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分析

2016-02-04 10:32李富英熊卫卫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征地

李富英,熊卫卫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13210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132101)

吉林省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分析

李富英1,熊卫卫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13210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13210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吉林市周边的几个新社区失地农民的收入、工作、生活、社会适应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吉林省失地农民距离完全的市民化存在的差距。

市民化;社会保障;社会适应性

1 研究问题提出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与此同时也不断产生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如果不能在城市找到工作,生活没有依靠,进入城市后,由于政府在社会与就业保障体系构建方面的制度缺失,加上失地农民“无土地、无保障、无固定岗位、无就业特长”会给社会发展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失地农民的安居乐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1]。2014年长春市与吉林市都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到2017年两市接近119.3万农民需要转化为市民,所以研究吉林省农民市民化这一问题,对于如何安置农民工及失地农民,提高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2 实地调研样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己被征地9年的吉林市高新区荣光村、被征地5年的吉林市丰满区建华村、被征地12年的昌邑区九站新村村民及吉林市高新区前锋村的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90%。被调查对象主要年龄在40~65岁,中老年占72.1%,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主要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初中文化占48.1%,小学文化及识字不多的占40%。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 实地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2]。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地域、职业、户籍、思想、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上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市民权力与福利待遇[2]。农民只有享受到城镇的资源、社会保障,农民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对城镇真正建立起归属感,真正的融入到城镇生活当中,实现心理与行为上的彻底转变,才能让农民完全市民化。评价农民市民化的指标,主要是从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心里感觉等方面来选择[3]。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3.1 经济收入情况调查

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消费情况,就业状况是衡量失地农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他们立足于城市生存的物质条件,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失地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收入为主,收入不高,男性月收入在2 800元左右,而女性更低一些。其次为做些生意,也有靠出租房子收取租金的,年岁大的主要靠社保维持基本生活。而没有办理社保的社区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吉林市丰满区建华社区给老年人每年3 000元的补助。失地农民对于现在收入的情况觉得比较满意占5.1%。觉得还过得去的占50.4%,还有接近44.5%的表示不满意,失地农民对于收入不满意占很大的比例,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3.2 工作情况调查

失地农民对于现在的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情况是: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为10.1%,感觉工作尚可的占43.4%,不满意的占46.5%,失地农民较多的主要从事环卫、保洁、开出租车、装修等工作,有的人会打一些零工,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较大,同时还认为工作不好找,现在的工作能做到什么时候,心里没有底,觉得工作考核比较严格,工作压力大。而自己做生意或在自己村办企业里工作的人满意度相对较高。

对于问到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就业可提供什么帮助时(可多选),82.3%的人希望解决就业问题,40.6%的人需要提供工作岗位就业培训,有25%的人表示需要提供就业指导,只有10%的人表示无需提供帮助。大部分失地农民由于失地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非农工作技能缺乏,特别从事一些复杂的工种,经商的农民,需要更多的知识,而从事简单工作的人这方面的需求就少一些。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东西都跟不上形势,对于转换职业的农民来说,文化水平低,就更需要补充知识。

3.3 社会保障情况调查

失地农民征地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心里是很无助的,前几年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费不多,补偿费被农民基本已花费光,最近这几年补偿要高一些,产生了一些有钱人,但是为少数,且现在物价高,花销大,农民心理不踏实。关于征地后您最担心以下哪些问题(多选),其中最担心的一项是什么。可以看出很多人对未来信心是不足的,45%的人担心生活难以维持,50.6%的人担心养老没有保障,有45%的人担心家里人与自己生病。其中失地后最担心的一项,由于调查对象的年龄不同,担心的重点是有差别的,老人担心生病,中年当家人会担心今后的生活,而生意做得好一些的会担心社会不稳定。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55%的被征农民无任何社会保障,少数有保障的被征地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险方式也仅限于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荣光村村民退休后可以领取的社保金是每月850元,而建华村是每年给60岁以上的老人补助3000元。在调查中有63%的被征地农民对社保低很不满意,认为社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社会保障力度弱,水平低。

