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家训传承研究中的方法论探微
——以福建民间家训为例

2016-02-04 07:09陈桂蓉
唐都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家训家族民间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1)



民间家训传承研究中的方法论探微
——以福建民间家训为例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001)

民间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平民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区别于经典家训遗产的主要特点是训主地位平实而训诫影响面小;训诫传承以乡村姓氏宗族为基本单位;训诫内容以经验形态为主而缺乏理论提炼。当前,发掘传统家训家风的时代价值已然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需要。在民间家训传承研究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方法论的把握:一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共性研究中彰显个性;二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传承优秀家训内容的前提下倡导形式的多样性;三是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扬弃传统民间家训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坚持乡土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统一,在尊重宗族价值取向的同时引领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民间家训;传承;研究;方法论

近年来,在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路中,家训家风的整理研究逐渐升温。除了传统家训经典备受青睐外,民间家训的挖掘与修复热潮也此起彼伏。这些散见于民间的家训资源无疑是祖国家训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应如何进行挖掘,如何传承和研究,这是当前民间家训工作者和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以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传承和研究这份珍贵的遗产至关重要。

一、民间家训的定位及其传承特点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形式,通常是由家庭、家族的尊长对家人及晚辈的教育训示。这种教育训示因其家庭、家族的地位、名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而有着见诸文献与“述而不作”之分。前者集名人家教思想之智慧,诉诸笔端,以昭后世。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家训经典,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弟书》、嵇康的《家诫》、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及曾国藩的《教子书》等无疑作为家训文化瑰宝而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而后者则缺乏史料文献,主要依靠代际之间的口口相传和尊长的言传身教来实现。但无论何种家训,它们的“资治”“教化”功能皆是同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参见《孟子·离娄上》。。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必然逻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人;一家让,一国兴让。”*参见《礼记·大学》。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典型范式,地位十分显赫。

若将祖国家训文化比作一座百花园,民间家训只能是园中无名的小草。区别于史上那些名家的家训经典,民间家训因其训主地位的草根平实、训诫的社会影响力小而未能获得官方的提点与认可。概而论之,其主要特点有二:

1.家训传承以乡村姓氏宗族为基本单位

民间家训散见于百姓之中,多以乡村姓氏宗族为传承单位,常见于祠堂、族谱等姓氏宗族的承载体中。如福建汀州南山镇严婆田村的严婆家训,教诫全村的林姓族人。教诫的内容除了族人朗朗上口、口口相传的诸如“做人要勤正,做官要廉明,做事要顺天”;“人帮帮情义,自立立骨基”;“树寻倒吊根,人思过背恩”等警句外,还在林家祠堂(严婆故居)中立言相告。福州琅岐金砂村陈氏是福建南阳江田陈氏的一脉。其宗祠内悬挂的家训内容要求“南阳陈氏,阖族恪遵”,该氏唐末随闽王王审知从祖居地河南固始县南下入闽,于今根深叶茂,后人遍布福州十邑及台湾、浙江、广东等地。福建永泰县三洋鲍氏,其家训是以族训名义出现,将族训诗列入重修的族谱。福建大田县严氏家族在其“仁让祠”中立有宗规十条,并声明“惟愿族人,恪守诸款,则先人幸甚,即宗祠幸甚”。

家训传承以乡村姓氏宗族为单位,这是由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来决定的。”[1]40“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1]40正因氏族承载着家庭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绵续功能,氏族的尊长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便订立家训族规。而作为家族的象征和守望者的祠堂也往往成为家训家风传承的首要领地。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早已打破农耕时代的藩篱,城镇化、人口流动及家庭结构的变迁,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故土,四海为家。然而以乡村祠堂为表征的姓氏宗族却依然是维系族人关系的血脉和文脉,家训传承也成为文脉绵续的重要手段。

2.家训内容以经验为主少于理论提炼

民间家训作为尊长对于家人或晚辈的教诫叮咛,直接来源于生活经验。家庭或家族局地的社会条件及经验储备往往成为家训的主要素材,加之训主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因而语言生动直观、素朴无饰,内容感性经验居多而少于理论提炼,便成为民间家训的特点。汀州南山镇严婆田村的严婆家训,语言朴实易懂,教诫内容均与族人日用人生相关。如“好人交情,歪人交用,协衡进退,万事亨通”;“务实务为,人见人爱,多心多嘴,自受自罪。”“大气开朗,人爱心爽,诡计糊涂,人人侧目”;“狗有狗职,猫有猫责,同兴家业,互行其德”;“体让三分,留作福恩;进退有度,无失身份。”*参见林文清采录的《汀州严婆玉神教化(发家)经懴》。大田县诸氏家训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郑氏家训“十八钵十八空”、“鸡屎要捡,牛屎不耙”;王氏家训“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翁氏家训“口角是非、不可参与。秽言凌辱、污伤大义。逞凶斗殴、祸降自己”。叶氏家训“名利人人爱,莫当饭与菜,得失皆一如,随缘得自在”。*参见田有岁主编:《大田县家教家训60条》。福州琅岐金砂村陈氏家训要求族人“十六事”:一敦孝悌,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一和乡党,以息争讼;一重农桑,以足衣食;一尚节俭,以足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儆愚顽;一明礼让,以学风俗;一各平业,以完民志;一训子弟,以禁非为;一息诬告,以全善良;一诫逆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一联保甲,以饵盗贼;一解仇忿,以重身命。”*参见南阳江田陈氏祠堂理事会文化编委会编:《南阳江田陈氏文化(祠堂源流篇)》,第230页。

