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

2016-02-04 09:34谭元敏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模式

冯 硕 谭元敏

1.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2.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

冯硕1,2**谭元敏2***

1.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

摘要:通过分析华新水泥厂旧址现存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四种模式下对比分析华新水泥厂旧址各种改造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最终找出适合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

关键词:工业遗产;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利用;模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曾经繁华的第二产业逐渐没落,许多工厂纷纷停产搬迁,由此遗留下来许多废弃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甚至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华新水泥厂旧址现状以及保护与利用的SWOT分析

华新水泥厂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红旗桥街道办事处红旗桥社区黄石大道145号。[1]华新水泥厂迄今为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前身为湖北水泥厂,是我国近代开办最早的水泥厂,2005年停产搬迁后遗留下来此处旧址。华新水泥厂建设有几十条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仅国内畅销而且远销海外,代表了我国水泥产业的先进水平,在中国工业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为止华新水泥厂旧址厂房、设备保存完好,窑尾、窑中、磨房、灰仓、装包建筑和设备齐全,各类历史遗存保存相对完整。

SWOT分析法是根据一个项目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它的S(优势)、W(劣势)、O(机遇)、T(挑战)。对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利用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

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华新水泥厂旧址保留了20世纪40年代国际上先进的湿法水泥制造工艺流程的整套设备以及历史空间,包括主要建筑物和设备(湿法窑、研磨机等)、设施(料坑、输送管道、轨道等)等多种类型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

优越的区位:“1+8”城市经济圈的提出,使处于黄石城区中央和磁湖岸边的华新水泥厂旧址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黄石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提高了华新水泥厂旧址的可达性。

(二)劣势

华新水泥厂旧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活力,从2005年停产以来,华新水泥厂旧址几乎没有任何更新,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部分建筑内有严重的积水,杂草丛生随处可见,环境极度恶化,现在完全处于“冻结”式保护,这种保护方式让曾经作为中国水泥工业代表的华新水泥厂旧址与周围繁华的城区格格不入。

(三)机遇

随着黄石历史文化名城的提出,华新水泥厂旧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黄石开发区的建设极大地缓解了旧城的建设压力,使整体保护华新水泥厂旧址变为可能;为了建设山水历史文化名城,黄石市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高度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不断倾斜;道路交通建设的可达性带来了商业旅游发展的客源。

(四)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华新水泥厂旧址可能会适当地引入商业和旅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与开发所产生的矛盾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资金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只靠政府投资对政府来说压力巨大不容易实现,因此要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例如招商引资等等。同时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会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所以必须健全保护管理机制,防止它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坏有价值的工业遗存。

二、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利用模式适用性分析

19世纪末英国“工业考古学”的出现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带入了人们的视线[2],之后国外出现了不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典案例,近年来国内也纷纷开始效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对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功案例的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主要有四种模式:以展览为主的保护利用模式、公共空间改造模式、休闲购物开发模式、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3]

(一)以展览为主的模式

该模式的可行性在于:第一,很好地体现了华新水泥厂旧址的技术价值。只做适当的修复就能用来展览,而不必大面积地改造,这样就基本上保留了华新水泥厂的原真性,可以很好地展现当时的水泥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同时降低了改造的成本。第二,以政府投资为主、适当地招商引资,这样的资金来源在华新水泥厂旧址改造过程中很容易实现。第三,对工业遗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意义。展馆的免费开放,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史,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没有经济效益。这类改造以服务大众为目的,由于展馆是免费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会为黄石带来任何经济收入,对身处城市黄金地段的华新水泥厂旧址来说是一定的损失。第二,展馆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与体验性。建成水泥博物馆后,游客主要通过参观形式了解学习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自己很少能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独特性与创造力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公共空间模式

该模式的可行性在于:第一,有助于华新水泥厂旧址周边环境的改善。当时的水泥生产产生了很多粉尘、工业垃圾等有害物质,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通过景观园区的改造可以净化环境,为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第二,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华新水泥厂旧址周边多为商业区、住宅区,而没有公园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华新水泥景观园区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没有很好地利用华新水泥厂旧址的技术价值。改造为景观园区只是单纯地利用其美学价值,对当时拥有世界先进生产技术的华新水泥厂旧址来说是极大的浪费。第二,不能创造经济收入。跟以展览为主的模式相同,这种景观园区也是供市民免费游玩的,不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收益。

