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标准的反思与重建

2016-02-04 05:28巴永青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商品化生态文明高等教育

巴永青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标准的反思与重建

巴永青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摘要]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等教育,在提供着更充分的高等教育服务、实现着更有效的劳动力商品转化、支持着更快速的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内化了工业文明的价值标准,将“商品化”视为人才培养的应然标准。现代大学做出了许多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商品化”程度,为其培养的“商品”更有效地融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扫除了障碍。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实质上被异化为工业社会的劳动力生产车间,这种价值标准实际上变成当代生态危机的重要推手。建设生态文明,高等教育应该重建更加“生态化”的价值标准,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学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标准;商品化;生态文明

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现代高等教育系统逐步发展、完善,并有效地发挥着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功能:提供着更充分的高等教育服务,实现着更有效的劳动力商品转化,支持着更快速的社会经济增长等。高等教育系统在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合理”循环着。然而,工业文明中的高等教育,顺理成章地遵循工业文化逻辑,将实现劳动力“商品化”视为人才培养应然的价值标准。一些高等教育甚至被异化为现代社会劳动力的生产车间。这里生产出的部分“产品”,以自我为中心,视自然为满足欲望的资源库;信奉科技万能,在扭曲的消费中证明着自我存在价值;在学校学会了自私、冰冷、循规蹈矩,仇视着同伴,割断了乡情,在残酷的竞争中追求着稍纵即逝的成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肩负培养生态公民的责任,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重建“生态化”的价值标准,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生态人格。

一、“商品化”价值标准的逻辑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关注教育在帮助人获得解放的价值和意义,促进解放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但是,在现代社会里,这种解放不仅以受教育者本身的完善为尺度,更有了独立于个体之外的普遍标准,也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交换的适合程度,换言之,就是受教育者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由是,受教育者的“商品化”程度也就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价值标准。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壮大起来的。作为整体的部分,它必然承担着系统的某些功能才被需要和保留。一般认为,大学诞生于12世纪末的西欧。早期的大学是人们自由讨论、交流,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由于这里和教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是不被世俗干扰的“象牙塔”。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和生产力,工业文明逐渐在世界上确立了它的权威。此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的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先后被确立为大学的基本职能,现代高等教育系统逐渐建立起来。

现实中,人才培养仍是众多高校的第一职能。那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究竟何在?答案并不神秘——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其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效融入社会化分工体系,进而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价值。该逻辑貌似没有任何世俗味道,但细品下就会发现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劳动者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才能找到雇主,进而参与现代化的社会分工。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出让劳动时间的劳动者完成“惊险的一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促成这种转化。

因此,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本质上是在市场中能成功“商品化”的,否则,即为培养失败。也正因为能培养可“商品化”的人才,实现劳动力资本增殖,促进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效率提高,高等教育才在现代社会具有更重要的经济意义。不过,以“商品化”为人才培养价值标准的现代高校,与传统大学相去万里。

二、“商品化”价值标准的表现

现代社会有着高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特征。为提高培养对象“商品”化程度,现代高等教育做了许多调整,为其“商品”有效地融入这个过程奠定了基础,扫除了障碍。

(一)奠定基础

工业文明的显著优势是能够通过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人类财富的增长。发达的社会分工是工业社会高效生产的基础,其中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分工精细化等生产原则。这些原则都将矛头指向了劳动力“标准化”。对于社会化大生产而言,“标准化”的劳动力能够提高劳动力的通用性,降低劳方在劳动交易过程中对资方的个性化优势;“标准化”的劳动力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降低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资源不足带来的风险;“标准化”的劳动力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操控性,降低企业所有者在管理过程中的难度,等等。在提高劳动力“标准化”方面,现代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传授大众知识。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生产相对封闭;工业社会则是分工协作的社会,生产过程开放。工业社会中的劳动者要参与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就必须具备与其他劳动者交流合作的能力。由此,就需要掌握通用的标准化的语言和知识。高校中使用的语言多为官方用语,即一个地区精选出来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通用语。这些标准化的语言教育,给毕业生顺利地与陌生人沟通、快速的胜任岗位奠定了基础。理性知识是大学中的通用知识。现实中,学校贬低了个体本土化的知识与经验,将教育过程封闭在教室中并遵循着理性知识至上的准则。很多时候,学生接触的都是冷冰冰的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再抽象的知识。这样,多数学生就一边放弃着本土知识,一边服从着理性知识。由此,学校成功树立了理性知识的权威与合法性,并顺理成章地使学生获得了标准化的知识。

