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守中”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观的影响

2016-02-03 05:53岳利峰于海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霍 磊,魏 玲,梁 媛,岳利峰,马 鑫,韦 娜,于海容

(1.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老子“守中”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观的影响

霍 磊1,魏 玲2,梁 媛3△,岳利峰4,马 鑫4,韦 娜4,于海容4

(1.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中”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有尚中观念。《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思想对其养生理论影响深远。故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老子“守中”的诠释,得出“守中”的核心即是“把持虚静”。进而从“道法自然”与“法于阴阳”、“阴阳冲合”与“阴平阳秘”、“见素抱朴”与“节制嗜欲”、“致虚守静”与“恬惔虚无”4个方面分析了《内经》养生观与老子“守中”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

守中;《黄帝内经》;养生观;老子

“中”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有尚中观念。《内经》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在很多篇章中都有重中思想的痕迹。本文将对少有人论及的老子“守中”思想进行梳理,谈谈老子“守中”思想对《内经》养生观的影响。

1 《老子》“守中”的出典及诠释

在通行本《老子》第五章中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句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作“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历代学者对“守中”的解释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中”做“适中”、“不偏不倚”讲。如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翻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为“议论太多,注定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1]。张松辉注:守中即遵循着不偏不倚的正确原则。他认为老子这里讲的“中”,很类似孔子提倡的“中庸”,也即“过犹不及”的原则[2]。此说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者,无过不无不及之平常之理,乃天常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3],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道之意。

第二种观点把“中”解释为“契”。如朱谦之认为“守中”同《尧典》“允执厥中”之“中”,作图籍解。朱谦之在《老子校释》中有“此章守中意同此,盖犹司契之类”,罗运贤、高亨均同此说。罗运贤曰:“中亦契也。为政不在多言,但司法契以辅天下,所谓无为,正此意耳。[4]”高亨说“老子盖谓有国者守其图籍而已,不必多教命也。”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本质上就是“虚静”、“无为”之意。如蒋锡昌《老子校诂》“此‘中’乃老子自谓其中正之道,即‘无为’之道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人君‘有为’则速穷,不如守清静之道之为愈也。”许抗生注:吴澄说“中谓橐之内龠所奏之处也”,即指风箱中间。守中,这里意即保持住天地中虚静的状态[5]。因而陈鼓应认为:“守中”作“守沖”解,持守虚静之意[6]。张默生、冯达甫、卫周、陆元炽等均同此意,这也是学术界多数人的看法。

除上述对“守中”的基本注释外,王弼、河上公还从心智层面上给予了很好的解释。对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王弼注为“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龠而守中则无穷,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龠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求也”[7]。河上公认为“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开口辞必有祸患,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8]”

上述把“中”注为“契”,文字训诂上没有问题,但从上下文语义来讲,是不符合老子原义的。持第一种观点把“中”做“适中”、“不偏不倚”解者,有其合理之处,但并没有完全把握住老子的思想。因而我们认为,“守中”的核心即是“把持虚静”,也可以理解为“无为”,当然也含有“适中”“中和”的意思。老子的“守中“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9],老子的守中思想主要体现在对道的论述上,而儒家则侧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老子的“不如守中”的“中”正是万事万物发展过程中最原始本真的中和状态。

2 老子“守中”思想与《内经》养生观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思想对其养生理论影响深远。通过以上对老子“守中”思想的内涵分析,探讨其与《内经》养生理论的关系。

2.1 “道法自然”与“法于阴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作为处事的法则贯穿于一切活动,要求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即自然法则。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人要想“长生久视”即健康长寿,就应当效法自然阴阳消长的规律而养生。只有敬重自然规律,遵从自然之道,才是真正的“正道”、“中道”,这也正是老子“守中”思想的精髓所在。

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在《内经》许多篇章中均有论述。如《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人体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理活动表现。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在“法于阴阳”思想指导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四时养生的方法,并概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果不能顺应四时阴阳之气而养生,则疾病丛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论述。

2.2 “阴阳冲合”与“阴平阳秘”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进而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出了阴阳的对立、互根与平衡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人体也应当如此[10]。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人体最佳的生理状态,阴阳出现了太过或不及便属于病理状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甚至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危急状态。可见,保持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内经》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最好的养生状态也就是达到了阴阳的平衡,也即是阴阳“中和”的状态。

2.3 “见素抱朴”与“节制嗜欲”

老子认为多欲、不知足是损害生命之源,主张控制欲望,调节身心,满足健康,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求人们“处其实,不居其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种寡欲、知足、素朴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同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内经》强调指出,对于各种欲求都要加以节制,要“志闲而少欲”,“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和喜怒而安居处”。只有这样,才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最终达到“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健康长寿目的。如果“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则会“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神去而病不愈”。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则会“半百而衰”。俭朴知足,能使心志保持宁静,形体免于劳倦,自然就会体健而多寿。

2.4 “致虚守静”与“恬惔虚无”

老子提出“归根曰静”、“致虚极,守静笃”,认为只有做到“虚极”、“静笃”,才能抗拒各种“可欲”的诱惑,保持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于虚静中积蓄力量,孕育新的生机,这样也才能合乎“道”[11]。这也是老子“守中”的基本含义。

老子这种“致虚”、“守静”的观点对《内经》调神摄养的养生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内经》认为“恬惔虚无”则神志内守,真气和顺,生化安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素问·痹论》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惔虚无,真气从之”,“清静则生化治”,从而各种病变将无从发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圣人”之所以能“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是因为他们“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因此若要体健少病、益寿延年,则要在顺应四时、节制嗜欲的同时,努力保持一种清虚守静的心态。

综上所述,《内经》养生思想的确立与具体内容不同程度地受老子“守中”思想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完善,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医养生学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医理论精髓,指导人们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1]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3.

[2]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M].长沙:岳麓书社,2008:28-2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19.

[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

[5]许抗生.帛书老子及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81.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81-82.

[7]王弼.王弼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15.

[8]河上公.道德真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

[9]史德新.论老子守中思想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J].求索,2010,5:113.

[10]鲍霞.老子对《内经》养生观的影响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8.

[11]陈力.略论《老子》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24.

R212

:A

:1006-3250(2016)07-0879-02

2016-01-22

霍 磊(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妇科学理论及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梁 媛(1982-),女,安徽明光人,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E-mail:zhongyijichu7@ 126.com。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