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何以“正”:汉字的象征意义解读

2016-02-04 09:34张丹旸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解读社会汉字

张丹旸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斧”何以“正”:汉字的象征意义解读

张丹旸*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汉字是一种符号,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具有工具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凝聚体,它除了表达、呈现文化,成为文明发展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其本身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构造部件、造字过程、字形本源以及意义的赋予、词义的演变具有历史、社会属性。汉字承载着上古时代不同人群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它是汉民族思维方式、世界观、文化观的表现体。文章简述了“斧正”一词的字形、本源以及意义的流变过程,解读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提出,要了解文字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在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方式这个大环境中考察的观点。

关键词:汉字;斧正;文化;社会;解读

汉字是一种符号,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具有工具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工作性,也是一种文化的凝聚体——文化性,即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除了表达、呈现文化,成为文明发展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其本身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构造部件、造字过程、字形本源以及意义的赋予、词义的演变具有历史、社会属性。汉字承载着上古时代不同人群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是汉民族思维方式、世界观、文化观的表现体。

20世纪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语言论转向打破了传统把语言只当做工具的思维方式,使得语言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甚至提出: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因语言而异。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体系,更是包含符号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蕴含和沉载着汉民族观察理解自然、社会的文化和民族记忆。因此,要了解文字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在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方式这个大环境中考察。本文以“斧正”一词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其中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斧”是一个意蕴丰盈的汉字,它既指一种生产生活工具,又具有正义、父威、王权、惩戒、开启等象征含义。“斧正”一词就具有这种象征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人们通常将“斧正”一词溯源至《庄子·杂篇》,认为这个词与“运斤成风”的寓言故事联袂而出,但该篇中并无“斧正”一词。从文献资料看,宋朝李纲《上道君太上皇帝书》言及“营缮宫室,斧正不辍”,“斧”与“正”才连缀成词,大意是指以斧砍削使之合乎标准。然而,从人类学意义上的实物、图像和相关文献看,“斧”的“正”之义古已有之,只是它潜藏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事实上,“斧”的象征意蕴与人们对原始先民持斧劳作场景的集体记忆以及“天父”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之间存在关联,“斧”作为人类最早最重要的劳动工具的功能与工具的开发使用者的品质之间相互转换移置,经过各种符号表征系统的“斧意象”的催化、强化和变形而使“斧”具备了丰富的象征性抽象含义,后者通常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制约着人们在使用“斧话语”时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比如,“斧正”一词中,“斧”就含有正确、正义之意。

从考古资料看,“斧”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一批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工具,能够进行砍、剁、砸等动作,帮助人们将质地较为坚硬的物体劈开或截断。在距今两万多年的原始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打制石斧,至新石器时代则出现了更为规整的磨制石斧,在劳动中已经是使用广泛、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宽大扁平,有钻孔,弧形宽刃的斧状石器。[1]还有许多类似石斧的斧头形状的玉钺等器具出土。有许多斧形器物造型精美并且无使用痕迹,如内蒙古敖山旗小山遗址出土的人面纹石斧,[2]以及山东龙山文化大型遗址群中出土的玉钺,都显然不是一般的生产工具,而应该是代表高贵身份的作为仪仗、装饰或巫术祭祀之用的斧形器物。“斧”作为实物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就已经带有了某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正是人类以斧为工具的生产生活活动“变形”而进入象征体系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盘古持斧开天的神话故事,正是对这种原始的生活场景的表现。

盘古神话作为我国第一个解释天地人生成的原始创世神话,是后世多姿多彩的“斧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盘古神话的主角盘古的典型形象便是一个从混沌中醒来,手握巨斧劈开天地的巨人,后来他的身躯又化为了山川沼泽和森林(与夸父逐日的神话近似)。盘古开天的神话源远流长,明代历史小说《开辟衍绎》,形象地描绘了手执巨斧开辟天地的盘古形象:“(盘古氏)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而混茫开矣。”[3]盘古神话中“天父”手握巨斧开天辟地的形象,包含了后世“斧话语”中的“父威”、“正义”、“开启”等诸多象征含义,这是工具使用者的品质与所使用的工具通过“触染律”而发生置换变形的结果。在汉字产生之后,“斧”字也随之出现,并与“斤”“戚”“钺”等字形成了彼此指涉、相互映照的语义关联,逐渐衍生出“斧斤”“斧钺”“斧正”以及“开天斧”“导车斧”等等派生词。这些“斧话语”的兴衰荣枯一方面与现实世界“斧”作为生产生活工具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斧”在象征层面与正义、父威、王权、惩戒、开启等抽象含义的关联亦时隐时显,后者通常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制约着人们在使用“斧话语”时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从文字源流看,“斧”字出现很早,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有了对小篆字形的“斧”以及其他斧状器物名称的文字字形解说,对“斧”的解释为:“斫也。从斤父声。”对“父”字解释为:“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从甲骨文金文的演变来看,“父”字形象一只手拿着权杖或拐杖,意为家族中德高望重、能够率领众人的人,手握的权杖实际上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所以“斧”字整体表达的意义,可以视为一个持杖操斧之人的形象,与父族权威相关联。《说文解字》中将“戉”明白地解释为斧。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解释:“钺,王斧也。按:王者,大也。”可见,钺是一种形制较大的斧。从考古发掘的钺的实物来看,它就像拆去了斧柄、只留下斧“头”的一种器具。仔细观察钺的形制,人们时或将它与甲骨文的“王”字联系起来。吴其泰先生首先指出了这一关联。康殷先生在《文字源流浅说》中,对“王”与“钺”的字形配合图画作了分析,认为“王”的字形象斧头部之形的略省,就像一个只勾勒出形状的钺;将这样的字形进行瘦化和廓线化,便形成了最下面一横略粗的甲骨文“王”字。这样的“王”不便书写,所以到西周初期以后定型作篆体的“王”字形了。“大”斧与王及其权力的关联更为紧密,也更加清晰。