二、民间家训研究中的方法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如火如荼,发掘传统家训家风的时代价值已然成为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需要。这项体民情、聚民心、接地气的工作如何才能获得实效?笔者以为,以下几种方法是需要把握的:

1.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共性研究中彰显个性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在民间家训遗产整理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祖国传统民间家训色彩纷呈、内容繁多,它们因时因地、因家族事业、教育背景、宗族习俗等的各异而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如有的家族素有从军从戎的传统,鼓励子孙保家卫国成为其家训鲜明特色;有的家族强调尊重女性,视女性为家宝;有的家族以商贾为业,讲求买卖公平、和气生财;有的家族门第书香,故鼓励子孙“寒窗磨志、博览群书”;有的家族因人丁稀少、族群势力小等因素,告诫子孙“忍耐三分,莫与人争”;而有的家族则丁财两旺,明示后人“丈夫为志”,锐意进取……。尽管家训内容各有千秋、莫衷一是,但对后人做好人、行正事、为家国建功业的道德期许却是高度一致的。传统美德的躬行与教化,乃是家训永恒的底色和主题。

概而论之,民间家训的共性内容主要是:其一,诚实为人、本分守己、诫禁贪欲;其二,勤勉做事、劳而有获、耻于怠惰;其三,敬孝尊长、敬畏先祖、祠墓当重;其四,善交益友、善待他人、和睦共处;其五,明志淡薄、刻苦历练、建功立业;其六,守责家国、勇于担当、忠诚于事。可以说,民间家训汇集了普通百姓善良正直的价值取向,凝聚着社会的道德正能量,是当今对国人进行基础性道德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从这些共性内容中,我们看到的是深藏于内的扬善抑恶的道德教育本质。

对民间家训内容的共性发掘,恰是我们对此研究的现代价值所在。它不仅推动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个切入点。然而,在民间家训的整理研究中,切莫误入千人一面、千训一词和越俎代庖的歧途。家训是家族生存与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家族成长史的反观镜,它极具个性特色。我们应在尊重家族生存特点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彰显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尊重原创,保留草根气息,切忌有意拔高或张冠李戴,让民间家训真正在族人乡亲中产生情感共鸣,成为凝聚族情乡情的精神食粮。

2.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传承优秀家训内容的前提下倡导形式的多样性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亦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在民间家训传播与弘扬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适应家训内容的需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选择和创造适当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则是我们在传播与弘扬优秀民间家训中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艺术。目前,民间家训的呈现方式多见于姓氏宗族的祠堂或谱系中,后人只有在节庆或家祭的特殊日子才能一睹芳容,平日则束之高阁。这种状况显然于事无补,有碍于优秀民间家训的传播与弘扬。

我们应当在传承优秀家训内容的前提下创造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如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发挥家族长者、老者的资源优势,以讲古谣训的方式,讲述家族自己的故事。汀州南山镇的严婆家训,就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中令人耳目一新。走近严婆田村,严婆家训的生动气息扑面而来。它出现在孩子们的童谣里,它也回荡在客家妇女的山歌里,它还藏匿在多情的神话故事中,它也洋溢在亭台楼阁的联匾里,它还隐身在节庆祭祀中,它也呈现在村民公约里。总之,花样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家训将原本严肃的道德话题展开得别样有致,这样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和内化家训价值观。

在传承优秀家训内容的前提下创造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势所逼。在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化进程加快、通讯日益便捷、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下,传统的家训方式早已不再适应。若我们依然固守着原有的家训方式,势必徒劳。因此,在传播与弘扬优秀民间家训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如建立家族成员微信、微博等网络,传递重申家训理念,塑造良好家风;通过手机视频将家族成员中的点滴正能量传导给众人等,让优秀的家训内容通过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传承与弘扬。

3.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扬弃传统民间家训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家训的传统,“端蒙养,重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待这样一份文化遗产,我们依然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的要求,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扬弃传统民间家训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如前所述,民间家训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它们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由于家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生存条件、生产方式及人们视野的限制,作为人生经验总结的民间家训,毕竟缺乏理性升华,其具体内容可能精糟并存,瑕瑜互见。如“一等事,读书功名;一等人,为官清廉”。该家训在耕读传家的小农经济社会,无疑是激励后人奋斗进取的动力,但也留下等级观念的印记。又如“莫说良心不值钱,天灾空难与翻船,有人丧命有人活,鬼使神差有因缘”。该家训在告诫人们做事要凭良心的同时,传递了非科学的善恶因果论。此外,有的民间家训还折射出禁欲的、专制的、男尊女卑等的观念。

