的经历可能会使得互助队员产生同样体验,导致无法正确处理问题,因而互助队员要提高自身素质,达到与被辅导者一起成长的目的。

二、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教育工作渐渐步入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朋辈心理互助队员自我认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预约咨询的人数增加、心理委员能第一时间发现信息并及时汇报给辅导员等方面。但在实践过程中,理工科院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一些困难,从该学院来看,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工科大学生对朋辈心理互助的了解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低

师范类院校一般会设有心理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氛围相对浓厚,学术研究更加深入,而理工科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氛围,普通学生参与度、认可度低,加上理工科高校学生文学素养较低,心理问题频发,因此,非常有必要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朋辈心理互助队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朋辈心理互助队员要想胜任这一工作,就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做事风格。但具有这种综合素质的学生一般会竞选学生会、艺术团、科技协会等发展成熟的学生组织,参与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人数不多,学生对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认同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朋辈心理互助队员虽然经过基本的辅导和培训,但和专业从业人员有很大不同,他们年龄偏低,人生阅历少,和有心理问题同学接触过程中,很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并且作为朋辈,他们可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和疑问,有时会把对方问题投射在自己身上,反而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对朋辈心理互助队员培训指导不到位

理工科院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少,一般由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学院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教育工作,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工作指导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培训指导比较欠缺,使得某些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不能很好开展,或者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三、 理工科院校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探索

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教师相对缺乏,专业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较少,很多是辅导员兼职担任,但辅导员自身工作繁忙,很难将太多精力投入到心理咨询中去。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更多受过培训的学生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理工科高校朋辈心理辅导:

(一)完善朋辈心理互助三级网络

选拔一支兴趣高、素质强的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学院可以成立心理协会,同时各年级学生会设立心理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形成学院心理协会——年级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学院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的基层防线,他们最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辅导员扫除心理工作盲点,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发挥朋辈互助的感染力,帮助老师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学院心理协会、年级心理部可以团结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协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更多同学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二)开展朋辈互助团体辅导,朋辈心理互助进班级、进宿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避免各类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团体辅导是区别于个别辅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例如破冰训练、自信心训练、领导力训练等,通过“团体”的方式去辅导他人,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大学生不断成熟发展。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朋辈辅导的目的不同,其辅导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以适应性教育为主;二、三年级以促进团体成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协作能力为目的,四年级是为了促进学生与社会更好接轨,做好工作准备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院校可以建立团体辅导预约机制,成立朋辈心理互助小组,接受班级预约,根据班级、宿舍情况开展相应团体辅导,以达到加强班级、宿舍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凝聚力,增进同学友谊的目的,让平时内向、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三)建立朋辈心理互助队员的培训和督导机制

培训和督导既是朋辈心理互助队员工作职责的要求,也是其提高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理工科院校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请专业教师、网络授课、讲座报告、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对全体队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培训督导,提高互助队员的素质,使部分朋辈心理互助骨干队员掌握团体辅导方法,由最初老师设置团体辅导的培训方案,到最终能够自行设计团体训练内容,自行开展团体训练,达到互助的目的。

(四)建立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室,为朋辈心理互助提供便利场所

理工科院校要重视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建立团体活动室、谈话室等功能互补的互助服务平台,给学生开展团体活动或个体咨询提供场所。通过心理互助,自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在解决自身问题时大学生不可磨灭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加强理工科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任重道远

在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理工科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的途径,值得研究和实践。

(一)高度重视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开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必须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学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本身就是对朋辈互助工作的一种肯定。教师及学生开展工作会更加卖力,更加充满干劲。学院内应委任一位老师负责本院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主要负责朋辈互助工作的日常开展,重要活动项目的指挥和监管、朋辈互助队伍组织管理以及活动经费的申请等工作。只有把组织建设好,才能保证朋辈互助的有效开展并取得理想中的工作效果。学院领导应在培训、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应有的支持。

(二)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朋辈心理互助氛围

90后大学生每天都使用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广播、报刊、海报、展板、橱窗、微信、微博等宣传媒体,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互助交流平台,扩大宣传影响面,让心理互助队员在互助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及归属感,形成同学们喜爱、乐意参与的“关注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有显著成效,但由于该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均未完善,尤其是对互助队员的培训督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及解决,需要后续工作继续开展实证分析和研究。高校要站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高度来重视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构建更完善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体系,做到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5-10-14].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傅博娜,张敏,张慧.朋辈心理互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高校辅导员学刊(心理与交往),2009(10):42- 45.

[3]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3):52-56.

[4]林识音,虢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7-219.

[责任编辑]巴永青

2016-01-12

杨建敏(1983—),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2.016

G641

A

1673-5935(2016)02- 0051- 03

猜你喜欢
朋辈理工科辅导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