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琵琶艺术的美学品格

2016-02-03 06:44邓思佳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与时俱进

邓思佳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刘德海琵琶艺术的美学品格

邓思佳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刘德海琵琶演奏和创作审美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从他对琵琶技术继承与发展、技术与艺术、文化与艺术的认识方面表述美学思想,分析了他的琵琶艺术是曲学、哲学、美学相互渗润、融为一体的结晶,他的琵琶艺术的美学品格就是意随曲动、人琴合一、委婉流畅、浑然天成,他的作品和演奏形式具备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四个特征,满足了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学品格;底蕴修养;民族神韵;与时俱进;人琴合一

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也是当代琵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地位,除了高超的演奏技巧、独特的演奏风格外,主要是他深邃的音乐思维、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琵琶音乐创作.探索刘先生琵琶艺术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琵琶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刘德海琵琶艺术美学品格的特点

每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都必然有一套美学体系。刘德海先生有着与其他琵琶大师不一样的色彩,他是演与教的结合、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家的结合。解读刘先生艺术的美学品格必须追根溯源,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同时又要看到推陈出新、循时而进是刘先生又一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他的艺术活动始终贯穿了与时俱进这根红线。他把目光投向广大观众、投向广聚观众的国内外舞台,使曲学、哲学、美学相互渗润,融为一体。他集众家之长,形成富有个性的演奏风格。这就是意随曲动、人琴合一、委婉流畅、浑然天成,深邃而从容的音乐语言,丰富而新颖的音乐音响,规范中透着灵动。使技与艺、形与神、情与气、气与力、内在于外在高度协调统一。观看刘先生的演出,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种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赋予音乐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气韵生动的综合艺术表现,是一种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进入化绚烂为平淡的意境。即只要音乐表现需要,各种技巧就能以最合乎目的的方式运行。

二、刘德海琵琶艺术美学品格形成的基石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艺术修养是刘德海先生琵琶艺术造诣的根基。1937年8月13日出生于大上海的刘德海,世代书香,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从小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曲艺、戏曲艺术,自幼学习各种民族器乐。在乐感方面耳濡目染,在传统文化方面潜移默化。1954年拜浦东派演奏家林石城为师,得到大师真传。1957年考入中央音院,又师从崇明派曹安和、平湖派杨大均二位大师,并向汪派代表人物孙德裕学习,他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化为己有。并从三弦、二胡、古琴、古筝、京胡等姊妹器乐艺术中吸取营养,广泛研究平弹、大鼓、京昆等多种艺术形式。1970年他担任中央乐团的独奏演员,1983年起任中央音院的教师、副院长,多次与外国著名乐队和指挥家合作演出,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舞台实践机会和经验也更多。见多识广,久经打磨,不断积累,刘德海先生身上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为他对琵琶艺术美的传承、发现和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原则贯穿于刘德海的教学和音乐理念中

刘德海先生特别强调对弹者美感的训练、审美鉴赏力的训练,强调不要把技术与艺术、音乐与文化分开。并说作为艺术工作者,要讲学术不要讲心术,要讲流派不要讲宗派。这是大师人格与情怀的坦露,才华与思想的凝结。著名表演艺术家钮镖就指出:“过去不少老艺术家文化底子本来不高,但是他们刻苦学习,文化水平非常深厚。现在我们的演员不少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却体现出严重的艺术修养不足。演员要在表演上秀逸脱俗、传承上有悟性、创新上有灵性,就应功夫在诗外,需要通晓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许多演员需要补上的就是文化底蕴这一课,没有文化底蕴演不出历史感和时代感。”不少学演奏的人,我们会感觉他们在演奏时,人是人,曲子是曲子,弹者只不过是技术层面上的发声工具,如此而已。原因正是欠缺足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缺乏快速全面掌握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所以从来没有进入音乐真正的核心。

(二)刘德海先生的演奏极具分寸感和韵味

艺术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度”、就是有韵味。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先生在谈到舞台表演时曾说:“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演员好像不懂得什么是放松了,在台上浑身用力,青筋直暴,让人看了吃力,好的演员表演时是不让人感觉到吃力的,这与演员的修养有关。也就是说,好的演员是靠内在的东西去感染观众,而不是靠卖力去刺激观众。”中国的古典艺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讲究韵味,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刘先生在讲《十面埋伏》中的强力扫弦和扫拂时就说,为了避免噪音,宁可减弱声音的强度,也要保持声音的美。我们观看刘先生演奏《霸王卸甲》第一个音节的起式,从音色、气息到表情动作就是沉郁的、节制的、凝重的,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情绪在里头。此曲随着左臂的拉起垂下伴随着泛音的戛然而止,剑落人亡,不禁让人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慨叹,真可谓曲已尽而意无穷了。在戏曲舞台上,他非常重视“做”派,“做”是演员通过表演对人物进行诠释和品味,从而呈现给观众以“美好”的形象。这个“美好”是观众对美的需求,也是演员对美的升华。

