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2016-02-03 04:53徐月欣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学院

徐月欣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转型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徐月欣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随着国家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政策的出台与落实,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独立学院的迫切任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围绕分型培养、融入职业化教育两个方向进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要做好专业能力分析,依据现有专业能力,通过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落实实践教学、加强从业技能培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措施,构建强化实践应用的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自1999年以来,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独立学院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既区别于传统本科高校、又区别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随着国家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政策的实施,独立学院作为本来就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更应抓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寻求生存空间。

许多独立学院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综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办学条件和传统优势、生源特点等因素,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地方和区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1]312。可见,应用型本科才应该是既懂得理论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与就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即既有高于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有高于一般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毕业时就能符合岗位需求,缩小企业招不到急需人才、而大学生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的“剪刀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生源状况的差异性,利用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转型时期独立学院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方向

独立学院是介于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办学类型,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产物。其办学层次决定了生源的特殊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但见多识广,个性突出,素质参差不齐。从学生层面看大众化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只有基于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社会层面看,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更要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倾向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相对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欠缺。可见,独立学院要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符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根据岗位需要,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应重点围绕两个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是基于学生特点,实行差异化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学习进度等,让其突出特长,成长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基于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出足够的选择空间,设置不同的培养路径,给予学生多方向成才、发展的充分支持。分型培养思想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基于社会需要,融入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是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2]。职业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足够的基础理论、适用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教学,提供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基础平台。而专业知识教学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应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建议

(一)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定位,是对人才规格具体、准确的描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社会需要和本科教育理念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方面的质量标准”[1]312。许多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有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理论性[3]四个不同层次的描述,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规格也不同,反映了人才需求类型的不同。人才需求类型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类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使得独立学院在适应社会对人才不同需求转变的同时还要为学院的发展选准目标、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独立学院只是笼统地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不加以明确、具体的说明,极易模糊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的界限,不仅难以体现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也难以为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明确标准。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遵循“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按照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岗位上一线人员的人才需求标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明确表述。其中,知识方面,要有高于操作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必过深,但要“够用”;能力方面,要有高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面向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素质方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养,既能全面发展,又有个体优势,体现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要做好专业能力分析

每个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职业能力,它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反映了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职业活动或情境中展现出来的基本素质,是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即既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当前需要,又能较好地应对岗位变化的挑战,实现快速转型。职业能力的确定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不同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同,所需的职业能力也有差异。所以,独立学院的职业能力确定还需结合专业的就业岗位,在明确每个专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就业岗位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抽象出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分型拓展能力,依此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培养目标既不脱离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理论性,又突出独立学院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应用特色,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三)依据专业能力构建强化实践应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完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课程的性质、进程安排、课程活动方式等,课程体系的调整首先是课程结构的完善。

1.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既要能满足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要加大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淡化普通高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传统框架,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拓展性教育”四个课程模块。

模块一,通识教育课程。该模块以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等素质教育为主,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必修课程以及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的全校性任选课程。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前沿性、应用性与灵活性。

模块二,专业教育课程。此类课程是达成人才规格、形成核心应用能力的关键。该模块以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等专业教育为主,着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涉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等类别的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必须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打破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职业为导向,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时效性,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同时更知道“怎么做”,做到“知行统一”。专业教育课程一般是以专业必修与专业限选相结合的形式来开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由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共性课程为主,专业限选课主要体现专业的方向性,体现岗位需要,适当兼顾技能证书考试需要,以实现分型发展为目的。

模块三,实践教育课程。该模块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确保学生就业需要。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独立运行的实践类课程,也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拓展性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独立学院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一样,在实践课的开设上属于短板。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中明确,转型高校的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4]。因此,独立学院课程结构中至少必须保证实践教育课程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30%,以真正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模块四,拓展性教育课程。该模块主要以拓宽专业口径、挖掘个人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具体而言,拓展性教育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创新、继续深造、更好适应工作需要,用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能力进行的选择性学习。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使共性提高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身心健康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以强化实践能力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固然需要开设合适的实践教育课程,但仅有课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将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保证教学成效,否则,实践性课程就形同虚设。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受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开展模式、实践教学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首先,要建设一批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且能有效使用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除了运用传统的开发方式外,还可以借鉴职业院校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厂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5]。这样的实践基地、校内基地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和课堂教学上,较为方便快捷地在具体载体上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做中学,实现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操作能力的协同发展。在校外共建的实习基地则可以用于较长时间系统的专业实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要尽量以案例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实习内容与专业教学的有效对接。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例,可以将该项教学活动与实习工作结合,也可以尝试“校企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最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估[6],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则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有明确就业意向或已签约的学生到就业意向单位或签约单位实习,既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再次,要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监督、检查与控制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涉及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效果及反馈等多个层面,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将评价的视野投向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将学生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并重,既要对学习的效果、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评价,更要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从而不断验证所学知识技能,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从业技能培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许多行业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成为学生毕业时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为此,学院应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职业导向性和适用性;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能反映持有者能力和水平的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在任选课程中专门开设此类课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职业发展的职业资格教育,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以拓宽就业途径,为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教育部在2012年就提出明确要求,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7],因此,以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又要加强创新创业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创新学分,将达到规定水平的创新成果计入创新学分,允许学生用于充抵部分任选课程学分,并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参考,以鼓励学生创新,为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三、结语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凸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特点,只有根据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将强化实践和应用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中,而且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才能形成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生存能力,在与转型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定位准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转型时期独立学院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任务。

[1]江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312.

[2]陆卡娅.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高教论坛,2006(4):24-26.

[3]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等.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3.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2-22]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5]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06-107.

[6]陈鹤鸣,汝一飞.本科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C1):107-10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5-12-16].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9/201404/166881.html.

[责任编辑]尹健

2016-04-11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学立项研究课题(2010GZ126)

徐月欣(1965—),女,山东招远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2.024

G648.7

A

1673-5935(2016)02- 0081- 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