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传统,传承精髓
——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16-02-03 17:34王天姿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王天姿(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



铭记传统,传承精髓
——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王天姿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在我国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下,针对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的边缘化和失传的问题,保护和继承传统音乐对我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社会在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必然要发展,但是如何衡量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不灭的情况下,更好地寻求发展,这是每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者在做深入研究之前应该要明确把握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做过一期关于“铭记·传承”的专访,访问了四位当代京剧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在访谈过程中对于京剧现状和对未来的期许,四位名角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引发了笔者对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这期《艺术人生》访谈,对于京剧传承发展的问题就出现了两个声音:老旦名角袁慧琴希望未来京剧老旦会有更多的新名角、新曲目,而不是死学前辈经典,我们可以理解出两个含意:一是希望京剧要有创新创作而发展,二是希望京剧能够百花齐放,追求不同的风格特色;梅派艺术男旦传承人胡文阁则表示不想要发展,在他看来梅兰芳大师所留下来的京剧艺术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中的经典,他说:“能够完完整整老老实实传承就已经是超人了”,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出他认为传统的京剧艺术更重要的是原原本本的传承精髓。的确,我国的传统音乐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反观我们现在所发展的状态,似乎有些脱离了“传统”二字。经过数百年打磨发展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只有在实实在在延续其精髓的前提下有所发展,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传统的脉不断,才能真正让传统音乐继续传承下去。中国传统音乐要不要变一直是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什么该变、什么不该变成了传统音乐的一大难题,其实这归根结底还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以音乐的形式记录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风俗、文人喜好、宫廷娱乐、宗教信仰等,并在历史更替的过程中不断延续、发展,直至现今被研究整理归类并统称为“传统”音乐。音乐的特殊属性以及时代的发展变革,使传统音乐同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化的特征。以传统民歌演唱来说,在民间的传承还能够保持它原有的特色和韵味儿,但现在对其传统民歌的新说法称为“原生态唱法”,而在专业院校的教育中,民歌演唱被称为“民族声乐演唱”,并且借鉴西方美声的发声方法,这对于专业演唱的发声方法来说是更加科学规范,可是两种唱法在语音语调和发音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加之本身对于都市生活的青年一代来说,就没有民间生活体验和各地方方言的认知,运用不得当就会失去民歌独具特色的“味儿”,这对于传统音乐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歌曲的传承是有偏差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本应该是相辅相成,但就其现状来看,变异性的发展强过传统音乐所固有的传承,发展也被专业化的教育所束缚,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二、传统音乐受众群的问题

纵观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现代化中心、全球化扩张、信息化大爆发、西方音乐和多种多样的通俗音乐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得以弘扬到世界的同时,也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阻碍。如今的音乐,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及消费的‘娱乐’活动,极少看到传统音乐还具有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所有音乐的发展是以人为本,为群众服务的,城市现代化取代了民间劳作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心,传统音乐已经不再是主流音乐,对传统音乐在民间文化的实际应用也日渐消逝,如机械化操作取代人工劳动,劳动号子渐渐失传等。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局限和失传的威胁。

《艺术人生》的这期访谈中,也提到关于京剧怎样能吸引更多观众的问题,主持人朱军说到,其实并不用担心受众群年龄段的问题,人们在成长中,随着时间的积累,欣赏者对艺术感受的沉淀,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自然就会不一样。在现代主流的中国乐坛中,传统音乐要么被西化,要么被用来点缀流行音乐,还美其名曰“民族风”,而这些只是音乐文化的一种交流、融合、创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来说这只是起到了一种用更符合现代大众品味的形式来传播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我们已经意识到现实社会给传统音乐带来的威胁,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反思,历经千年还存活着的中国传统音乐必定有其深厚的内涵底蕴,我们是否真正传承延续了这其中的精髓?既然传统音乐已经不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音乐,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对其深入挖掘整理,然后像复原考古文物那样尽可能地复原中国传统音乐,并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以此来铭记我们的传统音乐。而对于传承,更应该加大研究深度,把握住传统音乐背后强大的民族价值,然后再用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民族音乐形式去诠释其传统的精髓。也只有这样,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在这个时代肩负起承上启下的传承重任,让越来越多的国人被传统音乐强大的民族魅力所感染。

三、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者的责任

正如这个社会有紧跟时代潮流的人,也有固守传统的人一样,中国传统音乐也是需要有人追求发展创新,更要有人“返璞归真”,寻回传统音乐的根基,保护传统音乐不断传承的命脉。特别是在如今,外来音乐文化不断涌入,我们民族自己的音乐面临逐渐被边缘化、淘汰和无从记录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学者,更需要有一份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感。第一,我国对非遗的保护起步较晚,很多保护工作做得还不够透彻,这就需要研究学者们用更深入细致的态度,通过田野调查、民间采访等方式,大量挖掘收集和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资料,延续我们民族音乐的历史,留住我们传统音乐的命脉,尽可能多地保存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让后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的内涵;第二,带有一份社会责任感,用强有力的文字唤醒人们的民族自觉性和民族凝聚力,呼吁更多的人重视传统音乐,为中国传统音乐多样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