(三)刘德海先生的演奏极具艺术感染力

无论哪一种艺术,感染力都是重要的部分之一,这种感染力就是艺术的价值,也是艺术美的张力。在技巧运用不成问题的时候,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在于演员的气质和神韵。而神韵气质之有,是腹中墨水形于外的表现,必须内外兼修。京昆泰斗俞振飞说过;“所谓像与不像,气质是第一位的。老师什么都能教你,就是气质不能教的,就是爹娘也没办法教的,只有靠自己修。”一个修字,道出了艺术不二的法门,止于技的艺术,只能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进于道的艺术,才能使人获得整个艺术世界。刘德海先生演奏时举手投足之间的那种功夫、气度无不昭示着大师的独特气质、风格和美感力量。

三、刘德海琵琶艺术美学品格形成于发展的关键

师古不泥古,与时俱进,赋予琵琶演奏艺术以时代气息,是刘德海先生把琵琶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的关键。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美,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掘美的内涵。艺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美感,在刘先生看来琵琶艺术的传承既是文化的传承,亦是审美传承。刘德海先生是一位琵琶技艺忠实的继承者,又是一位积极的改革家。他演奏的传统曲目,决非老一辈演奏家的翻版,而是有取又舍,有推崇有扬弃,他继承的是老一辈大师的思想精髓、传统曲目的精华及前辈对艺术勤勉执着的态度,而不是亦步亦趋。对于继承与发展,刘先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他说首先要尊重传统,学会传统的基本功,只有学会了、会扎实了材谈得上运用,才谈得上创新。从刘德海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审音度势”的过程、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一)刘德海先生不断探索使演奏技巧更具科学性的方法

科学性是所有艺术存在的共性,因为各种艺术一旦能成为“艺术”,都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就琵琶演奏而言,高超的技巧、丰富的表现力首先源于演奏方式的科学规范。而最科学的演奏方式只有一个,所以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限的。正如刘德海先生所言:“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他没有终点,我还会一直爬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所编著的《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将琵琶技术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他在文中强调技术训练的实质是美感的训练,弹跳本质是阴阳之美、轮指本质是曲线之美,并强调追求力度要以手形、灵活、放松、美感为前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弹者明白如何练习和演奏更科学、更有效、更具美感。

(二)刘德海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

社会越发展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把“根”留住,我们的根就是传统文化。没有科技与国防,一打必败,没有国家民族文化,不打自败。琵琶作为民族器乐,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离不开它的母体中国厚重的文化的。刘德海先生站在世界审美的角度,在吸收国外音乐创作的精华的同时,始终坚持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在创作语言和风格上注重符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习惯和审美习惯,在国际舞台上呈现个体化差异。例如对旧曲“霸王卸甲”、“大浪淘沙”的改编,既符合音乐的规律,有传统元素,又有新的元素。在这些乐曲的演奏中,都加入了刘德海自己的思想和音乐理念。

(三)刘德海先生不断创新提高琵琶艺术的品味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气、神、韵、味、风”等概念,它主要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与作品中的客观内容的圆通浑成。刘德海先生在创作中,充分调动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及国外器乐之间存在的相互变通因素,使琵琶曲目不断丰满,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艺术鉴赏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随着各种不同的作品角色的演绎,能文能武、能刚能柔,收放自如,表达着乐曲中复杂多样的情感。例如《人生篇》最著名的“天鹅”,他于1984年创作的琵琶曲,用优美的旋律,把天鹅纯洁、优雅、美丽的形象呈现给观众,表达对洁身自好、积极向上情怀的追求,此曲中运用天鹅抖动翅膀的“反正弹”、“拍弦”手法,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在《白马驮经》中,他将长轮贯穿全曲,并升华为具有哲理的“歌唱”,表现白马慢慢长路负重而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他还将西方音乐中的“大连线”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深呼吸”运用到他的琵琶创作,如《草原小姐妹》中描写小姐妹在雪地里艰难前行时运用的音乐气息长而连贯,让人感到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四)刘德海先生的演奏和创作具有时代气息

艺术的生命在于推陈出新。爱默生曾说:“是否永远不落后世代,是评价一切艺术作品的标准,”刘德海先生的智慧在于站在人生制高点上的一种谦虚、在于不断创作紧跟时代的音乐作品。在八十年代后期,刘德海先生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期。这一时期刘德海创作了“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怀古篇”、“乡土风情篇”等等。

刘德海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演技、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国内外的广大观众,他对艺术宗教徒般的虔诚、海纳百川般的吸取,无处不顾及到美的演奏和创作,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探索,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中国古典美学讲究一个“品”字,德艺双馨、桃李满门的刘德海先生所孜孜以求的尽善尽美的人品和曲品,正是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本质和一些深层次规律。刘德海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及他对提高琵琶艺术审美价值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德海.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优化数学教学
高职院校工会工作需与时俱进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
信息化时代基层党建如何“牵手”互联网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改革口语测评方式,提升口语测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