《仪礼·觐礼》云:“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郑玄注认为“如今绨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谓之黼。文章黼黻绣五者。言刺绣采所用也。绣以为裳。”天子设置黑白斧纹的屏风以表现自己身份的威严。在后代黼黻纹更是作为十二章纹之一被广泛运用到显贵人物的衣服上。郑玄看到的是已经象征化、符号化了的“斧纹”。而依据传说,在更早的人类历史上,“斧”是作为实物而放置于天子的“户牖之间”。这可以从“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的传说中得到证明。相传夏王孔甲在东阳萯山的一次田猎中,因遭遇大风而走入一家民宅。于是当地人对国君光临的这户人家的儿子的未来前途分别做出了“吉”或“殃”的预言。孔甲听说后,就带走了这个男孩子,并且告诉人们:“他作为我的孩子,谁还能伤害他呢?”后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一直都没有遇到祸事。不料有一次,风掀动了宫殿的帷幕,碰倒了一把仪仗用的斧钺,正巧砍断了这个孩子的一只脚,致使这个被国君庇护的人成为残废,只好做了看门人。这一结局应了当年“殃”的预言。孔甲有感于天命如此,遂创作了“破斧之歌”。这首歌被后来人看成“东音”的开始。[4]这个故事传说比较集中地表现出,“斧”是作为正义、天意、天命的象征而存在的。但其根源并不在于人间的“王”或“天子”,而可能源自它与“上天”或“天父”之间关联。而龙袍上的“黼纹”,也是彰显“斧”与比天子更高的“天父”(开天者)之间的联系。前者是“符号化的象征”,而后者则是实物的象征。只有有德的“则天”之君才配拥有源自“开天斧”的庇佑,“德政衰微,喜好鬼神之事”的孔甲及其所庇佑的人,都逃不脱正义之斧的惩罚。斧意象的象征含义也因之具有了“两面性”,其惩戒功能得以彰显。

金文中就已经有用斧刑惩罚人的图像。后世一直沿用了下来。《吕氏春秋》中有荆将军子襄的故事,他逃跑后请求国君赐他一死,来阻止后人对他的效法,国君成就了他的大义,“乃为之铜棺三寸,加斧锧其上”用棺材上放置斧的行为,表示对将军的惩罚,也表达了国君对他的尊重。到了汉代,为了凸显官员的权威,出现了一种在官员车队出行时承担先导作用的“斧车”。《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卿以下至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佩剑,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在各地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得以看到斧车的原貌。在车中间赫然放置的大斧造成一种威慑力,体现出斧本身具有的正义和惩戒的象征意义。[5]

从记载于《康熙字典》中的资料对“斧”的解释看,“斧”还有“开启”“开始”义。《释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广韵》神农作斤斧陶冶。”由于凡是制作器具都要先用斧头来伐木,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时期就已经制造出了“斧”,所以“斧”具有“初始性”或“始源性”,因而也就具有“开始”的含义了。其实,“斧”的“开启”“开始”义,既与人类“原初的”工具,如考古学意义上的“斧状石器”“石斧”等最早的生产生活工具有关,也与“盘古开天”时所用之斧的“开辟”义近,人类历史现实和神话中始源之“斧”通过“置换变形”,而将抽象的“开始”义包含在“斧”这个字中。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丰富多样化,“斧”作为工具物在人类生活中所占权重越来越小,“斧”的“意味”如正义、父威、王权、惩戒、开启等逐渐沉淀到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然而,面对千姿百态的斧话语,我们只有调动其全部象征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诗经·豳风·伐柯》中也提及斧:“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另有《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两诗中的“斧”意象,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味,需要调动其正义、父威、王权、惩戒、开启等多重象征含义才能得到解释。作为敬词的“斧正”,庶几亦然。

[参考文献]

[1]刘秋霖等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6).

[3][明]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巴蜀书社,1999.

[4]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夏商周史》.中华书局,2009.8.

[5]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三联书店,2014.6.

*作者简介:张丹旸,本科,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和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09-02

猜你喜欢
解读社会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