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通寺建筑看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演变

2016-02-03 23:00ZhaoHui
山西档案 2016年4期
关键词:佛寺寺院佛教

文/赵 慧 Zhao Hui

从显通寺建筑看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演变

文/赵 慧 Zhao Hui

Observe the Layout of Chinese Buddhism Evolved from the Xian Tong Temple Buiding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印文化的相互影响下,汉地寺院的平面布局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该文以显通寺为例,对不同历史时期,汉地佛教寺院以塔为中心、以殿为中心、以阁为中心以及注重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显通寺;汉地佛寺;平面布局

古印度(天竺)称寺院为僧伽蓝摩,有精舍式和支提式两种。东汉初年,天竺僧人摄摩腾来华, 明帝于洛阳城西门外为其立精舍,后人谓之“白马寺”。但是现在的白马寺大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早期的白马寺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无从得知。但我们从始建于汉明帝时代、香火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五台山显通寺中可以洞悉汉地佛寺的演变。

一、早期佛寺的建筑平面布局

我国佛教寺院从汉魏始即深受“舍宅为寺”之风的影响,它的平面布局除石窟寺外一般多采用院落制。佛寺布局大致经历以下儿个阶段: 以塔为主体阶段;以塔为中心, 殿为辅助建筑阶段, 以塔、殿同为中心阶段;以殿为中心, 塔为辅助建筑阶段;以阁为中心,塔、殿为辅助建筑阶段。

以塔为中心,殿为辅助建筑这种形式从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从石窟壁画等文献上可见其间也曾有过以塔、殿同为中心的布局,但还是以前塔后殿为主,这一现象在南北朝犹其盛行。自南北朝末期到隋唐,佛寺布局如唐初道宣和尚《戒坛图经》所示,塔从殿前移置殿后,说明至迟从唐代开始佛教徒的崇拜重心由佛塔转为大殿中的佛像。隋至初唐时期的佛寺继承了南朝大型寺院设立别院的做法,寺院并不是按照不同佛教宗派建立的,而是在一个大型寺院之下建立别院容纳各个宗派,“各院拥有独特的布局,这样的体系对后世的佛寺在不同的层面有着不同的影响。”[1]从晚唐至宋代,镌造大体量佛像之风盛行,寺院遂以高大的佛阁作为标志性建筑,以殿阁同为寺院的主体建筑。而随着禅宗的兴起,“伽蓝七堂”风行,佛塔不属于七堂范围,佛塔则移置于主寺旁的别院中。

二、唐代之后的佛寺布局——以显通寺为例

晚唐的会昌灭法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各教派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禅宗由于不立文字、讲求顿悟,净土宗也不讲高深理论,根植平民大众,从唐末到宋佛教恢复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因宗派间差异减小而导致别院功能降低甚至消失,五代至宋代寺院的形制更加趋向于宫殿式式的布局。

自宋元之后直到明清,一方面佛教净土宗一家独大,另一方面由于材料所限单体建筑体量大不如前。所以佛寺基本呈现以佛殿、佛阁为中心纵轴式平面布局,并且由于不以单体建筑为主要表现对象,寺院的建筑组群和院落的配置更加得到重视,五台山的显通寺即是很好的例证。

显通寺的平面布局总体上是从山脚沿山坡展开的纵轴式布局,这是自宋以来寺院组织建筑的主要方式。显通寺充分利用五台山难得的自灵鹫峰到菩萨顶延展下来的轴线上难得的一大块平地,从旧时的别院塔院寺山脚下的牌坊(当然在明代之前塔院寺作为别院建筑不会这么完备)开始,拾级进入山门,沿轴线上有天王殿、大慈恩延寿殿、大白塔、藏经阁;然后进入显通寺主院,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阁等依次纵列。

显通寺为五进院,若加上塔院寺两进院共有七进院,四周建有连廊, 还建有方丈院等别院以及伽蓝殿、祖师殿等配殿,还有铜塔、厢房、大钟楼、僧舍、厩库、禅堂、粮仓等附属建筑。显通寺总体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是国内汉地佛寺历史和规模最具有代表性的寺庙。

由于塔院寺原本属于显通寺别院,中心建筑是高大挺拔的白塔,平面基本呈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布局。从山脚的牌坊到全寺最高处藏经阁,场地大、地形高差大,显通寺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轴线上各进院落根据地形高低建立在不同的标高上,在规整的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实际上却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借助建筑体量、院落空间大小以及附属建筑的不同取得建筑上的变化。通过纵长的轴线加强了山地寺院建筑及空间的联系性和凝聚力,在侧轴上形成塔院、花园、禅房等布局排列有序的院落群。从塔院寺开始、大文殊殿前、大雄宝殿前、无量殿前、千钵文殊殿前经过起承转合的手法,形成几个不同的给人心灵震撼的空间,到铜殿所处的高地达到游览体验的高潮。大体量的玲珑而肃穆的白塔、庄重典雅的佛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并凸显了显通寺的宏大。可见显通寺经历代磨练,根据自身的地理特点,依照佛寺平面组织的仪轨,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佛寺以塔为中心、以殿为中心、以阁为中心以及注重建筑组群的不同平面组织形式。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山西历代佛寺建筑与环境艺术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F062)

(责任编辑:无尽藏)

[1] 王维仁,徐翥.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J].南方建筑,2011,(4).

K879

A

1006-9652(2016)04-0036-02

赵 慧(1962—),男,山西忻州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佛寺寺院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Fantasy and reality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