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君子品格 传承优秀家风——“君子与家风文化”天津论坛综述

2016-02-03 19:23
哲学分析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家训

李 杨

重塑君子品格 传承优秀家风——“君子与家风文化”天津论坛综述

李 杨

2016年4月7日至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君子与家风文化”高端论坛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成素梅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钟会兵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君子与家风文化”主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哲学语境下“君子人格”的概念分析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梁世和研究员以《论语》为例,列举了16种常见“人格”类型——圣人、贤人、仁者、大人、君子、成人、善人、中行、狂者、狷者、知者、有恒者、野人、小人、鄙夫、乡愿,指出在理想人格中,君子人格是儒家人格中距离普通人最近的,最为忠实的人格。“君子人格”包括“智”、“仁”、“勇”,其中以“仁”为体,以“智”、“勇”为用,三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安会茹指出,“君子人格”的理论依据就是自身的本来之善,而君子就是在恢复人在恢复本来之善过程中的一种人生境界。“君子人格”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为学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在于成就自身与外界,所以能够笃行信道,做到下学而上达,从而与天地合其德,扬弃小我,这时人与自身、社会、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止于至善的生命状态。天津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张健教授从陌生人社会的角度说明,“君子人格”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与应变性,认为“君子人格”既要符合时代潮流,又要继承传统精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思远助理研究员指出,儒家的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生活实践,这种道德的实践也就是儒家的生活方式。儒家的“君子人格”最为重要的便是“仁、智、勇”三达德,体现着儒家礼仪规则、道德实践等生活方式。良好的家风,其价值基础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其导向就是培养家庭成员的君子人格。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陶武副研究员借戴震的观点指出,“君子人格”的特征务在闻道、乐于教化、兼有欲乐,同时君子也如常人一样有欲望,只是这种欲望需要以“仁”为标准进行调节才能彰显有度。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马斗成教授指出,人类文明的产生离不开思维文明,思维文明的核心便是品格,这种品格又可分“思维的君子品格”与“思维的非君子品格”,其中“思维的君子品格”呈现出自明、谦逊、包容等特点,“思维的非君子品格”则包括了自暗、自负、他愤等特点;思维君子品格的培养,家庭是最关键的场域。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明副研究员指出,人文儒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主体,“人文君子观”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与灵魂,家风教育是人文君子观时空连续性与家族特殊性内在统一的具体展现,人文君子观则是家风教育具有内在稳定性与总体规约性特质的学理支撑。当前,我们应将“君子人格”全面上升为“人文君子观”,引领培育当代好家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孙钦香助理研究员以回归《论语》文本的方式,运用舍勒关于人格的定义及其人格本身的多项维度,详细论述了《论语》中“君子人格”所包含的精神情感行为、道德价值、真理价值、家庭、乡党、国家等共同体先天形式,以及敬畏和信仰维度。她指出,君子人格有助于成就高贵的立体精神人格,改变现代人的平面化与庸俗化的命运;同时,君子人格需要吸纳现代人权、公民意识和“法人”人格观念,在政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中确立现代个体价值原则。君子人格分别在社会、自身两层面的调整与坚守,需要紧密配合、上下通达,如此才能在困境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极高明智慧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批判能力。

二、实践层面中“君子人格”的具体展现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季林研究员指出,作为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夫妻是家庭的重要纽带。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君子除了有拯人救世的道义、行仁仗义的情怀、谦恭礼让的胸襟和恪诚守信的风骨之外,对幸福婚姻也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君子与金钱、家务、子女教育、性、情等方面的透视,李季林揭示了幸福婚姻与君子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尊重、自由、爱情、民主、平等、关怀、交流、信任、忠诚与财富是构筑君子幸福婚姻的十大要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孙伟研究员借荀子的观点指出,孝虽然有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一面,但它并不会因此而僵化,只要求子女对父母的愚忠愚孝,因为这其中还有“义”的作用。“义”起着重要的调节忠孝性质和程度的功能。如果一个人做事符合“义”,那就是忠孝;反之,如果一个人只对父母尽孝,虽然遵循了孝的规范性,但他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孝,因为,他可能没有遵循“义”的要求。所以,忠、孝、义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杨明辉助理研究员论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道”的含义与实现路径。他认为,儒家君子的取财之“道”,是儒家之大“道”在经济伦理上的展开,它包含天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等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济伦理对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可以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等途径促进儒家君子钱财观的现实转化。

三、“家风”文化与当代价值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辉研究员指出,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包括“仁”的彰显、“礼”的践行与“和”的实现,这种古老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依然能够彰显重要价值,对个人人格塑造、健康家庭营造与社会风气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礼学中心主任刘增光博士指出,“家风”之说源于中国自先秦以来以经典为依据的风教传统,同时与中国人的气化宇宙观有关联。汉学与宋学对“风教”的两种理解,可以为现代中国的家风建设提供借鉴。中国人重家,有着以天下为家的家文化。家教、家训、家礼、家范等,都是家文化的表现和载体。孔子研究院宋冬梅研究员指出,孔子后代注重“诗礼传家”的家风,形成了孔门家族英才辈出、世业克昌的亮丽风景,不仅促成了齐鲁大地文明之乡、礼仪之邦的敦厚民风,而且影响到我们民族品格的形成。在当今立足本土,回望传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吸收传统家训的有益成分,借古鉴今,构建适合时代主题的家训文化,增加幸福生活的砝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发贵研究员指出,作为亲人之间的纽带、人生的重要路标,“家风”是这一生命共同体的“声音”,是规范家庭成员,使之成人的“文明的徽章”。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指出,“家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杨畅研究员指出,家庭幸福的获得感是每个家庭共同追求的,而这一获得感的体现则从礼仪培育来提升家庭文明水平、从生活教育来增强家庭融入能力、从养老扶幼来强化家庭责任担当、从婚姻承诺来助推家庭美满和谐以及从矛盾调解来消除家庭问题隐患等五个维度来体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余治平研究员通过对淮安余门家风族规、辈分字谱为个案的儒学考察,指出家风对于社会基层治理的伦理意义与现实价值。他指出,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宗族治理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风、家训、谱牒、族规的修订普遍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江北余氏耕读堂“五常”、“十德”的家风直接来自儒家学说,新近修订的“族规十二条”则仁义底蕴十足,“余氏耕读堂辈分字谱”不仅包含仁义、忠孝的儒家道德功夫论,而且强调文治武功、国泰民安,涵摄力强,辐射面广,境界层高。在今天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促进江淮农村底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建永副研究员以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一门祖孙三代以及陈寅恪等名门世家的家风传承为例指出,家风是世代积累形成的影响家庭成员德行的一种价值观念。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着民族精神的风貌,维系着个人、家族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是精神信仰建设的支柱力量。中共天津市河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英从实际工作出发,介绍了天津市河西区在家风建设中的几点成功经验,一是发动全民参与,扩大好家风好家训的覆盖面;二是拓展活动载体,例如社区道德讲堂、快乐营地、半边天家园、家长学校等,丰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的内容与形式;三是立足家庭阵地,打造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先进典型。王英指出,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着人们的心灵,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凝聚传递正能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并持续深入开展相关活动,以营造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城市氛围。

最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发贵研究员对大会发言做了总结点评,指出此次论坛是一次学术上的盛会,肯定会对新时期的家风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并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君子与家风文化”的下次论坛。

(责任编辑:肖志珂)

李杨,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家训
贾康研究员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简介
郭占恒研究员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