第二,树立规矩意识。工业社会的分工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精密有序的。现代社会的组织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领导意见、讲话文件,还有着大量虽未明文规定但不能逾越的“内部文化”。这样,一个劳动者要成功加入组织,就必须服从标准,具有规矩意识。高校作为学生连接社会的纽带,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培养着学生的规矩意识。一方面,高校自身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复杂组织,系统本身的稳定就强调学生对组织秩序的遵守。学生的校园生活,能够给他们带来许多学习规矩的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方式,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差别。借助知识优势与身份优势,教师拥有了课堂权威。习惯了认同教师权威,事实上也养成了认同组织权威的习惯,对于学生日后有效融入组织有着重要作用。

(二)扫除障碍

纵观人类文明史,工业文明最推崇变化,社会变化的频度、幅度也最大,现代社会一直处在快速的创新和变化中。社会分工体系总是在不断调整,社会个体也随时面临变换职业。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应变本领和承受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为增强其“商品”的应变能力做了大量准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

第一,增强竞争能力。高等教育从“破”和“立”两方面为学生打造着竞争优势。所谓“破”,是指高校通过倡导反对传统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业文明具有内在扩张性,它所形成的现代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否则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尽管创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但创新的前提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鼓励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这对学生创新精神形成起到积极影响。所谓“立”,是指高校通过教授精深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机械化是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机器封装了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专业知识,所以使用机器实际上降低了对劳动者专业性知识的要求。由是,综合素质、通用技能成为多数劳动者求职的必须,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有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同质化”增强了“替代性”,恶化了劳动力商品的处境。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只得不断“升级”着更为精深的专业课程。

第二,去除心理羁绊。人是感情动物,都有故土情怀,都有与人为善的愿望。然而,开放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愿意背井离乡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要求人们勇于表现勇于竞争赢得成功。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要求在现时代发生冲突。高等教育通过割裂乡土情怀、强化竞争意识调和着这种冲突。首先,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延续了理性知识至上、个人中心主义的理念。理性的知识割断了知识的乡土背景,个人中心割断了情感的乡土联系。高校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的独立精神培养,多数时候学生都在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并独立承担责任。独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习得的知识缺乏情感的联系和想象。高校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旨趣的同时渐渐疏远着亲朋好友,逐渐淡薄了乡土印象。经历了高等教育,一些学生便无所羁绊、无所留恋地辗转于社会生产体系之中。其次,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反复渲染着成功的美好,鼓励着学生积极竞争。然而,工业社会中的成功总是过去式,社会变化无常,需要个人时时表现出优秀素质或独特能力才可获得理想中的成功。个人总是疲于奔命在追求的路上。高校里,满是成功的榜样和范例,使学生们适应了在成功的梦想和追求中生活。众多校园都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成功文化,并将成功描述为个人英雄式的。在这种文化中,同伴不仅不是个人成功的有力支持,反而是个人成功的重大阻碍。这样,部分学生开始习惯用敌视的目光扫视周围,同伴间时时流露出怨愤之情。去除这种心理羁绊,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商品化”价值标准的批判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必须具备市场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才能获取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赋予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份子,高等教育有机地调节着基本职能,不断修正着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更好地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经过知识、能力、心理方面的“有效”教育,高等教育为现代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确立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找到了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貌似实现了办学目标。人们也颂扬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为穷人获取知识摆脱贫困,为大众养成规矩适应岗位,为企业提供人力顺利生产,为社会培养人才加快发展……然而,可悲的是,世俗之外还有高雅,物质之外还有精神,人类之外还有自然,社会之外还有生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被商品化了,高校的宗旨、目的迷失了。正如史密斯所言:“在现代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工具,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受现代(工业)化的模式、期望和世界观,因为这些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并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集权化,而这一切正是现代(工业)社会所必须的。”[1]

后工业时代暴露出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动摇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信仰,使人们认识到过去的世界观、价值观原来是当前生态危机的祸根,使人们认识到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原来是当前生态危机的重要推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改变:大学不能再引导人们接受工业化的模式、期望和世界观;大学必须让学生懂得,“改变自身来适应这个有限的星球远远强过我们改造这个星球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2]。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摒弃“商品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标准。