3.4 社会适应性调查

对于失地农民空闲时间主要做些什么调查,其中失地农民空闲时间主要是看电视占56.4%,聊天18.4%,打牌(麻将)17.8%,而看书的人很少,从调查情况来看,失地农民的空闲时间与征地前差不多。但由于空间的变化,大家串门的时间少了,看电视时间比以前更多一些。由于空间的聚集,打麻将方便,调查中得知,各村都有不少的麻将馆。在建华村访谈得知,他们村民的休闲方式会丰富一些,该村有集中活动中心,可以跳广场舞,可以玩球,聚在一起聊天都会很方便。

当问到如果将来家庭遇到困难,非找人帮忙不可的话,会去找谁这个问题,数据显示:第一位求助对象是亲人占85.2%,第二位是亲戚占45.9%,第三位是朋友、同事、同学或老乡占43.9%,找单位找政府的占15%,从而可以看出,失地农民进城后社会求助体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仍以亲缘关系为主。

4 结论

4.1 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后生活舒适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失地农民搬入城市社区后,安上了管道燃气,用上了自来水,冬天有集中供热,家中有了干净的卫生间,不用天天抱柴烧火,特别是上厕所就再不用挨冻了。对于吉林省农民来说,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卫生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大部分妇女觉得是极大的解放。上楼后对房子都进行了装修,小区里有专人打扫卫生,道路都是水泥路,干干净净,过上了梦想的城里人的日子,特别是有的妇女,自己开个小店,或找一份工作能挣钱,觉得生活很幸福。

4.2 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市民有一定的差距

耕地的失去虽然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赖以生存的资源,使得失地农民彻底告别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下的城市消费空间。但有的失地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济收入没有来源或者很少,社会保障又与市民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生活被完全纳入到市场经济之中,失地农民要市民应对同样的生活支出,这极大地加重了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空间中的经济弱势地位,使得失地农民与市民在经济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收入是目前失地农民唯一城市化最为明显的方面,他们现实的经济收入与市民存在显著差距,使得在经济方面与市民群体仍然存在区分[4]。

4.3 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性较差

城市的生活方式明显不适用于一些村落生活习惯,但失地农民在搬入楼房十多年之后,仍然延续村落生活习惯[5-6]。乡土文化深入了农民的血液中,文化的内化与不易变化的特性使失地农民在搬入城市社区居住后,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后乡村生活习惯、休闲方式、人际交往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对于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来说,虽然搬迁上楼进入城市已经接近十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等决定了他们仍然身处在农村生活的环境之中,所以,对于这部分失地农民来说,村落生活习惯得以延续,但这却严重阻碍了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影响了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4.4 失地农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明确

失地农民进城后实现了户籍身份的转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成为市民了,他们在自我身份认同、归属感、对未来生活预期等方面感到困惑,失地农民的户口转居只是符号上的“城市化”,户口转居与失地农民从收入上、文化上真正成为市民差距很大。失地农民只有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在内心获得认同,才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也是失地农民最高级别的市民化表现[7-8]。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失地后,进入了城市的社区生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户口也从农民变成了居民,管理也从XX村变为XX社区了,但失地农民从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市民还有差距,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之路还需要各级政府、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从保障制度、就业安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做好规划,使失地农民真正市民化。

[1]张燕玲,王红波.城镇化的实质与路径建构—基于农民市民化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4(06):285.

[2]丁媛媛.中国关于农民市民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的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李 倩.消失的村落,存在的农民[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文 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7-11,152.

[5]刘智元.论农民市民化及其主体素质[J].现代经济探讨,2014(12):73-76.

[6]徐 杰,高 君,夏丽霞.城乡统筹背景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1):32-36.

[7]覃国慈.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J].学习月刊,2015(03):34-36.

[8]杨奎臣,孙 波,李勇杰.市民化教育: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基础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9-11.

责任编辑:建德锋

Analysis on the Degree of Land Lost Farmers’Citizenship in Jilin Province

LI Fuying1,XIONG Weiwei2
(1.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dministration,Jilin 132101;2.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lin 132101)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urbanization,landless peasants’urbanizing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and urgent issues to resolve for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paper,based on field survey,argued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level of Jilin province landless farmers’life and the standard of citizen.The author also conducted a field study among the landless peasants’new communities around Jilin city,which focused on income,work,life and social adaptation.

peasant’s urbanizing;social security;social adaptability

F323.6;F299.2

A

2016-06-13

吉林省市社科联课题(省市1619)

李富英(1966-),女,重庆市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市民化征地
基于GIS+BIM的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管理系统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南方CASS结合Excel在茅坡水库征地量算与统计中的应用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征地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