(三)休闲购物模式

该模式的可行性在于:第一,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休闲购物模式不同与以展示为主的模式和公共空间改造模式,它可以通过商家的入驻以及顾客的消费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第二,便于投资开发。由于能带来经济收益,不管是政府投资还是政府主导企业投资,改造的资金问题都很容易解决。第三,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就业率。休闲购物模式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对人员的技术要求不高,为当地下岗员工或没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经济收入前景令人担忧。由于华新水泥厂旧址规模有限,很难改造成大型的休闲购物商场,而在黄石中小规模的购物商场并不少见,因此改造后的商场与普通的商场没什么不同,这样在经济收入方面就很难有所突破。第二,对华新水泥厂旧址的技术价值来说是极大的浪费。普通的工业遗产就可以改造为休闲购物商场,而对拥有先进生产设备与先进生产技术的华新水泥厂来说,不能充分利用其技术价值,对华新水泥厂旧址乃至我国整个工业遗产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四)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该模式的可行性在于:第一,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不但艺术品的交易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随着创意产业园区知名度的提高也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这样就带动了周边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除此以外厂房的租金对政府来说也是一笔经济收入。第二,便于艺术家的创作。旧址内独特的建筑、宽敞的空间可以激发艺术家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第三,适应国家的政策调整。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回报的产业,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恰恰符合这种要求。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创意人才的缺失。跟北京、上海那种国际化大都市不同,黄石没有那么多的艺术家、艺术创作人员聚集,不会像北京798艺术区那样先由艺术创作人员自发聚集形成后由政府主导管理,即使政府直接建造以后也很难有所发展,艺术创作人才的缺失是创意产业园区模式面临最大的问题。第二,消费市场不成熟。黄石城市人口跟一二线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就决定了对艺术品的需求较少;而且交通也不是特别发达,黄石没有处于交通要道,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要途径武汉才能抵达黄石,这就很难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消费。

通过对以上四种模式可行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休闲购物模式和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是为了创造经济利益,但是通过对华新水泥厂旧址的改造并不能很好地创造经济利益,其局限性明显大于可行性,所以不适合此类改造;以展览为主的模式和公共空间模式可行性大于局限性,所以可以进行此类改造。

对比分析以展览为主的模式和公共空间模式:公共空间模式虽然可以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但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其技术价值,对以技术为核心价值的工业遗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以展览为主的保护利用模式除了充分利用其技术价值外,还有很好的宣传教育意义。展馆的免费开放,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工业遗产,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因此,以展览为主的模式建造水泥博物馆更适合华新水泥厂旧址的保护利用。

三、华新水泥厂遗址博物馆建设构想

通过以上论证最终确定华新水泥厂旧址适合以展览为主的模式进行改造,因此构想建设华新水泥厂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主要分为物质实体的展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两部分。

物质实体的展示:对原有干、湿法两种水泥工艺的生产厂房、吊架、管道等建构筑物集中保留以作为水泥博物馆的实体展示,对水泥加工工艺流程充分利用以串联各个设施,从而形成网络化的参观游览路线,最终实现“工厂就是博物馆”的开放式、网络化的展示体系。通过合理的规划,集中展现湿法水泥生产工艺、华新水泥厂发展历史、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展示:1、通过影像、三维模型等现代技术手段,重新展现华新水泥厂当年工业生产的繁荣景象,进行工业技艺的展示。2、以影像、文字的形式结合入口广场的工人俱乐部、工人礼堂、二门等生活场所展现当年生产生活场景,重点表达在重大历史时期华新水泥厂生产生活风貌变迁的影像,进行生活场景的展示。3、在主要广场和出入口附近设置工业、工人雕塑群,重新找回当年生产生活场景。4、通过华新水泥厂的厂志、设计图纸、老照片等史迹资料的展示,直观性地展现华新水泥厂辉煌的过往以及为中国近现代重工业的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华新水泥厂旧址内的工业遗产有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两大类组成。历史建筑主要有综合楼、休息室、火车散装站、库房、职工俱乐部等;文物建筑主要有装车处、装车站台、帮装车间、水泥输送长廊榔头、送风机房、水泥库、联合储库、熟料库、粗磨车间、细磨车间、煤磨车间、煅烧车间、烤干车间、炸渣库、中转楼等。结合这些工业遗产的建筑结构、使用功能、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等实际情况,对将其改造为博物馆后的用途进行如下设想:

实体展示:装车处、装车站台、包装车间、水泥输送长廊榔头、送风机房、火车散装站、水泥库、联合储库、熟料库、中转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粗磨车间、细磨车间、煤磨车间、煅烧车间、库房、烤干车间、干渣库、职工俱乐部。综合楼可以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人员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坤,汤昭,胡玉玲.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J].中外建筑,2010(9).

[2]王颖,孙斌栋.中法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比较研究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1).

[3]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著.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冯硕(1991-),男,河南登封人,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通讯作者:谭元敏(1974-),男,博士,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14-02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3zd025);湖北省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项目编号:2013XKJS)立项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模式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对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