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扬弃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民间家训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民间家训的合理内核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它就存在于其共性内容中,存在于做好人、行正事、为家国建功业、将个人及家庭或家族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目标指向中。将这些合理内核剥离掉旧时代的形式外壳,为当今的家庭道德教育树立样板,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古为今用的过程。像“精木要雕,子女要教,生人养人,莫留指笑”;“做人有正样,言行要谦良;有用无需装,无用装不像”;“行要好阵,僚(玩)要好伴;是非分明,真诚坦荡”;“勤正有名声,懒散人看轻”;“清正树人格,贪欲屋脚塌”等家训,谆谆告诫立身为人之道。这些朗朗上口、散发着草根气息的家训内容无疑是当今家庭教育的珍贵资源。此外,我们对民间家训还要进行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在举国上下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当下,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重要。德国社会学家舍勒认为,现代性或者现代化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的理念、心态和精神的转变问题。在这一转变中,原先形成和存在于人精神领域的理念、心态要转换成为一种符合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现代人的理念、精神气质和心态。而这些恰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在这方面,我们还相距甚远。若从社会的细胞家庭入手,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在弘扬传统优秀民间家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继续创新,创造出内容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形式更为便捷多样的新型家庭教育的思想成果。

4.坚持乡土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统一,在尊重宗族价值取向的同时引领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如前所述,民间家训传承的特点之一是以乡村姓氏宗族为基本单位,所以宗族价值取向始终成为家训的立足点和目的。在传统社会,家训是维系家庭与家族共同体的团结与稳定、促进家庭与家族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费孝通指出:“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5]西方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研究社会整合理论时,认为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的含义相通。社会团结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团结有两种类型,即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在以前者为主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从事着大体相同的生产活动,彼此之间有较高的同质性,因而有相同的信仰和传统。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是“共同意识”。由此可见,民间家训是家族“共同意识”的体现,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进行基础性社会整合的有效手段。在“机械的团结”的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内聚力和排他性,即所谓“非我族类,其心有异”。这种带有“礼俗社会”色彩的“机械的团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被后者所取代。

当今中国,传统社会正向现代社会转型,乡土的“礼俗社会”正向“法理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参与分工协作与社会交换,意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建立在个人独立性、差异性基础上的有机团结,才能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目标。因此,在思想道德上,引领社会成员走出传统家族的“共同意识”,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便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民间家训本身的家族特性,使得我们无法绕开家族这一实体去高谈阔论。而应在传承研究中,坚持乡土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统一,在充分尊重宗族价值取向的同时,积极引领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民间家训进行整理、修复和研究的过程中,积极地发掘并创新其中除家族取向之外的社会价值取向,并以“全面依法治国”的“法理社会”理念渗透其中,引领家族成员以尊家训、守家规、扬家风为起点,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如汀州南山镇的林氏后人在严婆家训的整理修复中,将家训精华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鼓励人们为家国成人成才。像“有用汀州,无用汀愁,成人成器,家国有酬。”“崇文尚武,挺直腰骨,友亲灭寇,固家安国。”“助难怜苦,种德积福,修桥施路,祥缘万顾。”“林木水源,养地养天,同惜相守,基业万年。”如此等等,就是成功转型的范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民间家训都不乏精忠报国的爱国情结。而这种情结并不就是公民意识,而是臣民意识,它需要进行适应现代社会性质的合理转化。总之,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当下,民间家训的传承研究应跃上新水准,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责任编辑王银娥]

Methodology in the Study of Folk Family Precept Inheritance——A Case Study of Family Precept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Gui-rong

(SchoolofMarx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1,China)

Folk family precept is a special form of popularizing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family precept. The classical family precept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features: patriarch’s solid status and limited influence on common people with its basic unit of inheritance based on surnames and clans of villages; its content mainly from experience and lack of theoretical refinement. At present, exploring the value of times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family precept has become the basic needs for the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research of the folk family precept inheritance, prioritie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its methodology: first, sticking to the unity of commonness and uniqueness, and demonstrating uniqueness in studying commonness; second, 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advocating various form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contents of excellent family precept are passed down; third, insisting on the unity of criticis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achieving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sublating the unreasonal cores and carrying on the reasonable ones; fourth, persisting in the unity of society of local etiquette and custom (gemeinschaft in German) and legal society (gesellschaft in German), and promoting citizens’ moral level while respecting clans’ value orientation.

folk family precept; inheritance; study; methodology

B823

A

1001-0300(2016)05-0033-05

2016-05-16

2015年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传统家训家风的德育功能及其现代传承研究”的部分成果(FJ2015B057)

陈桂蓉,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家训家族民间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HK家族崛起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家训伴我成长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