四、高等教育价值标准的重建

工业社会的种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就泛在意义而言,但凡生态系统就一定有曾经的生存印记,也一定有现在的生存状态,这些生存印记与生存状态的总和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东西,是人类特定生存方式的一种概述,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皆如是。人们在创造性地使用生态文明一词时赋予了它更加积极的价值意义,指人类能够超越个体局限,用一种整体的系统观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能够用一种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指导自身的每一个行为。理想中,当个人的这种主观世界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的实践上升为一种存在方式,就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

在真正的自然层面上,凡生态系统就一定有生态。文明是以人类社会为本位的存在,所以生态文明也就是用以描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生态文明本质是人类试图用一种整体性的思维为个人存在、社会存在、自然存在建立一种全新的共存、共生之“序”。这种理想的“序”,是对现有人类世界之“序”的全面重构,对人类社会有着“重生”的意味。人类历史上,人们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不断改造着主观世界。人类拥有一个具有无穷潜能的大脑,每个人都能构建一个虚拟世界。从自我意识的诞生那一天开始,人们开始真正有了“我”的概念。这个“我”是一个抽象的主体性的概念,每个人对“我”的认知都有不同,从只囊括自己的狭隘的“小我”,到囊括整个世界的“大我”。在不同的“我”的基础上,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人们逐渐规划了自我之序、亲子之序、家庭之序、家族之序、氏族之序、城邦之序、国家之序、国际之序……以至于人类社会之序。现如今,人们开始试图建立统辖人-社会-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态之序。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的壮举,曾经是绝对观念中“神”的领地。

生态文明一定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也一定是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提倡私有正确、私利正当。尽管这种“私”利用了人的自利心,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并在个人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效率,创造了极大的财富;但个体的“私”汇成了社会整体的“私”,不仅让人类因内部的私利之争而矛盾不断,而且让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越来越严重。与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是一种“公”的文明。要求改造世界观,承认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要求改造人生观,探寻超越小我的生命本真目的;要求改造价值观,健全内在价值体系而不被外物所役使。工业文明的“私”派生了“多样性”,也就是不同;生态文明的“公”则更强调“公共性”,也就是相同。由此,生态文明一定是需要每个人拥有“大我之心”,一定是需要用生态化的教育启迪个体生态智慧并完成“超越”。

因此,相较于工业文明时代“商品化”的价值标准,生态文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必然是更加“生态化”的。这种“生态化”的价值标准应该更好的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平衡,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学生。

生态人格是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作为生态文明主体的资格、规格、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责任、价值、尊严的统一[3]。拥有了生态人格,人们就会欣赏生态法则的庄重与生态系统的优美;拥有了生态人格,人们就会懂得感恩、敬畏自然,同情、尊重同伴;拥有了生态人格,人们就会注重享有生态权利,承担生态义务;拥有了生态人格,人们就会自觉维护生态思想,主动参与生态实践。因此,完善生态人格是个人完成“生态化”的标识,也是社会实现“生态化”的基础,更是文明实现“生态化”的前提,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生态人格对人的素质、心智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对于人的欲望、行为还有严厉约束,生态人格无法从个体本性中获得完善的理由,必须受到智慧的点拨才能找到完善的依据。

当代社会,教育是使多数人完善生态人格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人们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并完成社会化。人类历史上的教育,曾经帮助人们保存了原始文明的经验,发展了农耕文明的知识,创造了工业文明的科技,现在,又要帮助人类拓展生态文明的智慧了。无疑,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系统中最适合也最有能力担当这一时代使命的——将生态文明观的原理、规律等与教育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使生态文明观在高校内有效“落地”;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将个体置于整体的生态系统中看待问题,把科学作为人类、自然协同发展的武器而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以更加智慧的眼光追求幸福,“合理、合宜、合道”的消费;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改变人们的精神旨趣,倡导生态文明标准改变人们的价值体系,倡导生态文明思维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之,生态文明时代的高等教育应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生态人格,促使学生建立生态价值观、尊重生态规律、提高生态觉悟并规范生态行为。

[参考文献]

[1]SMITH G A.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76.

[2]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65.

[责任编辑]谭爱兰

[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学立项课题(2010GG246);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J12WG71)

[作者简介]巴永青(1983—),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等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5935.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6)01- 0051- 04

猜你喜欢
商品化生态文明高等教育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论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